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知识一点通
49198500000067

第67章 宝宝家庭急救常识

家庭急救的原则

宝宝的意外事故,就其轻重而言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即刻危及生命的,如触电、雷击、溺水、气管异物、外伤大出血等。这些意外事故发生后,家长必须在现场争分夺秒地急救,以避免因为抢救不及时而造成死亡。还有一类是较轻的意外事故,如各种骨折、烧烫伤等,但如果迟迟不做处理或处理不当,也可能会造成死亡或终生残疾。因此无论哪一类意外事故,都需要做一些应急处理。

在应急处理中,家长必须知道以下原则:

(1)要想方设法保住性命 家长一定要学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这两种急救方法。在常温下,呼吸、心跳若完全停止4分钟以上,生命就危在旦夕;超过10分钟,就很难复苏。无论出现什么严重的情况,如果患儿呼吸、心跳都不规则,即快要停止或刚刚停止时,当务之急就是要设法用人为的力量来帮助宝宝呼吸,以维持其血液循环。

(2)要防止残疾的发生 如果在急救时处理不当,会导致残疾,造成终生不幸。发生意外事故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是必须要掌握的。如儿童发生撞伤时,常致脊椎骨折,当怀疑是骨折时,一定要用门板之类的平板抬送。有的家长往往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常识或者疏忽大意,仍让宝宝走动,或用绳索、帆布等软担架抬送宝宝;有的家长则对宝宝采用或背或抱的办法送医院,使得宝宝的脊椎骨折,甚至造成休克,加重病情。

(3)尽量减少宝宝的痛苦 发生意外事故时,首先要采取正确的急救方法,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送医院进行救治。这时,家长要冷静,语言要温和,动作要轻柔,不要惊慌失措。因为,有些宝宝发生意外时神志清醒,如果家长只认为救命要紧,其他方面都不管不顾,可能会对宝宝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

食物中毒的急救方法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中毒,尤其是夏秋季,气温较高,细菌生长快,食物在制作、储存和出售的过程中如处理不当,被细菌污染,食后会引起胃肠炎及中毒。

食物中毒的特征为,短时间进食同种食物的人同时或相继发病,症状相似。发生食物中毒时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时呕吐物或大便带血,继而出现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全身出汗、发热等症状。引起中毒的原因不同,其症状也不尽一致。如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可引起严重精神神经症状,表现为头晕、失音、吞咽困难、呼吸麻痹等。

食物中毒的急救步骤为:

(1)将患儿撤离中毒现场,脱去污染衣物,皮肤污染者用冷水冲洗,禁止使用热水。

(2)轻度食物中毒者设法促其呕吐,可用手指催吐。

(3)腐蚀剂中毒者可灌服牛奶、蛋清或植物油。

(4)重度食物中毒者可采取洗胃法。

(5)为了抢救生命,还需吸氧,使用利尿剂,纠正酸中毒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兴奋呼吸中枢以及进行对症治疗。

预防宝宝食物中毒的方法为:

(1)不要吃变色、变味、发臭等腐败食物。剩饭必须在食后煮沸保存,在下次食用前再煮一次。并注意,切生熟食品的菜板要分开,以防熟食被不洁的生食污染。

(2)若吃田鸡等,必须请有经验的人将其有毒部分去掉、洗净后再食用,不可食河豚鱼。

(3)勿吃不认识的野菜和蘑菇。

(4)腌菜必须腌透,不要吃腌制10天以内的腌菜。夏天吃凉拌菜时,必须选择新鲜的菜,要用水洗净,开水烫泡以后加盐、酒和醋等拌好再食用。

(5)不要给宝宝吃较多量的白果,也不要给宝宝吃发芽的马铃薯。

(6)不要吃病死及未经检疫的猪、牛、羊、狗及家禽的肉。

(7)不要用装过药品或农药的用具盛装食物。

中暑的急救方法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通风不好时容易中暑。如果通风不好,宝宝的机体散热功能可能会发生障碍。临床表现为头疼、眩晕、疲乏、高热、呼吸加快等。

(1)阳光暴晒后中暑 夏季日光中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头部,没有任何遮阳措施的话,在太阳底下玩耍的宝宝容易中暑,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和嗜睡。

急救措施:立即将宝宝转移至阴凉处,用凉毛巾或凉水袋进行头部降温,一般可很快恢复正常。

(2)高温环境下中暑 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较多,通过体表蒸发的体内液体流失量大。宝宝容易出现大汗淋漓、虚脱、四肢冰凉、体温低于正常值、血压偏低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昏迷。

急救措施: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让其平卧或将头部放低,可以饮用微凉的淡盐水,但要边做上述急救,边准备送医院治疗。

如果以上几项措施无效时,应立即叫救护车送医院。

外伤的紧急处理

婴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差,对危险识别的能力不足,易受外伤,如碰撞、坠地、挤压、切割等。受到外伤后,大多需在医院处理,去医院前应注意两个问题:

(1)观察婴儿受伤后的病情,应根据受伤原因、性质、范围、程度,结合神志、脉搏、呼吸、血压初步估计损伤情况。在看到表面损伤的同时不要忘记有关内脏损伤。如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昏迷后会有一段清醒期,如认为病儿是病情好转就会延误治疗。因此婴儿受伤后应严密观察,如为颅脑损伤、内脏损伤、伤口活动性大出血、合并休克及肾衰、骨折等情况应抓紧送医院治疗。

(2)初步处理闭合性损伤合并休克应去医院输液、止痛、输血。肢体损伤应夹板固定,防止继续发生损伤或出血。开放性损伤因有伤口存在,应抓紧止血,包扎伤口。小量出血,要局部用洁净纱布包扎以止血。如大血管损伤,应局部加压包扎,如仍出血不止,可在大血管近端扎一个止血带,并迅速到医院做进一步处理。对污染的伤口还应注射青霉素,以防止感染,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

扭伤的紧急处理

朝不正常的方向被强力拉扯或激烈运动时,周围肌体会受到伤害,从而发生扭伤,尤其是足、膝关节。急救处理方法如下:

(1)冷敷 保持安静,不可移动患部,并进行冷敷,冷敷可减轻肿胀。在伤后48小时内,不可对患部做热敷。同时用绷带包扎扭伤部位,因其不仅可保护和固定受伤关节,还可帮助减轻肿胀。

(2)固定后,送医就诊 扭伤严重、疼痛时,即可断定是骨折,应以夹板固定,并立即送往医院。一般在1~2天后,父母可在伤处进行按摩,促使血液循环加速,以使肿胀消退,有条件的还可进行理疗。一般扭伤12天后,肿胀与疼痛开始减轻,患肢也可以做些轻微活动。经过以上治疗以及相应的肢体锻炼,一般扭伤的肌肉和韧带都能痊愈,并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3)热敷法 热敷可用于宝宝受凉引起的腹痛、关节炎以及软组织损伤等。对于局部急性出血、过敏性皮炎以及未确诊的急腹症,应禁止热敷。

①热毛巾湿敷法:先在需要热敷的部位涂上一层凡士林油,上面再盖一层纱布。将热毛巾拧至不滴水时抖开、叠好,用手腕试一下温度,以不觉得烫为宜。每隔3~5分钟换一次毛巾。一般每次热敷时间20~30分钟,每日2~3次。热敷完后,将皮肤上的凡士林擦洗干净。

②热水袋热敷法:将热水袋内装入45~50℃的热水(一般不需装满),排出气体,拧紧盖子,外包以毛巾,用腕部试试不觉烫即可。将热水袋置于需热敷的部位。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天可3~4次。用盐、沙子等炒热后装袋也可做热敷。

宝宝扭伤后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即刻按摩 急性扭伤会引起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破裂,如果立即按摩,会加重血管的出血,形成血肿。扭伤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已发生挫伤,如果马上按摩,会进一步加重挫伤。急性扭伤后有时会伴有骨折,如果再按摩,会加重骨折移位,骨折断端的骨片较锐利,会刺伤患处深部的血管和神经,加重病情。因此,急性扭伤后切忌不可按摩。

(2)早期不能热敷 虽然热敷能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和修复能力,促使炎症消散和局限化,减轻局部肿痛,但急性扭伤时,却不能立即进行热敷。如果伤后立即热敷,局部的血液循环一加快,组织间那些断裂或不完全断裂的毛细血管遇热后便会扩张,出血会更多,受伤肢体的局部则更加肿胀。此时应用冷敷控制出血。热敷最好在扭伤之后的24小时施行,此时热敷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促进扭伤组织早日修复。

触电的紧急处理

(1)发现婴儿触电应尽快使婴儿脱离电源。可用手边不导电的物体如干燥的木棍、竹棒、干布等使婴儿脱离电源,或迅速关闭电源。决不能直接用手推拉触电婴儿,防止自身触电。

(2)婴儿脱离电源后应立即检查呼吸、心跳情况。如呼吸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若婴儿已昏迷,瞳孔散大,触不到颈动脉搏动,说明心跳已停止。应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应坚持到来人救援,切勿过早放弃。

(3)在抢救的同时应立即叫救护车并送附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