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眸邯郸历史上的今天
4940000000165

第165章 8月1日

1926年8月1日,在磁县彭城,李相虞奉中共党组织指示,发展了小学教员5名为国民党员,建立了国民党彭城区分部。1927年改为国民党彭城区党部,仍由跨党党员李相虞负责。

1926年8月1日,七师校长谢台臣邀请中共豫陕区委宣传委员冯品毅来大名七师任英语教师。冯品毅先后在七师发展了5名学生党员。10月份离开时,在七师建立党团两个特别支部,党支部书记刘大风、团特支书记成润。冯品毅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直南、豫北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1926年8月1日,在中共磁县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下,六河沟煤矿工人和附近农民协会会员组织起来,割断电线,炸毁漳河大桥,破坏铁路,迎接北伐军北上。

1927年8月1日,磁县党组织在岳城召开了联席会,根据上级党组织决定,李相虞、王子清等5名跨党党员退出了国民党。

大名党组织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整顿了党组织,刘大风任书记,李大山负责组织,赵纪彬负责宣传,成润仍负责团的工作。县委仍领导大名、南乐、清丰和濮阳4县的党务,党的机关有时设在南乐县佛善村刘大风家里,有时设在濮阳县千口村赵纪彬家里。不久,大名、濮阳一带的多数跨党党员相继退出了国民党。

1928年8月1日,省委派出的巡视员视察大名、南乐、肥乡、清丰等县党的工作。大名书记刘大风去天津汇报工作,彭真代表省委同他接头,传达六大精神和目前的斗争策略,并让刘大风带回六大文件进行学习宣传。

1928年8月1日,为争取跨党党员退出国民党,中共磁县党组织做出决定,在国民党县党部秘密设立临时党支部,由张学孔负责。

1937年8月1日,中共平汉线省委书记李菁玉指示直南各县要抓紧恢复、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各县党组织积极行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大名、磁县等地党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武装抗日游击队。

1938年8月1日,一二九师在邯郸西南西佐一带,消灭伪军荣炳齐部。

1940年8月1日,冀南、太行、太岳行政区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在涉县成立,主任杨秀峰,副主任薄一波、戎伍胜。决定成立冀太军政委员会,邓小平为书记,刘伯承、杨秀峰、薄一波、李雪峰、宋任穷、戎伍胜等为成员。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简称冀南行署)主任宋任穷、副主任刘建章。下辖六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署),邯郸等9县属第三专署,大名等6县属一专署。

1944年8月1日,冀鲁豫七分区部队在司令员赵建民、政委许孟侠的指挥下,对莘县城的敌人发起攻击,攻克县城,俘敌1000余人,活捉敌人“模范县长”、聊城剿匪司令刘仙洲,缴获大批武器弹药。9日,八路军乘胜追击,先后攻克燕店、西吴家据点,迫使伪军400余人投降。

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通令调整华北行政区划。通令指出,撤销冀东、冀中、冀南、冀鲁豫、太行、太岳、太原等7个行政区,以旧省界为基础成立河北省、山西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平原省(原鲁西北、豫北、冀南衔接地区)。通令还指出,除北平、天津为华北直辖市,石家庄、太原为省辖市以外,其余各市一律取消,改称“镇”或“城关区”,归专署或县领导。邯郸专区下辖16个县和邯郸、临清两个镇。

1963年8月1日,邯郸暴雨。滏阳河张庄桥水文站河水流量为每秒9.52立方米。

1966年8月1日,毛泽东主席《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信》发表,邯郸市各学校开始出现红卫兵。

1970年8月1日,邯郸地区普降大雨,滏阳河水急剧上涨至39个流量。

1976年8月1日,永年县中部地区遭受风雹袭击,冰雹持续15分钟左右,大的象鸡蛋,小的象枣,并伴有8级以上大风,受灾严重的地区玉米、棉花被打成光秆。全县粮棉受灾面积达64万亩,倒树6000多棵,塌房1500多间,砸伤112人,死亡4人。

1996年8月1日至8月7日,邯郸市西部山区持续降雨,特别是3日至5日,山区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下了大暴雨,出现了1963年以来最严峻的洪涝形势。据气象局报告,3日晚8时至5日早8时,武安市平均降雨量为187毫米(最高达309毫米);涉县平均降雨量193毫米;磁县平均降雨量141毫米。在连续降雨及水库泄洪的影响下,山区三县(市)出现严重灾情,市、县领导全力组织抗洪抢险。市委书记刘健生、市长赵禄祥及副市长张三发、靳立文、张文生等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现场指挥抗洪救灾工作。省委副书记李炳良、副省长杨迁等领导也带领省有关部门亲临邯郸视察灾情,指导工作。

2008年8月1日,中央督导组就县委书记大接访工作到邯郸市督导检查,对邯郸市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

2011年8月1日,河北省2010年度全省优秀城乡规划编制成果评选揭晓,邯郸市共有9项规划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成果占6项。该院编制的邯郸县镇村体系规划(2010-2020)获总体规划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