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长征
4912800000150

第150章 红一方面军长征(六)

少共国际师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于1933年8月5日在中央根据地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成立,长征出发时的人数大约为七千人。

少共国际师在长征途中不断有损失,但沿途扩红也有所补充,湘江战役前的人数并不清楚,应该在五千人以上。

湘江战役中,少共国际师隶属红一军团。少共国际师娃娃兵多、新兵多,战斗力不强,因此未参加激烈的脚山铺阻击战。该师的任务是在湘江东岸灌阳文市和全州两河之西北监视全州南进之敌,以确保红军右翼的安全。全州的湘军只是从湘江西岸南下,攻打脚山铺,而没有从湘江东岸南下。从全州南下的只有桂系民团两个联队和少量混编于民团联队之中的正规军,其任务是对西进红军进行袭扰。少共国际师在12月1日之前,没有大的战斗。

12月1日,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按照军团部命令,指挥部队从大坪渡浮桥过江。前锋四十四团及师部过江后在湘桂公路与南下湘军遭遇,四十三团、四十五团从大坪渡渡江西进的道路被截断。师长彭绍辉与政委肖华、政治部主任冯文彬等紧急商议后,命令四十三团、四十五团迅速绕道,从大坪渡南面的界首圩渡江。

被隔在湘江东岸的四十三团、四十五团与师部失散,师首长让他们南下从界首渡江。但是,界首已经于1日中午被兴安北上的桂军攻占。红五、红九、红八军团是从界首以北的凤凰渡过的江,但1日下午,桂军44师追击红五军团(十三师)、红八军团、红九军团至凤凰嘴,红八军团大部、红九军团一部未能过江。少共国际师的四十三、四十五团自然也无法按命令从界首渡江。幸运的是,这两个团的部分人员竟然奇迹般渡过湘江,于12月3日赶到油榨坪与师部和四十四团会合。

也有人讲,红一军团在得知少共国际师大量人员未能过江后,采取了挽救措施,抽出一支部队,趁国民党军不备,从湘江西岸返回大坪渡口渡过湘江,到东岸找到少共国际师,利用夜色的掩护,将他们带过湘江,归还主力。

渡过湘江后,红十五师仅剩2700余人。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红十五师撤销,其人员分别编入红一、红二师。

千家寺阻击战

12月1日,红军主力过湘江。2日,桂军在桂北编组两个追击队,夏威15军协同桂北区民团联队为第一追击队,廖磊第7军为第二追击队,24师归还第7军建制。夏威部44师(缺132团)留兴安;45师由兴安开往灌阳,134团归还45师建制。夏威本人亲自率领15军43师的三个团(每团缺一个营),以及15军44师的132团,共9个营,以每一个营为纵队,共分9个纵队,向西继续追击红军,不断对红军进行尾击,催促红军离境。第7军军长廖磊亲自率领19师、24师在红军南面并行追击,不断向北侧击红军,防止红军南下广西腹地。

从12月2日起,一直到12月13日中央红军离开广西,红军主力部队一路受到桂军和广西民团的袭击、骚扰。期间,红军与桂军间的小战斗不计其数,较大的战斗有两次,分别是五军团的千家寺阻击战和三军团的两河口阻击战。

12月5日,夏威部43师偷袭红军后卫红五军团指挥机关所在地千家寺。红五、八军团仓促应战,边打边撤,向老山界方向转移。在战斗中,红五军团十三师有两个团,即三十八团和三十九团,被桂军切断。三十九团改道经水埠塘,三十八团沿河道突围,都顺利归还建制。但是,红五军团十三师,在千家寺还是遭受了不小的损失。43师129团团长梁津回忆,该团在千家寺俘获红军千余人,整个追击期间,该团共收容红军一千三百余人。127团第1营营长颜僧武回忆,该营在千家寺俘获红军五百人(15军参谋长蓝香山回忆为六百多人),收缴步枪三百多枝,还有许多步枪弹和手榴弹,同时收缴红布白字的红军第十三师旗帜一面。这些都是建国后的回忆,应该不会夸大。

两河口阻击战

12月8日和9日,为控制龙胜县城东北方向的马堤河口,保证红军主力红军顺利渡过浔江,红三军团四师与桂系第7军19师先后在在泗水、八滩、水牛塘、鸟坳、万人界等地激战,节节阻击桂军。

时任红四师政委的黄克诚大将回忆说:“……此役打得也相当艰苦,我们又受到不小的损失。当时我军守在山上,敌人从山脚下硬往上攻,遂成混战状态。我军一个排被敌人包围后,全部被缴械。我打了一辈子仗,这是惟一的一次亲眼看到我军一个整排集体被敌人缴械的场面。……”

趁红三军团在马堤阻击19师之机,桂军第7军24师,进至龙胜瓢里(位于泗水、马堤西面),并继续沿大路由南而北向石村推进,企图截击红三军团。红三军团派出两个团急行军,先敌占领石村河口一带,阻击桂敌第24师,主力则避敌往右转入广南。红三军团的先锋团于12月9日晚22时左右赶到石村河口,与桂军遭遇,双方隔河对峙。之后,红三军团部队又在石村河口、独境阻击桂军,掩护友邻部队离开广西,向北进入湖南通道县。

据桂军24师参谋覃琦解放后回忆,24师进占龙胜后,他曾建议迅速攻占马提北坳(在马堤北20华里,仅有红军百数十人防守)。理由是马堤地区由南向北是狭长的隘路,东西两侧是高山,北面24师一挡,南面15军夏威部再一堵,红军就会被封在中间,粮食缺乏,又受飞机不断轰炸,不出数日,就会不战自灭。桂军24师70团团长程树芬很赞成这个意见,并自告奋勇负责攻占该坳,24师师长覃联芳却不采纳,理由是担心中央军坐收渔人之利。因此覃联芳师直至红军主力通过,才攻占马堤北坳,截获红军后续部队四百余人,枪三百余支。

关于两河口阻击战,桂系第7军夸耀说:“总计寨纳、河口、马蹄岭诸役,共毙匪官兵六、七百人,俘虏千余人,缴获枪支六百余支,自动步枪十一支。我军阵亡连附一员,士兵二十余名,负伤士兵一百余名。”(《七军年刊(十九师马蹄岭之战斗经过)》)“是役生擒千二百余人,夺步枪四百二十余支,重机关枪四挺,我军伤亡仅十余人。”(《七军年刊(二四师石村、独境、包田之战斗经过)》)不过,这是桂系的一面之词,未得到红军方面资料的证实。

湘江一战,中央红军的损失应该在三万人以上,具体上多少,并没有权威的统计资料。红军的损失,主要是担任阻击任务的作战部队的损失,军委纵队损失不大。加上前三道封锁线的损失(包括非战斗减员),中央红军人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余人,锐减至三万余人。国民党方面的损失,据说湘军损失七千多人,桂军伤亡二千人左右。

但在战略上,红军是胜利了。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经过英勇奋战,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同时,湘江战役的失利也加速了******的复出,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红军指挥者迟迟未下定西进决心,错失良机。

实际情况是,虽然红一军团的便衣侦察队11月22日便发现全州是座空城,但他们向红二师参谋长报告的时间是25日中午,之后再经由红一军团向军委报告。而当天17时,中革军委便向各军团下达了从全州、兴安间渡过湘江的命令。这个决策速度并不慢。

(2)军委纵队行军速度非常慢。

军委纵队28日从文市到石塘,走了26公里;29日从石塘到界首,走了32公里。几个军团,包括红一军团在内,湘江战役期间的行军速度也不过每天三十几公里。也就是说,军委纵队的行军速度,并不比主力军团慢。

1934年11月26日,军委纵队从永安关进入灌阳的桂岩,一天之内只走了8公里;27日,从桂岩到文市,行程仅6公里。有史料表明,当时高层就转移路线问题出现了争论,并开会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表决。每天只走七八公里,很可能是会议造成的。

(3)三个主力军团的艰苦阻击战是为了掩护军委纵队过江。

事实是,一、三、五军团的阻击战,更多的是为了给迟到的八、九军团保留西进通道。军委纵队自身没有战斗力,在主力军团不能西进的情况下,它们不可能脱离主力的保护,独自西进。

八、九军团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在三峰山受阻,被迫北上从雷口关进入广西。所以,八、九军团在三峰山受阻,是湘江战役中红军陷于被动的一个关键因素。

八、九军团日行军三四十公里,也并不比其他军团慢。不过,******接掌指挥权后,中央红军在紧急情况下每日行军60到100公里,最高纪录是1日行军120公里。八、九军团也许还能走得更快一些。

湘江战役虽然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损失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连同前3次突破封锁线的损失(包括非战斗减员),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实行逃跳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此战之所以能够保重红军主力部队渡过湘江,是因为红军指战员在作战中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英勇的献身精神,阻止住了敌人的进攻。此战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损失,则主要是因为‘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没有充分发挥红军的长处,部队在行动中仍要背负着‘坛坛罐罐‘行军,行动迟缓,战略战术指导上更是存在着严重错误。

湘江之战,以红军惨败告终。8万6千红军官兵,牺牲和失踪约3万1千人,被俘约6千人。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灭。其余各部编制在湘江之战均只剩不足半数。官多兵少。红军大量缩编。自离开苏区突破历次封锁线,红军损失如下:第一道封锁线,损失3700余人;第二道封锁线,损失9700余人;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余人;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湘江之战,共损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干作战部队。加上沿途红军征召的新兵,此时红军已不足30000人。(苏区出来的民夫和新兵大量逃亡)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聂荣臻,左权,朱瑞等一军团首长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据后人回忆平生极少流泪的****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我们看看朱德以红军总司令部给****和彭德怀的命令吧:‘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这是为命运而战。

湘江战役后,在全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叫岳王塘。此处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在水弯处,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几十年后,当****位于****高级领导职务时,也曾去过一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怀旧,但他再也没有回过界首。在****的军史上,湘江战役是惨败。但是,****,彭德怀作为红军开路先锋的最高指挥官,为挽救整个****和红军的命运功不可没。同时还有担任全军总后卫的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