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280问
49337000000015

第15章 高效生态农业(3)

问题112:什么是种植-养猪-沼气生态农业模式?

答:该模式是通过种植面积、养猪规模、沼气池容积合理组合,以沼气为能源,沼液和沼渣为肥源,开发优质有机肥料,用于作物生产,实行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能流物流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有效治理养殖污染,同时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

例如,嘉兴市秀城区金龙养殖场,年出栏猪1.2万头、污水日排放量达40多吨,建200立方米沼气池,年产沼气1.5万立方米,供养殖场职工使用;采用管道输送沼液,常年为2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施用有机肥料,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和多次增值,促进畜牧业持续良性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江山市卅二都村泽山养猪场,年出栏生猪6000头,建造沼气池200立方米,日处理猪粪污水30吨,年产沼气21600立方米,供养猪场及附近60户农户炊事和照明,沼液和沼渣全部用于50亩橘园、15亩菜地、5亩茶山作有机肥料和15亩鱼塘作鱼饵,污水达到零排放,实现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问题113:什么是高效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答:高效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是根据土地类型和生物资源的分布规律,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巧妙结合,建立多层次配置,多物种共生,劳动力、技术与资源最优组合,物质与能量循环转化的优质、高产、高效的集约化生产体系,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该模式包括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和立体种养三种。立体种植有大田作物立体种植,如粮-粮、粮-肥、粮-菜的间套作和轮作;林粮间作;林果立体种植;林产植物立体种植;林药(材)间作;林菌、粮菌间作;果-粮或果-菜间作;庭院立体种植;水体及湿地立体种植等。立体养殖有陆地立体养殖,主要形式是立体圈养,如蜂-鸡-猪-蚓、鸡-猪-鱼(由上层至下层)等,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节约圈棚材料、实现养殖废弃物再利用;水体立体养殖,如鲢-草-青、鸭-鱼-蚌等,以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又合理地利用了水体空间;水陆交错带连续立体养殖,如利用海岸或湖泊水陆交错带的浅水面及滩地进行立体养殖。立体种植种养是将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结合起来,如以种植为主的稻-鸭、稻-蟹立体种养模式;以养殖为主的桑(果、花)基鱼塘等。

问题114:什么是稻田养鱼生态农业模式?

答:按照稻鱼互利共生原理、依照以稻为主,稻鱼并重,稻鱼互利,互相促进的技术模式,不仅解决鱼与稻争地的矛盾,而且促进水稻增产。稻田中由于鱼的活动,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改善了水稻根部的通气条件,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蘖。同时,鱼类可以吃掉稻谷败叶、水中杂草、害虫,增强透气、通气性,减少病害,利于稻谷生长。所以,虽然鱼沟、鱼凼占田块面积10%左右,水稻基本苗数减少,但由于上述作用及边际优势,稻谷依然能稳产或略有增产。此外,鱼排出的粪便是水稻的优质肥料,有利于培肥地力,减少人工施肥量;鱼类的活动,还改善了土壤,不用犁田、耙田,实现了免耕,从而节约了劳动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问题115:什么是畜禽高效养殖型生态农业模式?

答:畜禽养殖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资源、环境、配套技术等的不同而有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不同发展模式。(1)适合坡地的果-鸡、鸭、猪-鱼模式。在坡地上种植果树,塘基建猪圈鸡舍,塘面养鸭,畜禽粪便直接下塘喂鱼,塘泥清施入果园,是一种较完善的种养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2)适合平原区的稻、菜-鸡、鸭-鱼模式。是平原地兼有水塘地多见的种养结合型模式,耕地稻菜轮作,塘基养鸡或塘面养鸭,禽粪类直接下塘,塘泥就近还稻菜田,形成物质循环利用;(3)适合山区农村能源缺乏区的果-猪-沼-鱼模式。坡地种果,猪舍旁建造沼气池,猪粪入沼气池发酵,沼气为生活和生产用能源,沼渣液输入鱼塘养殖,塘泥返回果园,这是节约能源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林草牧沼菌”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畜禽养殖高效型生态农业。利用养殖场空闲地造林,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畜禽生长条件,林木成材后还可增加经济收入。林下空闲地在秋冬季种植黑麦草等牧草作为喂养饲料,通过青贮、氨化,利用作物秸秆和牧草生产饲料,既解决了作物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的问题,维护了生态平衡,促进了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发展了养殖业,把废弃物转化成优质蛋白,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此外,还有“猪-蚯蚓-甲鱼”生态农业模式;田螺、蚯蚓、乌龟同池养殖模式、山地养鸡生态农业模式;蟹、蛏、虾围塘混养模式等。

问题116:什么是改善生态环境型生态农业模式?

答:新垦红壤的肥力较低,宜种植适应性较强的作物,如甘薯、直立花生、绿豆、油菜、肥田萝卜菜、黑麦、荞麦、苕子、木薯、狗瓜豆和毛蔓豆等,在种植过程中培养地力,加大轮作中豆科作物和绿肥作物的比重。例如可采取花生、甘薯与油菜、萝卜菜或苕子的三作二熟轮作制。据试验,与花生轮作的油菜比与甘薯轮作者增产40%~60%。红壤得到初步改良后,可栽培大豆、小麦、芝麻、马铃薯等粮食和油料作物,采取一年两熟并与绿肥轮种。在春夏季可种植甘薯、花生、大豆、高粱、玉米、芝麻、木薯等作物,在秋冬季可种植油菜、苕子、麦类、萝卜、甘蓝菜等作物,实行豆科作物与禾本科及其他作物轮作。经这样轮作后,红壤基本熟化,才可种植对土壤肥力要求高的作物,如棉、麻、蔗、姜等经济作物。

浙江省农科院在低丘红壤进行的长期试验,建立了粮、经、饲平衡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模式,即“提高饲料比重、发展经济作物、稳定粮食生产”,饲料作物以青饲玉米、割藤番薯为主,经济作物以鲜食玉米、瓜类、烟草、加工蔬菜为主,粮食作物以轻型栽培为主的三元结构模式,及红壤丘陵林、果、茶园地“稀套粮草密套豆”的立体种植模式。并筛选出“科多4号”青饲玉米、浙7541割藤蕃薯等5个高产饲料新品种,选育出浙烟1号等适宜在红壤上生长的品种。

问题117:什么是果园养殖生态农业模式?

答:该模式是在果园内放养各种经济动物,放养的动物以野生取食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饲养,生产较集约化养殖更为优质、安全的多种畜禽产品,接近有机食品。主要有“果-鱼-鸭”、“果园养兔”“果园养鸭(鸡)”等典型模式。

主要技术包括林果种植和动物养殖以及和种养搭配比例等。配套技术包括饲料配方技术、疫病防治技术、草生栽培技术和地力培肥技术等。下面具体谈谈果园养鸭这一生态农业模式。果园养鸭,种养结合,使果树和鸭子互利共生,可降低种养成本,提高种养两业的经济效益。放养密度:

根据放养鸭的大小、强弱决定放养密度,遵循宜稀不宜密的原则。一般0.67公顷果园放养成鸭20~30只。

问题118:什么是生态渔业模式?

答:生态渔业是无污染的高效农业,它可使畜禽粪便及残饵、牧草和菜叶等成为鱼的饲料,鱼粪肥塘(田),塘底污泥则为农作物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形成良好的物质循环。如稻田生态渔业,鱼和蛙分别吃掉了水中和稻上的害虫,减少了病虫害,降低农药的施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连片的养殖区还可逐步减少直至不施化肥和农药,建成无公害的农业园区,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提高种养产品的效益。生态渔业的模式有:(1)庭院生态渔业。在房前屋后的空隙地开挖池塘,面积几十至几百平方米,塘中养鱼、虾、鳖、蛙等,塘上搭棚架种瓜果,塘边建圈舍饲养畜禽,畜禽粪便及其残饵养鱼,鱼粪肥塘,塘底淤泥作为瓜果菜的优质有机肥料,形成一个良好的物质循环。(2)池园生态渔业。在旱地里开挖池塘,面积400~800平方米,利用挖出的土铺垫成3~5米宽的池埂,称之为“小池塘,宽池埂”,池塘与坎面宽的面积比例一般为7∶3。塘中主养草食性鱼类。埂上种植牧草、蔬菜、果树。牧草和菜叶喂鱼,塘泥作为作物肥料,形成种养结合的生态小园区;稻田生态渔业。在稻田中开挖占面积8%~10%的鱼坑或鱼沟,然后在鱼坑或沟边上搭架种瓜果,田坎上种植豆类或辣椒、茄子等蔬菜;或者在鱼坑上建圈舍养殖畜禽,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问题119:什么是红壤山地生态果园模式?

答:红壤山地生态果园的基本模式是以发展果业为龙头,以套种优质牧草为纽带,建立以果-草-牧-(菌)-沼为主要循环体系的生态模式。该生态果园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增加绿肥用量,少施化肥,培肥地力,提高果树产量与品质,而且还能利用牧草发展草食性动物,带动饲料加工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其大量排泄物用作沼气原料,生产沼气提供果农家庭生活燃料。沼渣和牧草还能栽培食用菌,以其下脚料作有机肥,有利于促进果树生长。此外,果园种草,可以改善果园小气候,促进生态平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生态果园建设技术:红壤山地一般比较瘦瘠,土质差,地下水位低,水利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山地生态果园建设的重点是改良土壤,增设灌溉设施,通过种植牧草等措施,控制雨后径流,保持水土。果园最好选在10度以下的缓坡或斜坡地,尽量避免在超过25度的山坡地建园。

园地最好是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保水性能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果园要靠近水源或者附近有可以建造蓄水池的地方,以便建筑水池、水库,保证干旱季节及时灌溉。生态果园建设技术要点包括:①修筑梯田。梯面的宽度根据山地坡度大小而定,坡度大的,梯面窄些;坡度小的梯面可宽些。②果园改造。在传统的等高水平梯田的基础上,采取园面、梯埂、梯壁、路面种草覆盖技术,果园面以套种豆科牧草品种为主,肥力较高的果园可适当搭配禾本科牧草。在工程措施基础上,梯埂、梯壁、道面以生物措施加以改造,防止水土流失。③土壤改良。利用牧草发酵产生沼气以及合理添加草粉沼渣替代部分木屑栽培食用菌,利用沼渣、菌渣改土,促进物质良性循环体系的建立。④牧草套种。经引种试验与综合评价,筛选以保水改土为主的优良品种;品种搭配注意豆科与禾本科的搭配,热带与温带种的搭配,以达到营养平衡和周年供草。

问题120:什么是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答:以浙江临安市潜川镇农户潘陆根为例,他采取山湾建猪场、鸡场,山地种林果,山塘放养鱼的生态种、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鸡、猪、蚯蚓、浮萍、粮、青饲料、果竹菜和鱼等为主要循环点的生态农业体系,农庄年创产值315万元,年利润130万元。(1)猪粪养蚯蚓。总共饲养母猪12头,仔猪300头,年产猪粪1800多担,开发猪粪养蚯蚓,面积260平方米,轮流养蚯蚓,日可产鲜蚯蚓30~40千克。蚯蚓蛋白酶高,营养丰富,蛋鸡食后产蛋率提高了10%~20%。(2)鸡粪产沼气。养鸡场每年大约能产生27000千克鸡粪,建成60立方米容积沼气池,鸡粪产生的沼气用于雏鸡、仔猪取暖和炊事用能。(3)种草养浮萍。

在沼气池旁边挖了两个水塘用于养鱼,又沼气池的灌道通入水塘,使沼液自流入塘,同时利用沼液的肥力在塘里放养浮萍,年可节约精饲料4500多千克,节省成本8000多元。在山腰山湾处种上花木和经济林,先后栽种桑园3亩、菜竹8亩、四季水果20亩,在空隙地上和山脚地边栽种南瓜、番薯、马铃薯、黄豆等小杂粮,一年四季地不空人不息,既开拓了财源,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