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宝典(家庭健康生活)
49091800000065

第65章 宝宝的生活宝典(36)

疾病预防

体重偏低的原因

体重偏低,是指小儿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体重均值减1个标准差又称为“低体重”。根据体重偏低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体重偏低(小儿体重在正常体重的均值减1个标准差至均值减2个标准差之间)、中度体重偏低(小儿体重在正常体重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至均值减3个标准差之间)、重度体重偏低(小儿体重在正常体重的均值减3个标准差以下)。但有时因工作需要而仅将中、重度体重偏低称为“低体重”。

孩子体重偏低,尤其是轻度偏低不等于孩子一定就有问题。因为体重偏低的孩子,可能个子比较矮小但长得却比较匀称甚至还比较胖,这种孩子通常都属于正常的孩子,而无法说他们有“急性营养缺乏”;体重偏低的孩子也可能个子比较高但身上非常瘦,或者又矮又瘦,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不正常情况,说明孩子有“急性营养缺乏”(又称“近期营养不良”)存在,这类孩子往往需要尽快给予治疗。

导致孩子体重偏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营养问题:这是引起体重偏低的常见原因,主要因孩子吃得太少或偏食、挑食引起。

2.疾病因素:很多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肝炎、肠寄生虫病等)都易导致孩子体重偏低,且多伴有消瘦。

3.体质因素:多有家族史,孩子没有显著疾病因素存在,生长速度正常,小儿体重较轻,看上去仍较匀称(不瘦),但也可看上去稍瘦,此外小儿没有其他方面不正常。这类小儿多数也活泼好动。

孩子一旦出现体重偏低,最好的办法是尽快带孩子到医疗保健部门去做进一步的检查以尽快明确病因和诊断。是营养缺乏引起的,主要通过调整饮食、适当增加营养、合理喂养进行治疗;对于疾病因素引起的,主要通过治疗原发疾病,辅以营养调整和补充;对于体质因素引起的,可适当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供给,活动多者适当减少活动量,除此之外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

个子矮小的原因

个子矮小是指小儿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身高均值减1个标准差,又称为“发育迟缓”。根据个子偏矮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发育迟缓(小儿身高在正常身高的均值减1个标准差至均值减2个标准差之间)、中度发育迟缓(小儿身高在正常身高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至均值减3个标准差之间)、重度发育迟缓(小儿身高在正常身高的均值减3个标准差以下)。但有时因工作需要仅将中、重度发育迟缓称为“发育迟缓”。

个子偏矮通常是由于慢性营养不良(又称“远期营养缺乏”)引起的。个子偏矮的孩子能够长得较匀称,倘若个子偏矮不非常严重,通常不需特殊处理,但能够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疾病因素存在;倘若同时伴有消瘦,此时既要尽快采取营养干预措施,又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导致孩子个子偏矮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遗传因素:父母身材较矮,通常孩子的身材也较矮,这是比较多见的一种。

2.躯体疾病因素: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的垂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内分泌疾病等遗传代谢性疾病,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等遗传性染色体疾病,慢性营养缺乏,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严重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低出生体重等,均可影响孩子身高的增长而导致个子偏矮。

3.精神因素:如家庭破裂或不和睦、被遗弃、遭受虐待等均可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而导致个子偏矮。

一旦发现孩子个子偏矮,应带孩子去做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及时的处理。

留心第二个生病高峰

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易生病的高峰。此时候家长应尤其留心,采取正确的方法以确保宝宝渡过难关。

第一个生病高峰期在宝宝1周岁左右。第二个生病高峰期在宝宝3岁左右。

处在第二个生病高峰时期的孩子已由家庭的小环境转入到宝宝园的集体生活中。一方面宝宝依恋父母,精神上波动起伏,思想情绪变化大,正所谓“水土不服”,此时的免疫力会降低,容易生病;另一方面,若班里有一个小孩子患了诸如水痘、腮腺炎、流感、红眼病、传染性肝病等流行性疾病,就会非常快地波及集体。

帮助宝宝度过第二个生病高峰期,能够有以下几种方法:

1.父母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即3岁宝宝客观上存在这一生病高峰,并注意加强对宝宝的卫生保健工作。

2.父母不宜常带宝宝到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在传染病流行季节,以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

3.3岁宝宝活泼好动,独立意识增强,父母要加强对宝宝的监护,以免小儿发生外伤和事故。

4.结合宝宝生理和心理特点,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淡,以稳定宝宝不安定的生长状态。

5.留心宝宝营养和口腔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安排宝宝身体锻炼,以增强抗病能力。

6.做好宝宝入宝宝园前的心理教育,保证孩子心情稳定,精神愉快。

7.倘若宝宝感染传染性疾病,应注意家庭护理,积极治疗。

8.积极配合卫生所作好家庭护理,及时对宝宝完成计划免疫。

二、3岁4-6个月

身心发育

生理发育状况

身长95.97~96.65厘米。

体重13.85~14.36千克。

头围48.3~49.30厘米。

胸围49.95~51.45厘米。

牙齿数20颗,没有龋齿。

心理发育特点

3岁以后的孩子,随着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他们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活动量逐渐增大,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探个究竟,同时,这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对是非的判断以自己是否愉快为依据,他们不再完全依赖成人共同活动了,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能力和水平去模仿成人的活动。

在活动中,他们自己商定主题、角色和规则。成人对这些干涉过多,孩子会表示反对。

从表面看起来,宝宝不听大人话了,其实,这正是他们起初形成个性的时候,其突出表现就是在行为上独立性和目的性的增长。这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表现。

此时,倘若父母仍希望宝宝像婴儿那样顺从,忽视他们身上已经产生个性的“花纹”,宝宝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反抗”。有的心理学家提出的所谓“3岁危机”就是指宝宝比较独立的个性受到了阻碍。这对宝宝的成长是有害的,因此,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尊重宝宝的独立性。孩子要和邻居的同伴一起游戏,父母应当予以支持。孩子进行一些独立活动,如洗手绢、玩玩具等等,父母要给予鼓励。对于一些过高的要求,如上街、过马路,到河边、海边玩等,就要既肯定他们天真良好的愿望,又不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要给他们讲明道理,指出危险性,或用“代偿”的办法,创设另一种发挥独立性的天地,使孩子不致出现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思维发育特点

3岁以后的小儿跟3岁以前的比起来,首先生活范围扩大了,儿童不但接触家庭和宝宝园的各种事物,而且接触到更广泛的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因而知识、经验更加丰富而深刻;同时,儿童的认识兴趣也日益发展起来,表现得非常好奇,爱提问;另外,儿童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也给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前提。

这样,3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就在3岁前思维水平的基础上由低级向较高级水平发展,即具体形象性思维。此时小儿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联想来进行的,此时他们能够通过图片或实物来理解事物间的关系,如通过不同高度的桌椅理解“高”、“低”的词,通过不同厚度的书本理解“厚”、“薄”等词。

而倘若离开实物或图片只是口头上讲解,他们就无法理解什么叫“高”、“低”,什么叫“厚”、“薄”。因此,在这一阶段,成人能够利用画册、图片或实物给他们讲故事、说明简单的道理,他们是能够接受和理解的。

饮食营养

培养细嚼慢咽习惯

通常而言,宝宝在吃饭时应咀嚼得慢一些,一方面可使胃肠充分分泌各种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完全的消化吸收,而且能够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后非常方便地进入到胃肠里,这种磨碎的混合物容易被胃消化,从而相应地减轻了胃肠道的负担。

另一方面,饭菜在口里多嚼一嚼,能使食物跟唾液(口水)充分拌匀,唾液中的消化酶能帮助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使吃下去的东西消化得更好些,吸收利用得更多些。同时,充分咀嚼食物,还有利于宝宝颌骨的发育,增加牙齿和牙周的抵抗力,并能使宝宝感到被咀嚼食物的甜味,从而增加食欲。

倘若小儿吃饭速度太快,饭菜尚未嚼烂就吞咽下去,结果会让胃花非常大的力量去“捣碎”食物,而且还因消化液未充分分泌而使食物消化不全,再加上由于口水掺合不进食物,酶的作用未能发挥,也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就有可能造成消化不良和引发胃肠道各种疾病。

另外,有些尤其的食物,如油炸花生、炒蚕豆等,只能靠牙齿才能嚼碎,胃根本无法捣烂,有部分孩子吃什么拉什么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宝宝吃饭要细嚼慢咽,通常每顿饭需用时间20分钟左右,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要求用筷子

3岁小儿手指运动的发育已较成熟,手的动作比较灵活,已具备使用筷子的条件。用筷子夹食物的动作,能够牵动着手指、胳膊、肩部等30多个关节、50多条肌肉的运动,还需各个手指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因此,让小儿学用筷子没有论是对小儿手精细动作的发育,还是对大脑的发育都有相当的好处。

在小儿起初学用筷子时,会像1岁时起初使用勺子一样,弄得周围到处是饭粒菜渍,甚至饭没吃上几口,筷子倒落地多次,本来用匙子花上10分钟就能吃完饭,现在得花上两倍的时间,还不一定吃得满意。

3岁孩子的积极性比起1岁来更容易受到挫伤,倘若孩子真对使用筷子感兴趣时,而父母一点也不给机会,孩子以后会不愿意接受筷子。父母能够把训练孩子使用筷子当作在训练孩子的手指运动,刺激大脑的发育,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假如孩子自己不愿使用筷子,对筷子根本不感兴趣,父母也不用强求,用匙还是用筷子只是吃饭的方法而已,不必为此而影响到进食,等孩子长大些,或许就有了兴趣,自然会按照中国的传统吃饭习惯去使用筷子,只是少了些锻炼机会。

吃水果的学问

水果虽含有丰富的营养,但食用应该适量,不然会引起身体不适,宝宝尤其应该留心。

通常来讲,宝宝每日食用水果的种类不宜过杂,身体不适或体质特殊者,要禁止食用某些水果。

1.气虚、脾虚者忌吃冷性水果。按中医说法,要依人的体质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水果,气虚和脾虚者要忌吃冷性水果如西瓜、香瓜、芒果、梨、番茄等。

气虚者,指的是中气不足、力气弱的宝宝,其征兆是脸色苍白、体格瘦小、弯腰驼背,常赖床不起,吃不下饭。脾虚指消化系统较差,肠胃蠕动较慢。冷性水果会降低肠胃蠕动、使肌肉没有力,吃多了会消化不良,导致腹胀,所以肠胃不好的孩子不宜吃生冷食物。若非常想吃,能够在午饭后吃一点,切记不可过量。

2.热性体质者少吃热性水果。热性体质是指新陈代谢旺盛,不宜用热性水果如荔枝、桃子等,发烧或器官发炎的孩子也应避免食用。

过敏体质、气虚、脾虚者可常吃热性水果,但仍无法过量。

夏天的水果多属寒性,所以,有过敏体质、低血压、气虚、脾虚或感冒久而不愈的宝宝,一定要少吃清凉水果;在冰箱冷藏保鲜的水果,最好等退冰后再吃。

不宜多喝汽水

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和腹胀时,喝点汽水能够帮助消化。但喝太多汽水对身体是不利的。这是因为:

1.汽水的主要成分是糖和碳酸氢钠。宝宝大量饮用汽水易患龋齿。

2.人体胃内有胃酸,有助于消化食物和杀菌,而汽水中含有的碳酸氢钠则会与胃酸起中和反应,使胃酸减少,这就影响了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有些汽水质量检验不过关,含有一定量的细菌,而宝宝消化和杀菌能力比成人要低得多,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

4.胃的容量有一定限度,如喝过多汽水容易把胃胀大。另外,碳酸氢纳和胃酸发生中和反应时,可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可使胃胀大,而导致腹胀。

5.宝宝对汽水的吸收较白开水更快,这样到胃里的食物没有经过充分消化和吸收就被冲走,消化液也被稀释,又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所以,宝宝不宜喝大量汽水,以免对健康不利。倘若孩子尤其爱喝,家长应讲明原因或用别的饮料或水果代替汽水。

日常护理

晚睡影响身高

现代科学认为,孩子的身高不仅与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有关,而且与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也有一定的关系。

生长激素是人体下丘脑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它能促进骨骼、肌肉、结缔组织和内脏的生长,对新陈代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分泌过少,可造成侏儒症;分泌过多,又可引起巨人症。

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其特定的昼夜规律。每天夜间22点至凌晨1点是分泌的高峰期,分泌量可占全天的20%~40%,但必须在深睡一小时后才能进入这一时期。10岁以下的儿童晚上8点左右睡觉最为适宜,过半小时进入深睡期,深睡1小时以后即进入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倘若入睡过晚,就会影响其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孩子的身高。对于3~4岁的宝宝不但要保证其早睡,而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睡眠时间不应低于10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