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49410400000021

第21章 营造教育内容的活力(11)

思想教育的灵魂是与时俱进。在今天,人的生存方式改变了,思想交流方式也随之改变了,思想教育不要为自己抹上神圣化、权威化、理念化的色彩,从而扩大教与受的位差,要走下神坛,走下圣坛,除去头上的光圈,走进对象世界,走进生活世界,才能保持思想教育的活力,也才能取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效。

(十五)权威世界,对象世界?

思想教育者面对着两个世界,即权威世界和对象世界。思想教育者习惯于把自己放到权威世界,其实应该从权威世界走出来,走向对象世界,这才是以人为本。

思想教育者面对着两个世界,即权威世界和对象世界。作为一个思想教育者究竟应该把自己放在哪个世界呢?回答并不是一致的,而且在实践中差异更大。

思想教育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权威世界。面对教育对象世界,教育者往往以权威自居,高高在上,企图以凸现自身的权威性来强化思想教育的影响力。这是一种陈旧的教育理念,其认识基点是,受教育者是无知的被动体。

其实思想教育者应该从权威世界走出来,走向对象世界。爱因斯坦曾向人们宣示:“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里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淹没。”

1.权威世界与对象世界的辩证关系

教与受是相互依存的。思想教育是由教与受两个方面组成的,没有教育者,也就无所谓受教育者,教的存在是以受的存在为前提的。教与受不仅是互相影响的,是教学相长的,而且存在教、受换位的可能。

教与受关系的基点是思想矛盾,没有矛盾就不需要教受关系的存在。这种思想矛盾表现为思想认识的非一致性,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教的前提是对受者思想的错偏或缺失的认定,否则就不需要施教;而受教育者总是有接受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就是对教的局部否定。施教者的施教动机与受教育者的受教意愿,有可能存在较大差别;教者要教什么与受者想受什么,也可能会有较大的距离;教的意愿度与受的承受力,也未必总是吻合的。不仅在教育内容上,而且在教育方法、教育时机选择上,也会产生教育与接受的矛盾。思想教育的目的总是要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与发展,然而未必都能如愿。

从教与受的关系的另一个侧面讲,即从权威世界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说,思想教育活动中也会产生权威世界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权衡问题。思想教育总是要彰显自己所施行的教育代表国家、政府的意志,以凸现自己所施行的教育的权威性,这种思想教育权威性就必然包含权力的背景。一般来说,政府的意志总是代表人民的意愿、人民的利益的,但从历史长河看,并不总是如此,有时甚至会存在政府与人民的认知差距与利益冲突,从而产生思想矛盾,正因为如此,所以政府需要按照政府的意志对民众施行思想教育。然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政府的认知失误都是有可能产生的,因此需要思想教育者的理性权衡。

假如思想教育者背靠政府权威,面对教育对象施行思想教育时,只知对权威世界的遵从,忽视对对象世界的尊重,虽执行施教指令,却无视受教育者的意愿,思想教育就会滑向脱离实际、疏离民意的误区,而不受人欢迎。

列宁曾经尖锐地指出:“工人领袖不是天使,不是圣人,不是英雄,而是普通的人。”把权威、英雄请下神坛,才能走进百姓世界,才能深得民心,才能拉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

2.教育者权威意识太强的误区

权威,《辞源》的解释是“权势与权力”。在历史上,思想教育者总是要利用并依赖权威的力量来达到自身的目的。从古到今,思想教育者有的借天之威,有的借神之威,有的借权之威,有的借经典之威,都曾经起到了很强的作用,强化了思想教育的力度,强化了思想渗透力。但思想教育者权威意识太强,沉溺于张扬自身的权威背景,则有可能产生权威世界与对象世界的断裂,容易陷入自身形象的误区,从而影响思想教育目标的实现。

施教者的权威意识太强,会产生种种不良现象:真理垄断性。思想教育者的权威意识太强,实际上所彰显的是真理垄断者的角色形象。在当代,权是威的基础,有权才有威。思想教育者往往自以为代表社会、代表国家、代表权力意志,代表理论权威、思想权威,对人们施行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教育,所以往往以国家、社会的代表者自居,以理论、思想权威者自居,从身份上把自己看成是权威机构的权威执行人、权威理论的权威宣教者,把自己打扮成真理拥有者,彰显“我即真理”的光圈。这种真理垄断者心理不承认“我”之外的真理存在,不承认受教育者的思想歧见的正当性可能;这种真理垄断者心理有可能一遇教育阻力就转化为教育的强制与粗暴,从而失去思想教育的人本性。其实任何真理、信息垄断者的教育态势,都是人们所不愿意接受的。

越是以权威者自居,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越远。

关系的俯瞰性。思想教育者的权威意识所引发出来的是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施行的是俯瞰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把教受关系看成是上-下关系、讲-听关系、制控-受控关系,以凸现自己的权威性、强化自己的控制性为目标,这是人为地扩大教与受的位差,因而人为地造成思想教育的心理阻力。假如受教育者意识到施教者所施行的是一种不平等的教育,就会被认定为是一种非道德的教育,这在人们的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

要求的强制性。假如思想教育者习惯于以权威制人,自以为具有绝对的思想影响力,动辄以“上级”压人,就往往轻易剥夺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接受活动中对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信息的审视权、质疑权,选择权。这种强制性教育是一种思想专制性的表现。有的思想教育者仅仅把思想教育当成为自己的职业行为,而不是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就会把受教育者作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的工具而施行强制性教育。思想教育的强制性在民主追求的氛围中,在主体意识觉醒的今天,是逆人心所向、逆时代潮流的。

话语霸权性。思想教育活动中教与受的话语权应该是平等的,可是思想教育者的话语往往反映了复杂的权力关系背景。由于思想教育者权威意识太强,也往往容易引发话语霸权现象,搞一言堂、满堂灌,以真理名义说话,不容他人置疑,受教育者只能沉默失语。这样的思想教育者无形中向人们暗示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实际上是无视受教育者的参与价值,否认他人发表不同言论的正当性,挤压受教育者的话语空间,蔑视受教育者的思想申辩权、真理的争辩权,剥夺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所传递的思想信息的审视权。

思想教育者权威意识太强,则易产生不良后果,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对象当成工具,而不是当成目的。思想教育者的权威意识膨胀的结果必然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退缩、创造性的泯灭。思想教育的权威崇拜氛围往往有意无意地制造人格畸变,造成群体性的压抑感,留给人们的只是在权威面前的唯唯诺诺而已。任何权威意识的背后都是受教育者的思维压抑,因为权威意识会使自己忘却生活,忘却对象世界,从而产生理念中人与生活中人的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