书城亲子家教育儿宝典(家庭健康生活)
49091800000045

第45章 宝宝的生活宝典(16)

(2)当宝宝到了7个月表现出要爬的愿望时,妈妈可让宝宝趴在床上,将腹部托起,再把宝宝的左右腿交替向腹下推入拉出,每天定时反复练习6~8次;当宝宝已具备一定的双腿交替前爬能力时,可在宝宝面前放一个吸引他的玩具,以此逗引宝宝主动向前爬。在练习过程中,妈妈要经常给予赞许的眼光和鼓励的语言,积极调动宝宝学习爬行的热情,让孩子尽早学会爬行。

(3)给宝宝穿衣服、领着上下楼梯、散步或从床上和椅子上往起拉宝宝时,尤其是在宝宝蹒跚学步经常摔倒的情况下,拉拽动作一定要轻柔,哪怕宝宝不听话也要有耐心,千万无法将宝宝猛然拉起。一旦不慎发生脱位,马上送往骨科医生处进行诊治。待医生给宝宝复位后,为了避免再次桡骨头脱出,可让宝宝坚持2—3天戴颈腕吊带,尽量不要再牵拉宝宝的胳膊,倘若宝宝摔倒,应抱着宝宝的腰部扶起,以防范再次桡关节脱位。

(4)润喉片对咽喉炎、扁桃体炎、鹅口疮及口臭等具有良好的作用。宝宝只有在这些部位有炎症时才能够吃润喉片。因为润喉片同样是药而不是糖果,哪怕里面含的是中药也应像西药一样慎重使用,随便给宝宝服用一样会带来副作用。

(5)宝宝做事时喜欢用哪只手都能够,不要强行矫正,以免使生理功能发生不协调。

(6)宝宝一旦突然扭伤,若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应马上去医院就诊,拍8光片以确定是否有骨折,切记在24小时之内不要用手按摩。应将扭伤部位固定不动,可用冷毛巾湿敷扭伤的部位,以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组织出血。过了24小时后如没有骨折,可进行轻轻按摩,并用热毛巾热敷,这样能够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尽快康复。

(7)倘若妈妈在分娩前有霉菌性阴道炎,必须积极治疗,以防宝宝出生经过产道受感染;宝宝出生后照料时,要严格进行奶具消毒及口腔护理,妈妈每次喂奶前切记洗净双手,清洁乳头;一旦患上了鹅口疮,先用淡盐水清洗患处,然后涂抹0.5%龙胆紫药水,或用制霉菌素10万单位加少许甘油涂抹,每天2~3次。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制霉菌素,通常5~7天便可痊愈。千万无法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

(8)判定宝宝病情是否痊愈,一定要医生来做,绝对不可自行判断或听别人随便说。并且,必须把什么情况下能够停用药,什么情况下必须坚持用药,以及药的名称、成分及服用方法,都应向医生问清楚。

(9)绿灯举措:外出有风或天气寒冷时,应给宝宝戴上一个清洁卫生的棉纱布小口罩,不但可挡风保暖,还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但每次用后,必须及时清洗干净,并在阳光下晒干,不可不清洗而又经常重复使用。

(10)妈妈为了让宝宝的小脚丫凉快,可以选择虽不露跟但有镂空网眼的透气鞋,同时别忘了给宝宝穿一双薄薄的小棉袜,若光着脚穿鞋,可使鞋质的有害物质直接与宝宝幼嫩的皮肤接触,容易使宝宝的脚部皮肤变得干燥粗糙,也失去了一个保护层。

宝宝腹泻不必禁食

有的医书主张小儿腹泻应禁食,轻症者禁食4~8小时,重症者禁食8~12小时。

经科学研究表明,腹泻小儿虽然肠道营养物质吸收有障碍,但并不是完全无法吸收,肠道中有食物能够加快肠道正常功能的恢复,促进水分的吸收。腹泻小儿营养吸收已经减少,倘若再禁食,必然使营养缺乏更加严重。对腹泻小儿关键不是禁食,而是正确的饮食。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规定,小儿腹泻时:

(1)吃母乳的宝宝,照常吃母乳,不必限制。

(2)吃牛奶的宝宝,仍可吃牛奶,但需要把牛奶用水稀释一倍再喝。

(3)不吃奶的患儿,可多喂些易消化的稀淀粉类食物,如大米粥、汤面等,不要吃生冷、坚硬、油腻、刺激性大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平时没有吃过的食物,不要在腹泻时吃。不可错过宝宝说话的关键期(8~10月)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人类语言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关键期现象,8岁之前人类语言有三个重要的发展关键期:即出生8~10个月是儿童起初理解语义的关键期;1岁半左右是儿童口头语言起初发展形成的关键期;5岁半左右是宝宝掌握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起初形成的关键期。倘若在每个关键期都得到科学、系统、并且具有个性化的教育和训练,孩子相应的语言能力将得到理想的发展。

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

发展正常的宝宝在1岁2个月左右就能讲出一些有意义的词和含三四个字的短句子,如“爸爸好”、“上街去”等。一些发育较快和受到理想早期教育的宝宝,也可能在11~12个月左右就能达到这个水平了。研究发现,在讲话方面,不同的儿童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说话要早大约1~3个月,女孩的发音也比男孩清晰、准确。

没有经过家长专门训练、自然发展的宝宝,最晚在1岁半左右,也能讲一些2—3个字以内的短句子,通常情况下会用一两个字表达一个句子的含义。倘若1岁半的宝宝只会讲“妈”、“爸”等几个字,那么能够认为该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比较迟缓了。

儿童说话晚的原因

先天性:遗传原因导致的先天性痴呆儿、先天聋、哑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后天性:大脑神经受到过伤害,如分娩时难产造成孩子颅内出血、缺氧以及出生后早期感染脑炎、脑膜炎、脑外伤、某些高热症状的疾病等,都可能影响孩子语言的正常发展。

以上因素导致的语言发展迟缓较难治愈,但是,只要利用各种手段,采取更多的训练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还有一些正常的宝宝也会出现说话较晚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

(1)孩子语言理解力较强,但性急好动。有的宝宝可能在7~8个月左右,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已经能够理解成人很多话的意思了,并且能通过成人的语言学会一些东西。如,对宝宝说:“欢迎叔叔来。”宝宝便会拍手,表示欢迎。问宝宝:“电灯在哪儿?”他会用手指电灯,显然,这些宝宝已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了。能够说,他们在语言理解能力方面发展得非常好。

但由于此时的宝宝已能领会成人的一些语言,他们便因为性急而急于尝试,于是就变得什么都想自己干,做不了的就用手势“指挥”。这使宝宝把精力主要放在行动上,而非语言上,往往喜欢按自己的意思去行动,倘若成人干涉,阻止他,宝宝便会大哭大闹。而成人是不愿意让孩子哭闹的,结果就依从了孩子。从而导致孩子减少了说话的兴趣。

(2)成人过于理解孩子,反而限制了孩子说话的需要。宝宝10个月左右,通常就能理解成人的语言了,同时也能用手势、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很多父母总是过多地关心孩子的愿望,通过孩子的手势、表情来猜测孩子的需要,这样做有消极的一面,那就是阻碍了儿童语言的发展。说话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为达到某些需要而采取的交流手段。宝宝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正是最大地刺激他们说话欲望的时候,而一旦愿望得到了满足,说话的需要自然就减少了。

例如,孩子想吃饼干,用手指着饼干盒,有的父母一看往往马上将饼干拿给孩子。孩子一下子就满足了需要,但却失去了一次学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从而阻碍了语言的发展。

(3)孩子起初说话后,缺乏必要的指导。有的宝宝在11个月左右就已经能发一些简单的字词,并能用一两个字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了。这些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正常的。但是,当这些孩子到了1岁半左右时,还是只会讲这些词,几乎没有什么进步,甚至延续到两岁,这是一种典型的语言发展迟缓现象。它主要是孩子缺乏外界必要的语言指导造成的。

当宝宝能说一些简单的字词后,宝宝语言的发展与成人的科学指导关系极大。倘若成人抓紧这个时机,引导孩子多说话,多发各种音,刺激孩子的语言表达欲望,孩子的语言就会快速发展,非常快便能掌握很多字词的用法,语言表达、语言记忆、语言思维能力也会迅速发展起来。倘若家长没有抓住这个时机,那么孩子所表现出的说话兴趣就会逐渐减弱,变得不喜欢说话了,语言发展迟缓也是必然的。

最常见的现象是,在宝宝会说“妈妈”后,家长就经常让孩子说“妈妈、妈妈”,而没有教孩子说其他更多的语言,从而限制了孩子语言的提高。正确的方法是,宝宝学会说一个词后,家长能够再教他很多与这个词的韵母相似的词,扩大其词汇量。如当宝宝会说“妈妈”了,就能够教他说“打打”、“拿拿”、“发发”等词,这样,孩子不但易于掌握新词,而且学习的兴趣会提高。

(4)孩子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语言能力是人类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不接受任何影响就能学会语言,而仅是指人类具有获得语言能力的内部因素。要学会语言,还需要外部因素,那就是语言环境。对于孩子而言,只有接触到人类语言,他们才能学会语言。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发展孩子语言的首要条件。家长要多对孩子说话,比如穿衣服时就说“穿衣服”,出门时说“出去玩”等。听得多了,孩子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自然理解了语言。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会说话前,不必对他们说话,因为“反正孩子也听不懂,等他们会说话了再说也不迟”。正是因为孩子不会说话,才更要多对他们说话,这样孩子才能早日学会说话。

(5)混乱的早期语言环境。在一些讲方言的地区,孩子由于早期同时接触到两种以上的口头语言,干扰了孩子的语言听觉,因而影响了语言的发展,造成了说话晚的现象。

有些家庭里,白天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他们中有很多人是讲方言的;而晚上父母回来后,又对孩子讲普通话,在尚未完全掌握一种口头语言时,同时接触到两种口头语言,经常造成孩子语言理解的混乱,在发音上出现含混不清的现象。这必定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因此,在孩子刚起初学习语言时,最好只让孩子讲一种口头语言。

在掌握了一种口头语言后,通常3岁左右再学习另一种口头语言,如外语、方言等,通常不会对语言发展有更多的影响。

综上所述,造成孩子说话晚的原因很多,家长能够具体分析一下自己宝宝的情况,然后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及时的训练,非常快就能改善孩子的语言能力。同时,在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时候,抓住关键期,效果肯定不错。

给6~12个月宝宝选的礼品和建议

选送建议

能让宝宝学习新技能,促进宝宝身心发育。

能让宝宝自己操作的玩具,宝宝可在不断操作中发展思维,提高对各种物体的认识,并能促进感知觉的发育和手眼的协调性。

具有一定的可玩性,结构复杂的玩具不一定就是最佳选择,越简单玩具反而创意越高。

价格只是一个参考因素,有的玩具虽然价格高,如一些电动玩具,直接就把答案告诉了宝宝,不需去进行探索;而一些价廉的玩具却能非常富变化性,能让宝宝学会解决问题,购买时要追求最优价格性能比的意识。

不要一次选送得太多,这样会分散宝宝玩玩具的留心力和专注力。

玩具结实耐用,假如有破损或故障,可以得到保修保换。

头围和胸围增长规律

头围的增长速度在生后的第1年内非常迅速,反映了脑发育的情况。刚出生时,宝宝平均头围大约34厘米,到6个月时已增为42厘米,1岁时已增至46厘米。以后速度逐渐放慢,2岁时为48厘米,而2~14岁之间的10余年。头围仅增加6厘米左右。

宝宝的胸廓在宝宝时期呈圆桶形,即前后径与左右径几乎相等。随着年龄增加,胸廓的左右径增加而前后径相对变小,形成椭圆形。整个胸围在出生第1年增长最快,可增加12厘米,第2年增加3厘米,以后每年只增加1厘米。

宝宝头围与胸围的大小有一定关系,这个关系可反映身体发育是否健康。出生时宝宝头大,胸围要比头围小1~2厘米;至1~2岁时二者大小应差很少;而1~2岁后胸围要比头围大,若是小于头围则说明营养缺乏,胸廓和肺发育不良。

【提示】

头围大小超过正常数值范围均为不正常。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巨脑畸形及软骨营养障碍,前二者均伴有智力障碍;头围过小经常是由于脑的发育不良,即人们看到的头小畸形。因为颅骨的生长是与脑组织同步进行的,当脑发育速度因某种原因减慢时,颅骨的发育速度也变慢,头围因此较同龄儿小得多,囟门通常也早闭。这样的患儿从小即表现出动作发育落后,日后智能差,有时还伴有肢体瘫痪和视力障碍。一旦发现头围大小不正常,都应及早去医院诊治。

囟门发育规律

囟门是宝宝头部的几块颅骨相互衔接处还没有完全骨化的部分,在头顶的前部。外观平坦或稍凹陷一些,通常在宝宝10~15个月时关闭。在宝宝1岁之内,囟门是反映身体疾病的窗口。

【囟门早闭提示】

此时须测头围,若头围低于正常值,可能为脑发育不良。但也有正常5~6个月的宝宝囟门仅剩指尖大小,似乎关闭了,其实并未骨化,应请医生鉴别。

【囱门迟闭提示】

过了18个月还未关闭,多见于佝偻病,仅有非常少为脑积水或其他原因所致的颅内压增加,应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