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长征
4912800000147

第147章 红一方面军长征(三)

这一带地处湘粤两省交界的山区,虽然守军以保安队居多,且没有料到红军会来得如此之快,防务甚为松懈,根本无法与主力红军抗衡。但国民党军在这里早早就修筑了许多碉堡群,碉堡群之间以沟壕相连,火力相接,构成了一道道封锁区,大队红军通过也并非易事。

为此,中革军委于11月1日令红一军团夺取位于汝城南侧的城口,红三军团夺取汝城,撕开突破口,掩护主力迅速通过。

11月2日夜,红一军团第2师第6团在团长朱水秋、代政委王集成的率领下,急行军220多里,长途奔袭来到城口。战斗非常顺利,红军干脆利落地歼灭了城口守敌,俘虏100多人。而北面据守汝城的湘军仅有1个旅,只好干瞪眼,除了固守孤城之外别无他图;南面,陈济棠倒是兵多将广,但都集结在纵深处的南雄、仁化、乐昌一线,只求自保,根本不愿将防线向北延伸,与湘军防线衔接。于是,第二道封锁线的汝城与仁化之间,出现了一个大缺口。红一军团顺利夺取城口,红三军团也按计划进到汝城城下,却发现守敌虽只有1个旅,但要想在短时间内攻取确有困难。

11月5日,中革军委决定以一部兵力监视汝城之敌,主力兵分三路,从汝城、城口间穿越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具体部署是:以红三、红八军团为右纵队,由汝城至大坪间通过,向百丈岭、文明司前进;红一军团第1师和军委两个纵队、红五军团为中纵队,由新桥经界头、九峰山向九峰屿前进;红一军团第2师和红九军团等部为左纵队,由城口、思村向岭子头前进。

当日,红军各纵队继续西进。

见红军无意入粤,按照陈济棠的部署,余汉谋即以第1师由大庾经南雄、曲江向乐昌、坪石追击,第2师及独立第2旅经仁化的长江、城口向九峰一带尾追。

在第1师方面,由于一直远离红军,基本无战事。在担任尾追的第2师和独立第2旅,起先一直与红军相距半天至一天的行程,保持着送行状态。

11月8日,红军进抵汝城以南、城口以北地域,在横列于仁化、乐昌之间的粤军重兵检阅般的注视下,徐徐通过第二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粤北地区,继续向宜章方向前进。

在粤军构成的封锁线内,随处可见修筑在公路两旁、山坡岭头等要害位置上大大小小的碉堡。这些碉堡或砖石或钢筋水泥结构,根据地形、射界,或成四方或成六角,分为排堡、连堡、营堡,堡内只有一个小门出入,全身像裹着铠甲,可以避弹。堡垒之间形成交叉火力,卡断公路,封锁要隘。若真打起来,对缺乏攻坚武器的红军肯定会造成很大麻烦。但这些碉堡均被后撤的粤军放弃了。红军和当地百姓拆的拆,烧的烧,烈焰滚滚,烟尘蔽天,老远望去像古战场上的烽火台。

陈济棠再次为红军让出了前进的通道。确切地讲,何键也参与了这次让路行动,只不过他的理由更冠冕堂皇,更不易被人察觉罢了。

正因如此,红军前锋部队才能以每天近百里的急行军速度开辟通路;后卫部队才能作搬家式、甬道式的前进,把“坛坛罐罐”一直保留到了湘江岸边。

陈济棠不让路,这便不可能。

11月6日,蒋介石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的名义颁布紧急“堵剿”电令,令陈济棠、何键等部在粤汉铁路位于湘、粤边界湖南境内的郴州至宜章间地区,利用原有的碉堡加强工事,构筑第三道封锁线,堵截红军西进之路。同时令薛岳的追剿部队昼夜兼程,由江西、福建赶赴湖南。

何键不敢怠慢,急忙调兵遣将,部署防线,将湘军以主力置于郴州、良田、文明司等地域。

虽与红军有“借道”协议,陈济棠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敌人可以瞬间变成朋友,朋友自然也可以转眼成为敌人。此时红军已进入湘粤边界,如果转兵向南即可插入广东腹地。对此,陈济棠不得不防,将粤军主力置于仁化、乐昌、九峰、延寿、塘村、坪石一带。

当时,粤汉铁路尚未全线通车,但部分路段已经能够短途使用。湘军、粤军利用铁路、公路运送部队,并使用筑路的物资、器材构筑工事,很快就在郴州、良田、宜章、乐昌之间形成了阻止红军西进的第三道封锁线。

即便如此,不论何键还是陈济棠,都把堵住红军不进入自己的防区作为第一要务,所确定的作战方针均为“先堵后剿”,将主力置于纵深,在力保地盘不失的前提下,再准备利用道路交通方便的条件,从南北两侧向红军部队进行挤压。

在兵力部署上,湘军、粤军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配置兵力不多,九峰坪仅有粤军1个团,并没有堡垒;乐昌只有粤军2个团;汝城、宜章间无正规部队,只有民团;宜章以北亦只有湘军第15师的1个团。

此刻,接连突破两道封锁线的红军正艰难地行进在粤北五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

时值阴雨天气,大雨滂沱,道路泥泞,加上山高路窄,行装笨重,各军团与军委纵队拥挤在一条路上,行进速度极慢。为了赶时间,战士们常常连饭都吃不上。饥饿、寒冷、疲劳时时缠绕着每一名红军将士。

11月6日,******建议中革军委放弃原定西进计划,“应取高排,渡濂江,直下南康、崇义、麟潭,越过湘赣边界诸广山,进入湖南,再攻资兴、耒阳,跨过粤汉路到有工人运动基础的水口山休整和补充兵源。”

他认为湘南地区有过暴动的历史,党和群众基础比较好,而且不是国民党军防守的重点,兵力不多,构筑的堡垒很少,有利于红军的机动作战。红军完全可以乘国民党各路军队正在调动,“追剿”军主力还没有靠拢之时,组织力量进行坚决反击,杀个回马枪,歼灭敌一路或一部,仍有可能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

但博古、李德等人顽固坚持既定的西进方针和路线不变,命令红军尽快通过第三道封锁线,夺路前往湘西。

7日11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以万万火急电,向中革军委提出了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的行动计划,认为红军进入湘南,湘军何键处于存亡关头,必与蒋介石协同动作对付我们;而粤军疑蒋入粤,目前与蒋介石无南北夹击红军的企图,故建议:

我应迅速坚决突破宜(章)乐(昌)郴(县)间封锁。军团本着原计划西进,扫除良田、赤石司,突破宜郴间,相机略取宜章,不得即监视之。军团同时向西速进,突破宜乐间,略取乐昌。九峰之敌无大企图,可驱逐之。

中革军委接受了这一建议,于当日16时下达作战命令,决定在宜章以北之良田和宜章东南之坪石间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具体部署是:

以红三军团为右翼队,从宜章以北通过;红一、红九军团为左翼队,从宜章以南通过;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和红五军团视情而定;红八军团仍留东山桥地域,严密警戒汝城。

同时为保证红军主力通过乐昌、坪石封锁线,中革军委电令红一军团沿着九峰山脉向宜章一线占领要点,务必夺取粤汉铁路线上的制高点九峰山,确实钳制乐昌之敌,从左侧掩护主力西行。

而红一军团在通过第二道封锁线后,因为无地图可循,再加上侦察情报不准确,在乐昌东北的延寿、九峰之间的深山峡谷中和羊肠小道上走了弯路,白白损失了几天时间。接到中革军委十万火急的电报后,红一军团的两位主将为是否抢占九峰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军团长****认为目前敌人还没有到达乐昌,前进道路上还没有危险,红一军团尽可选平原走,迅速冲过乐昌,后面跟进的军委纵队也可抓紧时间急行军,赶在敌军到达之前冲过乐昌,完全没有必要去为夺取九峰山而浪费时间。r>军团政委聂荣臻却认为,红一军团离乐昌还有一段路程,粤军正在乘坐火车赶向乐昌,红军的两条腿是根本无法同敌人的四个车轮相比。虽说当前敌人还没有到乐昌,但等红军走到时,完全有可能和敌人碰上。即便红一军团能够顺利冲过乐昌,可如果让敌军占领了九峰山,就会把后面的部队截断。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不应当只考虑自己部队的利益。为此,他坚决主张抢占九峰山,掩护大军的行进。

聂荣臻后来回忆道:

在这样危急的情势下,我和****之间,为了部署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发生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次争吵。我平时总认为****不是不能打仗的人,有时他也能打。他善于组织大部队伏击和突然袭击。可是由于他政治上存在很大弱点--个人主义严重,对党不是很忠诚,有时就使他在军事指挥上产生了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次在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时就表现得很明显。……我认为这是个原则问题,对军委命令的执行,是负责任的。因此,我坚决主张按军委命令行事。当时我们争吵得很激烈。

主将产生分歧,谁也不让谁,结果争吵起来。一向十分温和、谦逊的军团参谋长左权十分焦急,提了一个折中的建议:让红2师师长陈光带人先到乐昌附近侦察一下,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认为此案可行,聂荣臻却十分坚决地反对道:

“侦察也可以,不侦察也可以,你去侦察时,敌人可能还没有到,等你侦察回来时,敌人可能就到了。担任如此重大的掩护任务,我们可不能干这些没有把握的事。我同意派人侦察,但部队继续前进,一定要遵照军委的命令行事,一定要派部队控制九峰山。”

在聂荣臻的一再坚持下,****勉强同意了,派陈光率1个连前去侦察,军团主力随后跟进。部队刚刚到达麻坑圩,陈光派人回来报告:在乐昌大道上已经看到敌军了,敌军正向北面开过来,如果再不占领九峰山,不仅红军主力过不去,就连红一军团也无法通过。形势危急!****急中生智,亲自利用敌军的电话线,冒充国民党正规军军官,与正在向乐昌行进的赖田民团团长通了话。

电话里,民团团长报告称:他不知道红军现在到了何处,前日粤军邓龙光部的3个团已经进抵乐昌,今天1个团的人正在向九峰山开进。

****闻言,十分震惊,挂上电话后,立即命令红4团团长耿飙和政委杨成武:“快!你们团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九峰山,立即出发。”军情如火,红4团疾速前进,终于抢在粤军之前赶到了九峰山。当红4团的官兵们登上九峰山时,粤军也正从山的另一面向上爬。耿飚指挥战士一阵猛烈的扫射,把敌人打了下去。随即又占领了九峰山南侧的茶岭。与此同时,红一军团第15师占领了良田。两支部队扼守左右两翼,牢牢地控制了九峰山以北至五指峰之间地域。消息传来,****长出了一口气,心里暗自庆幸:好悬啊!

经过一天激战,红四团有力的牵制了九峰山方向的粤军,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九军团从九峰山以北地区安全通过。

就在****与聂荣臻为是否抢占九峰山而争吵时,军委纵队与在郴州、宜章地区活动的地下党组织与游击队取得了联系。通过他们对湘南敌情有了充分的了解,获取了宜章、嘉禾、临武等地国民党军力量依旧薄弱的重要情况。

中革军委当机立断,决定以一部兵力佯攻郴州,牵制湘军;一部兵力攻占宜章,拒阻粤军,主力从宜章、郴州之间地区通过并向临武、嘉禾前进,通过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

宜章,此刻成为红军西进道路上的一颗钉子。而拔掉这颗钉子、打开西进通道的任务就交给了右翼队--彭德怀的红三军团。

根据当面敌情,彭德怀决定以红5师全部和红6师主力并肩西进,首先突破章桥市、万会桥之线,然后相机占领宜章城。

9日,红三军团获悉宜章城内没有国民党正规军驻守,仅有地方民团。彭德怀当机立断,改变原先计划,决定以红6师第16团为先遣支队,配属军团迫击炮营,对宜章实施远程奔袭。红5师和红6师主力及军团直属队随后跟进。

10日,红5师攻占良田、黄泥坳,切断了郴州至宜章的大路,威逼郴州。湘军惊惶不已,急忙收缩固守。而红6师第16团在团长李寿轩、政治委员刘随春的率领下,冒着倾盆大雨向宜章疾进。

当红16团逼近宜章城时,遭到民团拦截。地方民团成员复杂,既有土匪流氓,也有给地主看家护院的打手保镖,还有上当受骗的贫苦农民,实际上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哪里是红军的对手。果然,红军一个冲锋下来,民团便被打得抱头鼠窜,顿作鸟兽散。红16团乘胜追击,兵临宜章城下。很快就扫清了城外据点,将宜章城团团包围。

位于粤北湘南的宜章县城,可谓红军的福地。1928年1月12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智取宜章城,逮捕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吏和豪绅,解除了团防武装,并发动群众,开仓济粮,组建宜章农军,从而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此番红军故地重游,再度来到宜章城下,当地百姓纷纷出来迎接,多名筑路工人主动帮助红军挖坑道、扎梯子,进行攻城准备。驻守城内的民团早已魂飞胆破,连夜弃城而逃。

12日拂晓,城门大开,红军没费一枪一弹便夺取了宜章城,从而在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上撕开了一个大缺口,打开了西进的通道。在突破国民党军第二、第三道封锁线过程中,红三军团勇往直前,战功卓著。中革军委为此致电各军团:

“赞扬三军团首长彭、杨同志及三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突破汝城及宜、郴两封锁线时之英勇与模范的战斗动作。”

到11月15日,红军各军团和军委第一、第二纵队由宜章、坪石间,全部通过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虽然红军一连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取得了突围西进、战略转移行动的初期胜利,但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红军通过前两道封锁线,主要是粤军陈济棠让的路。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则是中央军、湘军、粤军一起给红军让出了西进通道。

因为当时红军面对的国民党军有湘军的7个师、粤军的3个师又1个旅和中央军的9个师。湘军、中央军主要部署在长沙、株洲、衡阳、郴州等大中城市,粤军则主要部署在韶关以南,把守第三道封锁线的主要是战斗力极差的保安部队和地主民团组织。如果中央军和湘军沿粤汉铁路南下,或是粤军沿粤汉铁路北上,都能将红军拦住或者拦腰截断,但他们都没有这么做。

许多年后,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

****入湘之后,按当时情势,中央军本可利用粤汉铁路和湘江,水陆两路南下,截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而蒋先生却屯兵湘北,任****西行,然后中央军缓缓南下,迫使****入桂。

原来,蒋介石也有他的打算。

红军突然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这一行动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出色。试想,连****政治局委员都无法知道行动的确切内容,更何况蒋介石了。因此,当红军接连突破了两道封锁线后,蒋委员长仍是一头雾水,始终无法最终确定红军行将采取何种战略行动。

10月25日,蒋介石曾以南昌行营名义发电:

“查匪此次南犯系全力他窜?抑仍折回老巢或在赣南另图挣扎?刻下尚难断定。”

蒋介石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直到李汉魂师在延寿之役发现了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九军团的番号,几乎与此同时李默庵师占领瑞金,掳得了部分红军资料,蒋介石才最终得出确切的结论:红军的突围行动不是战术行动,而是战略转移;红军的突围方向不是南下,而是西进。晏道刚回忆道:

11月上旬(九、十日左右)粤军和红军在延寿圩、靶子场、珊瑚岗附近激战两日,陈济棠曾向蒋告捷,虚报伤亡及俘获红军人数,发现中央红军第一、三、五、九等军团番号。蒋介石认为延寿战役是弄清红军情况最有意义的一仗(在这一仗以前行营命空军侦察红军动向,总是找不到真实具体的情况)。……自11月上旬经过湘粤边阻截之后,蒋介石对红军情况自认为已经比较明了了。

自此,蒋介石确信红军确实倾巢“西窜”,在给“追剿”军前敌总指挥薛岳的指令中称:

据陈总司令伯南电告,匪军通过信丰、大庚、上犹、仁化、汝城、延寿地区,迭经阻击,溃散不少。据俘供:一、三军团在前,五军团在后,朱、毛确在军中。歼灭此股,关系国家成败,应特加注意,倍加奋勇。

正是因此缘故,蒋介石对粤军的延寿之役一再嘉勉,对指挥此次作战的粤军将领李汉魂也是另眼相看了。

台湾编纂的《中华民国史事日志》中记载:

“1934年11月12日,南路军李汉魂师破红军第一军团于粤北乐昌九峰延寿间,获枪六千,收复城口。”

其实,延寿之役最大的受益者不是李汉魂,更不是蒋介石,而是陈济棠。他可以从连失两道防线的责任中脱身。因为这仗真不是白打的,从红军俘虏的口中获知参与这次突围行动的红军部队番号,决定拿它再次向蒋介石邀功。

现在红军的意图已经大白天下,就是去湘西北!

要说兵贵神速,红军理应全力突进,一举汇合早就在迎接的红二、六军团,只要进了湘西的大山群里,就基本如同鱼归大海,虎进深山。****再想围剿,只怕没那么容易了。

但是不行,部队走不动路,****中央机关把大量笨重的物资和工厂机器等“坛坛罐罐”

都带上了,行军队列长达160里,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同时,总是采取两个军团在左翼,

两个军团在右翼,一个军团殿后,中央机关居中的方式,被称为“抬轿子”式转移、“甬道式”行军。

当红军进入湘南地区时,被允许随军的******曾建议红军组织力量反击,往回打,趁****各路立足未稳之际,寻战机歼其一路或一部,说不定能改变现在的被动局面。****与彭德怀也只是心急火燎的电催中央,迅速向湘潭、宁乡、益阳挺进,避免陷入绝境。

但是,这时谁说了也没用,博古、李德心思一味西进,却又举步艰难,埋头拉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央这套笨车,偏不抬头看路,前面,横亘着潇水和湘江两条大河,那是****借天然地势用心布好的一个大口袋,就等着红军钻进来了!

自10月中旬撤离中央苏区起,红军甬道式行进的撤退部署,消极避战的作战指挥,庞大笨重的行军行列,一成不变地西进路线等等,使战略转移变成了逃跑行动。红军为博古、李德等人的一系列错误指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减员3700余人;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减员9700余人;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减员8600余人。(长征开始之前红军进行了突击扩红,部队中新战士比较多,不适应长途行军,开小差、掉队情况非常严重。这一时期战斗不多,所以减员多属于非战斗性的。)更为严重的是,红军丧失了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宝贵时间,给予了国民党军重新调兵遣将,部置新防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