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宝典(家庭健康生活)
49091800000055

第55章 宝宝的生活宝典(26)

(2)宝宝喜爱的咬牙胶。通常在乳牙尚未萌出时使用,采用没有毒的软塑胶制成,有多种设计,有的突出沟槽,有的具有按摩牙龈的作用,有的还会发出奶香味或水果味,宝宝普遍喜爱。

(3)让宝宝小乳牙长得牢牢的固齿器。帮助宝宝锻炼嚼、咬的动作,提高牙齿的坚固性,同时还能减轻宝宝出牙时的不舒服感觉。

秋天宝宝润肺化燥粥

9月的时候,天气转凉,又到了尽享秋季美食的时节,此时的气候是天干物燥,婴幼儿容易发生虚火上延、肺气亏虚。而且,低龄的宝宝正处在断奶中。为此,教妈妈们做两款化燥润肺的秋季主食。

合河二鲜粥

制法:荸荠去皮煮熟,捞出压碎,百合切细丝,然后用煮荸荠的水加入粳米、百合和荸荠泥同煮成粥,放至微温,加少许白糖喂食。

营养小秘密:

百合、荸荠在此被戏称为“合河二鲜”,百合和荸荠均可入药。又是一种常用的滋阴补气的食疗品。荸荠水生,清凉化燥润肺,刚刚入秋的时候不难买到。从营养学的角度看,百合、荸荠所含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保持宝宝正常的排便规律,从而减少便中有害物质的吸收。

秋梨炖山药

制法:秋梨去皮切小丁,加水与冰糖熬制,山药切丁烫过后与梨水同煮至粘稠软烂,放凉后食用。

营养小秘密:

秋梨与山药都是能够滋补肺气阴虚的食疗品,山药又是一种富含淀粉的块茎类蔬菜。秋梨炖山药既可作为宝宝的主食,又可做妈妈的点心,秋天里食用长幼皆宜。

把宝宝睡前的程序按时完成

宝宝睡觉前都有一系列程序,要有条不紊地完成。如:

睡觉前,妈妈要给宝宝洗澡,洗澡时无法给宝宝戏水玩具,倘若给宝宝玩的东西,宝宝非常快变得兴奋起来,就延误了上床时间。

让宝宝小便,避免因有尿而不易入睡或夜间尿床。

妈妈应该给宝宝换上宽松的睡衣。

给宝宝关好门窗,拉上窗帘。

宝宝的床具要柔软舒适,最好上面绘有卡通图案,比如米老鼠、唐老鸭或是小白兔。

妈妈把宝宝放在小床上,并为他掖好被子。房间最好有空调调控温度,在冬天时不至太冷,夏天时不至太热。因为过冷过热都使宝宝不易入睡。

宝宝喜欢的布娃娃或玩具熊也要放在他身边,让宝宝感觉安全。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还要保障不会造成窒息。

妈妈应该将灯光调暗,能够放一些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使宝宝静下来。

妈妈对宝宝不拍、不摇、不抱,让他安静地躺在床上。

倘若孩子喜欢听故事,妈妈能够给他讲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但不要讲恐怖的故事。有些孩子喜欢每天反复听一个故事,百听不厌,妈妈就按他的要求讲好了。

妈妈对宝宝说:“睡吧A宝贝。”然后吻一吻他的小脸蛋。宝宝会非常满足。

如此的程序下来,妈妈会发现,孩子一会儿就睡着了。有时候可能也有例外,比如:宝宝白天去了动物园,他兴奋地跟你说着他看到的动物,此时候妈妈能够做个听众,直到宝宝说得筋疲力尽,自然就睡了。

好的睡眠习惯一旦养成,妈妈就非常省事了。

2岁的宝宝通常在晚上八九点钟上床睡觉为宜,早晨六七点钟起床。为了让孩子按时睡觉,睡前程序妈妈要提前15分钟左右开始,不要等快到点了,才匆忙准备。

睡眠时间参考表

未包括白天小睡时间,小睡时间通常为每天2个小时左右。

1个月时每天睡眠时间为16个小时左右。

6个月时每天睡眠时间为14个小时左右。

12个月时每天睡眠时间为13个小时左右。

2岁时每天睡眠时间为12个小时左右。

3岁时每天睡眠时间为10个小时左右。

当宝宝要别人东西时

宝宝不懂事,经常要别人的东西,弄得父母非常没面子。

宝宝要别人的东西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样的东西也总是觉得别人的好,这种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宝宝缺乏知识经验和好奇心强所致,没有什么不良动机。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就消失了。对于这种现象,父母决无法因此而放任自流,等待宝宝的自然过渡和自然消失。对宝宝这种行为的态度和处理办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宝宝人格品质的形成。倘若自己的宝宝看见别人有什么东西都想据为己有,那是一种危险的人格特征,甚至将来可能导致犯罪。

如何克服呢?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1)加宝宝有关的知识。通过比较使宝宝知道自己手里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还是那个样子,不会变。倘若明明家里有,可宝宝偏要别人的。此时妈妈不要阻止,而是在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后和自己家里的作对比,让宝宝亲身体会到味道是一样的。以后宝宝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2)要引导而不要压制。压制会使宝宝产生常说的“逆反心理”,即产生更强烈的要得到和了解它的愿望。在宝宝要别人的东西时,妈妈能够温和地提醒宝宝,使他回忆有过和这种东西接触的体验(即回忆起曾吃过或玩过的某种东西),因为在宝宝的认识活动中表象非常活跃,这种做法有助于解除宝宝的强烈要求。

(3)留心转移法。当宝宝要别人的东西,而这种东西自己家确实没有时,如经济条件允许,能够答应给宝宝买一个,并一定要做到。倘若条件不允许,应该把宝宝的留心引向别处。

(4)交换法。可试着用交换玩具或食物的方法,这一方面能够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同时,又可避免宝宝独霸和占有欲的产生。如,宝宝要别人的玩具,就让宝宝拿自己的好玩具去和小朋友交换着玩,并教宝宝用商量的口吻,友好的态度,征得对方的同意,使双方都满意。

1~3岁宝宝的情绪发泄

所有的宝宝在1~3岁之间都会发脾气,当愤怒的情绪在宝宝身上发作时,父母该怎么办呢?

(1)给予宝宝足够爱抚,使宝宝感到舒适。父母平时要多关注宝宝,在他感到不舒适时,应马上予以解除,避免宝宝因难受不舒适得不到爱抚而产生愤怒的情绪。

(2)留心克服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宝宝1岁以后,由于行走动作的发展,不仅产生了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和人交往的愿望。由于很多独生子女家住单元楼房,且父母是双职工,工作忙,家里又缺少小伙伴,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易怒。所以,父母要多给宝宝提供交往机会,克服宝宝的孤独感。

(3)留心不要给宝宝过多的刺激或过于突然的刺激。过多的刺激使宝宝难以接受和应付,易产生愤怒焦虑的情绪。在容易引起宝宝情绪变化的事件发生前,要使宝宝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或称“过渡”),如在宝宝入托前要做些心理上的准备,倘若没有准备就让宝宝突然离开父母,会使宝宝产生焦虑和愤怒的情绪,甚至会在地上、墙上或小床上撞头。

(4)倘若撞头成了宝宝的一种习惯动作,要留心纠正。倘若宝宝没有意中把头撞在某种东西上,不轻不重,甚至会有些快感,那宝宝还会重复这一动作,以获得连续的快感。父母要采用留心力转移等方式逐渐克服宝宝的这种不良习惯。

(5)倘若宝宝是碰撞自己头的侧部,父母应考虑是否有耳部感染症状的可能。宝宝还无法用语言向大人传递身体感觉不适的信息,年龄越小越应留心。

不要更无法时常吓唬宝宝

吓唬宝宝是一些父母常有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为了让宝宝快些入睡,妈妈经常会说:“快睡,再不睡爸爸就来咬你A”这种做法对宝宝人格形成的危害是父母难以料到的。

(1)吓唬宝宝的办法会使宝宝对某些事物产生错误的观念,是非不明,真假不分。

(2)吓唬宝宝会使宝宝遭受精神损伤。

(3)吓唬宝宝会使宝宝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1~2岁的宝宝最初是什么都不怕的。但是,一旦有了恐惧的经历,就会有较长时间的影响。1~2岁的宝宝对周围世界非常敏感,但对不愉快的东西还无法防御,因此,父母要努力使宝宝减少恐惧的体验。以下几种情况有可能引起宝宝的恐惧:

(1)睡觉醒来,妈妈不在身边。只有自己一个人,宝宝会吓得爬起来又哭又叫,妈妈却没有出现。经过10~15分钟以后,宝宝会感到孤独和恐怖。从此以后,一眼看不到妈妈的影子,就会非常害怕,于是就缠住妈妈,片刻不离。即便妈妈到厕所去,宝宝也要追在后面,站在门外哭泣。宝宝1岁半前后,此情况会很多。

宝宝一个人在家午睡时,妈妈不要外出。晚上宝宝睡着了,父母也无法出去散步。否则,宝宝一旦醒来,发觉自己被扔下,会产生恐惧。

(2)洗澡时,有不舒服的体验。有些1~2岁的宝宝惧怕洗澡。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在给他洗澡时,稍一疏忽,把肥皂水弄到宝宝眼里引起疼痛,以后洗头洗澡都不干了。或是不小心把宝宝脸泡到水盆里。有过这样的体验之后,宝宝非常难高兴地洗澡。因此,父母在给宝宝洗澡时要谨慎小心。

有些尤其敏感的宝宝,对大点的声音,如电话铃声、电铃声、汽车喇叭声及车头灯等都非常害怕。妈妈对这些宝宝要尤其细心。决无法用可怕的东西或可怕的声音吓唬宝宝,无法认为这些是对宝宝的锻炼。

总之,父母不要吓唬宝宝,少限制宝宝的活动,要多告诉宝宝怎么做,才能使宝宝健康发展。

娇生惯养会损害宝宝大脑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将来能有所作为,因此,就给宝宝提供优越的条件。儿童心理学家告诫家长:娇生惯养会损害宝宝的大脑。

孩子降生后,面对复杂的人类社会和变化万千的大自然,在遇到各种挫折和阻力时,大脑将会以积极的条件反射形式进行调节,以适应外界各种变化。

有些宝宝的家长,出于对子女的疼爱,精心设计安排特定的环境,以防宝宝受委屈。对待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哪怕蛮横也要迁就。这样娇生惯养,使孩子娇骄没有能,造成神经反射机能失调,降低了大脑对环境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宝宝的各种本领都是大脑对周围环境的条件反射能力,这种反射只能通过高级神经中大脑皮层质来完成,客观环境越复杂,反射机能越强。而人为使宝宝局限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下意识活动之中,只需要大脑低级部位调节即可。因而降低了皮质部位的功能,甚至会损害大脑神经功能。哪怕生活在不正常舒适的环境里,也可能产生不正常行为,引起小儿神经质,出现以性格改变为主的高级神经机能失调的各种症状。

乱涂乱画和说话的关系

在宝宝周岁以后,便会拿起笔来乱涂。此情况一直延续到2岁左右,这一阶段称为涂鸦期。涂鸦对宝宝语言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纸和绘画的工具递给一个15~18个月的宝宝,结果,宝宝便乱涂起来。科学家发现这个宝宝只要一看到自己在纸上画的东西时,就哈哈笑起来,并且一边咿哑学语,一边继续画下去。可当宝宝手中的笔在纸上没有留下痕迹时,宝宝就停下来了,这一现象非常显著地说明绘画时,宝宝的视觉因素与语言表达有密切关系。画的活动能够刺激宝宝语言的表达,特别是对那些说话能力差或语言发展迟缓的婴宝宝更是如此。

大家知道,语言、文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的一种形式。而图画则是另一种更为直接了当的形式。比如用符号来表示国际性的图表,如航线、山川、道路,不同语言的人都能一目了然。宝宝的涂鸦也是这个道理,当宝宝兴致勃勃地涂着画着时,小小的脑瓜中一定有些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的幼稚、离奇的想法,倘若宝宝边画边讲边叫,一定是思维极为兴奋,在积极活动着。要急于表达出来,宝宝发出的各种声音就是表达的语言形式,只是家长尚不了解或不全了解。这种涂鸦及表达方式,能促进宝宝左右脑的发展。

宝宝涂鸦期,家长要为宝宝准备些画、涂、写的工具,在宝宝高兴时,让他随心所欲地涂涂画画,并且家长也应参与这种有趣的活动,要用语言鼓励宝宝,不懂宝宝画什么时,也要假装十分理解,高高兴兴地同宝宝讲话,留心帮助宝宝养成画好一张就仔细看看讲讲的好习惯,这对培养宝宝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今后的阅读能力是起直接作用的。

宝宝玩锅碗瓢盆的乐趣

响叮铛

准备:几个小一点的锅盖。

玩法:妈妈将其中两个锅盖系在腰间,然后,两手分别拿另外两个,互相敲击发出声音。

益处:训练宝宝的空间方位感,手眼的协调能力和思维单位反应力。

盘子转

准备:几个塑料盘子。

玩法:妈妈将盘子垂直放在桌面上旋转,还能够让宝宝连续转几个盘子。

益处:锻炼宝宝的手和眼睛的协调能力,为将来拿筷子、拿笔做好准备。

盖高楼

准备:相同数量的盘子和碗,材料应当是塑料的。

玩法:妈妈教宝宝将盘子和碗分别交替叠高在一起,或按妈妈的口令,如:放一个碗再放一个盘子,或放两个碗再放一个盘子等。

益处: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和排练的次序感。

运球

准备:一个大的汤勺,很多乒乓球,两个锅。

玩法:妈妈将一个锅里放乒乓球,让宝宝用汤匙舀乒乓球放到另一个远一些的锅里。

益处: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和四肢的协调能力。

吹球

准备:3~5个碗,一个乒乓球。

玩法:妈妈将碗放成一排,乒乓球放在碗里,让宝宝用嘴去吹气,将乒乓球从第一个碗里吹到最后一个碗里。

益处:锻炼宝宝的肺活量。

辨声音

准备:一些不同质地的锅、碗和盘子。

玩法:妈妈先让宝宝自己来敲打器皿,然后妈妈来敲。让宝宝分辨是哪种器皿发出的声音。

益处:锻炼宝宝的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以及对音乐节奏的简单认识。

套碗

准备:5~10个大小不同的碗。

玩法:妈妈让宝宝将大小不同的碗按次序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