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49447200000064

第64章 叩访一个看中国的“窗口”

美西名校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全称“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自1919年创立以来,以收集珍藏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历史资料为主,而亚洲的“中华民国”档案在上世纪末至今也成为收藏的重点。2006年4月起先后对外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宋子文日记,则是该研究所独有的稀世文史藏品,对研究中国近代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包括中国大陆高校在内的海内外中国近现代研究学者,近两年来都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发掘史料的宝库,络绎不绝到这儿“掘宝”的中国学者不在少数,大陆的某些高校、出版社更已与胡佛研究所达成合作共识,或共同整理部分史料出版,或长期、分批展开学者交流。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因发掘、掌握了众多第一手史料而具备了新的研究角度与“话语权”。

不过,伯克利加大东亚研究中心2008年2月29日和3月1日特约海外十位知名学者,集中拜会胡佛研究所,查阅“蒋介石日记”原件,并就其研究价值讨论的这一学术交流活动,则是近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近代史料的一次集体“聚焦”,意义非凡。促成这一海外学者如此集中地与“蒋介石日记”面对面接触,除了有伯克利加大东亚研究所所长叶文心和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等华裔学者牵线搭桥之功,还在于中国在当代世界地位的日益壮大、日益引发全球各地政府机构、智库团体的关注。西方学术界在加强对中国关注了解之际,有机会接触第一手的中国近代史料,当然也给他们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国发展之路的窗口,这也是他们求之不得的机缘。

来自美国与欧洲、日本的这批西方学者,包括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齐克(Tim Cheek)、里昂大学的汉诺特(Christian Henriot)、哈佛大学的威廉姆·科尔比、印第安娜大学穆哈恩(Klaus Muehlhahn)、斯坦福大学的托马斯·穆拉尼(Tomas Mulaney)、加州圣玛丽学院的姆斯利诺(Micah Mus-cilino)、南加州大学施翰(Brett Sheehan)、科罗拉多大学韦斯顿(Tim Westen)、日本庆应大学三田辰雄(Yamada Tatsuo)等,都是中国史与中国问题研究方面的专家。据悉,学者们重点对二战期间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的蒋介石日记展开了研讨。他们认为,日记披露了一些过去无人知晓的史料,对了解诸如“西安事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真相很有参考价值。胡佛研究所接受蒋介石孙媳妇蒋方智怡的委托和授权,保管蒋介石一生的日记成为典藏,并陆续公开蒋介石日记的内容的做法,也导致今天西方学者得以亲身一阅民国名人日记。这种珍藏并逐步有序公布史料的做法,自然也为海内外学者乐见。

由华裔学者主持并邀请相当多西方学者展开的这次查阅、研讨蒋介石日记的学术活动,对西方学术界细察深研中国近代史实的助益不言而喻。当然,正如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叶文心女士所表达的观点:蒋介石日记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但不可能作为唯一的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依据。笔者相信,无论是中国学术界还是西方学术界对蒋介石日记等史料的关注,都不是唯一的研究中国近代历史“话语权”之源;但对胡佛研究所等西方学术重镇这样的“窗口”不断叩访,毕竟是进一步发掘史料走近中国了解中国的务实途径。

(3/5/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