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280问
49337000000027

第27章 农业环境污染治理(7)

问题211:如何有效控制化肥施用引起的环境污染?

答:为了有效控制化肥施用引起的环境污染,要做到:

①按需施肥,充分考虑农田土壤特征和作物生长状况,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量、对养分的吸收和需求季节安排施肥量、施肥方式和时间,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减少养分流失危险。应尽可能在作物吸收旺季投入肥料,使得养分最大限度地被作物吸收,提高化肥利用率。②配方施肥。肥料结构不平衡,是影响肥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试验证明,单施尿素,氮的利用率仅为16.3%,尿素配合磷肥,氮的利用率为39.6%。这说明,偏施某种肥料,不可能获得更好的肥效。我国现行施用的化肥中氮肥过多,缺磷少钾。而合理的氮∶磷∶钾结构应在1∶(0.4~0.6)∶(0.3~0.5)之间为好。③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保持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有机肥是我国传统的农家肥,包括秸秆、动物粪便、绿肥等。施有机肥,能改良土壤结构,补充土壤钾、磷和优质氮源(如植物可直接利用的氨基酸),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促进农业高产和优产。④深施氮肥,避免氮肥损失。⑤改进灌溉方式,减少化肥流失,灌溉与化肥流失关系很大,地面大水漫灌引起化肥流失的量是惊人的,把握适宜的灌溉和施肥时机也非常重要。施肥后不要马上灌溉,也不要在雨前施肥。

问题212:如何有效控制农药施用引起的环境污染?

答: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带来的严重后果,已成为当今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开发新的农药,改进农药喷洒技术,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来解决农药的污染问题。①停止生产使用剧毒性农药,发展低毒农药,严格控制被禁止或严格限制的农药施用。②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农药。为了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减少环境污染,应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③开展生物防治,发展无毒害农药。生物防治法是利用活的有益的生物体防治农业病虫害的方法,包括放养有益动物捕食害虫,利用害虫天敌消灭害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菌,以菌治草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它的代谢产物制成防治作物病虫害的药剂,目前主要品种有杀螟杆菌、苏云盒杆菌等。这一类农药的优点是选择性强,对人畜农作物安全无害,不留残毒不污染农畜产品和环境,专一的杀死害虫,而不杀死害虫的天敌,对多数益虫无害,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生产方便使用简单,成本低廉。④治理农药污水,使其达标排放,防止环境污染。应采取有力措施,防治“农药公害”。

问题213:什么是生物修复?

答:生物修复是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根据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种类,它可分为有机污染生物修复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放射性物质的生物修复等。植物修复:

就是利用植物去治理水体、土壤和底泥等介质中的污染的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六种类型:植物萃取、植物稳定、根际修复、植物转化、根际过滤、植物挥发等技术。微生物修复:即利用微生物将环境中的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其他无害物质的过程。动物修复:指通过土壤动物群的直接(吸收、转化和分解)或间接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修复土壤污染的过程。

问题214:如何有效控制农膜引起的面源污染?

答:农膜污染的控制措施包括:①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化工行业逐步重视可降解塑料的研制。例如可光解塑料地膜、可溶解地膜、可降解农膜及包装盒(袋)等一系列可降解塑料产品相继问世。从长远来讲,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是减少农田白色污染的一个重要举措。②以天然纤维制品代替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如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以取代农用塑料薄膜。③采用适期揭膜技术。从农艺措施入手,把习惯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为收获前揭膜,选择最佳揭膜期。适期揭膜能提高地膜回收率,防治残膜污染,又能提高作物产量。适期揭膜可缩短覆膜时间60天至90天,地膜仍保持较好的韧性,一般回收率可达95%以上,基本消除了土壤的残膜污染。适期揭膜能够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抑制病害,有利于作物根系和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作物后期田间管理,如中耕除草、中后期作物追肥等。④加强农膜回收利用,可以将废弃农膜作为原料,加工成为塑料、清洗剂等产品。

问题215:如何有效控制农村生活引起的面源污染?

答: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搞好饮用水卫生,水源与畜禽养殖地、厕所保持适当距离,以防治污水渗入;人畜饮水分开,杜绝饮用生水、脏水和不流动的死水。

农户厕所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禁止人粪尿直接倾倒;人畜粪便要做到无害化处理后才能用于施肥或排放,避免污染水源和环境,防治细菌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生和流行传播。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以达到无害化要求,村内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分类回收,不随意倾倒垃圾。逐步推广“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做好沟渠池塘清淤、砌石、保洁等工作,避免水体污染,水质变臭,蚊虫滋生。

问题216:如何运用循环经济规律防治农业立体污染?

答: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立体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各生产环节和产业链上运作循环经济机制,既能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不利影响,又能增加人类资源可利用量;既能带来生态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条防治农业立体污染的有效途径。农业立体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耕种措施以及工业废弃污染物农业利用等,所造成的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的污染。防治农业立体污染要采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模式。农作物秸秆、蔬菜废弃物、肉类加工厂废弃物,从“净化废物”到“利用废物”再到“全过程治理”。在输入端合理控制并减少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进入,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输出端把完成使用功能后的物品再生成资源。

①减量化模式。一是通过提高利用率,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农用能源和其他化工类农用资料。二是用新型生产资料和技术替代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例如,采用生物肥料、控释肥、缓释肥、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等新材料;推行水、肥综合管理技术,在水、肥循环利用方面做文章,以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流失。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农用资料可减少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的污染物。在以环保型生产资料替代常规生产资料的减量化模式中,利用微生物可产出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

②再利用模式。主要形式是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比如,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加上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粪便生物氧化塘多级利用生态工程,可将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和生产能源,向农田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是再利用模式的又一重要内容。③再循环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了变化,不能按原用途消费,可经过处理改变用途,既可减少农业通过最终产品向系统外输出污染,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质与能量来源。例如,变质油料可加工成生物润滑油或生物燃油,变质水果和蔬菜类可转化成肥料,变质粮食可加工成酒精。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将农产品加工成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如可降解地膜、营养钵、生物柴油、生物润滑剂等生物产品,即把农产品转化为再生资源重新投入生产系统。在发达国家,第二种类型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