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
49256700000021

第21章 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

加强组织管理,建立政府统筹协调、规划衔接引导的工作机制。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在两省市政府形成的合作协议框架下,加强成渝经济区内各地级政府之间的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推进联系会议制度的建设。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二、营造产业发展壮大的良好环境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环境。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建议成渝经济区内交通做到统一规划,协同实施,尽快降低资源要素流通成本。以加速资源、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促进要素的协调与整合,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格局。营造吸引力强大的软环境。软环境营造的重点在于加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和市场监管力度,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信用环境和公共服务等环境。

三、制定互动有效的产业促进政策

研究成渝经济区内各地政府的有关产业发展的资金、投融资、税收、技术创新和招商引资等政策,尽快消除相互抵触的限制性政策。共同打造投融资平台,缓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推动设立产业共同发展的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等金融业务。积极引导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和政府资金投入成渝经济区内的产业发展。加快已有产业集群的升级,建立有效的对外合作机制,吸收和学习来自区域外部,特别是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专业技能。

完善法规制度,并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维护和发展集群中的企业联系和合作关系,促使稳定高效的地方协同生产体系的形成。

四、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

一是加快建立开放、规范、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破除行政壁垒,加强交通、物流合作,降低产品跨区域销售成本。二是大力促进价格管制产品的互惠贸易,构建要素无障碍流动机制,促进产业互动、利益共享。构筑企业合作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消除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障碍。三是加强跨区域产权交易规则,逐步实现产权市场一体化。

五、共同实施园区集聚战略,大力培育差异化产业集群

各市县之间加强沟通,达成共识,避免盲目引进、无序竞争,从而造成低层次的产业同构,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甚至生态环境的破坏。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发展物流配送、金融保险、技术服务、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强相互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

共同实施区域内园区集聚战略,培育差异化产业集群。积极研究国家政策,区内企业积极展开合作,以项目为基础,形成合力,共同争取国家产业扶持资金、相关专项资金对园区的支持。积极培育园区产业,围绕各地特色产业,按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工业集中度的要求,科学规划园区产业布局,形成格局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园区新格局。

六、协同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集群培育中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区域内产业科研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区域内产业的自主创新力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持续吸纳力。一是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共性技术的研发。加强成、渝两地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对大型科研设备实行协同使用制度,降低研究成本。二是重视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内部科研机构建设,鼓励结合企业的生产实践进行原发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等,促进技术工艺的不断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三是积极实施“相互借脑工程”,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增加科研院所已有技术的转化率,建立共同专家库,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增加决策科学性。并可依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或特聘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新品种开发与应用,建设以研发新品种应用配套集成技术为重点的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七、创建畅通人才流动环境

围绕人才使用、培养、吸引三个环节,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环境,发展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资源结构,逐步构建区域在全国范围内的人才集聚高地。区域内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清除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障碍,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建立“便参保、易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流动人口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就业户籍限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完善,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更大潜能,提升区域的人才聚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