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学思想与现代管理
49305500000045

第45章 后记

从企业管理发展历程来言,企业管理经历了古典管理、近代管理、现代管理及后现代管理。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是一场从旧的思想观念到现代制度的巨大变革。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建立与健全中国式的现代管理思想体系,推动中国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每个中国企业家都在思考的现实问题。管理学家们各叙己见,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全盘西化,以逻辑思辨为特征,“理性主义”为主线,注重体系构造,以物为本,以认识物质本体为最高目的,实践验证真伪模式;二是以人为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主张人性化管理,片面强调感情关系的所谓中国管理模式;三是将管理哲学融合于管理科学之中,以人为本,不能没有制度,以物为本,更不能没有感情,主张现代管理是情与理、智与谋的统一,中西结合模式,着者主张的显然是第三种观点。着者没有经营过集团化企业,也没有在大公司中承担过决策者,但从自己创业十余年来,从自己来自体验中,目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感触颇深。于是从2000年开始潜心研究企业生存之道,现代管理之法。

作为现代企业家,不管他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挖掘智慧,企业辉煌就会是暂时的,最终的结局肯定会失败。另外,很多企业家做人做事虽然到家,却决策失误,应变能力差,同样免不了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涉及哲学中的智慧。智慧的重要特征是澄明而圆融,它始终指向人生的终极关怀。智慧既渗透于哲人的精思妙语中,也蕴含在凡人的日常生活中。智慧不同于知识,它可悟而不可学。知识多不等于智慧高,只有善悟之人,才可拥有智慧。当人们在生活中感到孤独、困惑、烦恼、痛苦、无助以至“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向先哲寻求智慧,因为哲学中的智慧有足够的力量使人穿透时空的层层迷雾,摆脱物欲的重重束缚,从一种无限的、超越的视角来观看和审视自身的生活,从而清除心中百般忧郁,使人精神豁然开朗,在自己面前展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妙境。企业管理更是如此,可以说,科学管理方法对中国的每一家企业都有用,但不可能都成功,不成功的原因就是没在哲学中寻求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学思想其实是中国哲学,也可以说是一门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发展的管理哲学,它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管理文化资源。

着者从自己企业发展需要出发,将这些珍贵的管理资源挖掘出来。但这种挖掘绝非是从古代中国文化中断章取义,而是以自己多年的人生阅历去解读圣贤之书,以社会实践的体悟和验证它的真理性,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真实性,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开启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智慧之门,让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浪淘沙中,学会长于思辨,善于应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企业家更应懂得古代伦理哲学,在着者看来,就儒、禅、道的管理哲学而言,虽然它们各有鲜明特色,但从本质上说,三家思想异曲同工。都主张企业家、管理者做人应注重修身养性、戒除贪欲、净化心灵、超越自我;以“仁爱”、“慈悲”或“不争”之心,少索取,多奉献,尽力去做一些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幸福与安宁;应该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从天地万物中领悟和汲取智慧,使企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部管理专着能够同读者见面,除了着者在自己企业管理中滚、打、摸、爬努力总结经验外,应当感谢中国科学管理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他们慧眼识珠,分别于2000年及2006年聘我为研究员,我深知学术重任在身,边工作边潜心学习和研究国学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同时感谢许多作者辛勤劳动所着的案例为我所选用;特别感谢首都经贸大学吴少平教授,中国决策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新政教授,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系主任黄恒学教授的指导教诲。这部书稿只是着者个人对这一课题作出初步研究,尚不成熟,也不完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海内外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不吝赐教,匡其不逮。

着者

二〇〇八年一月 于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