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软肋——中国脆弱的十个瞬间
49449600000014

第14章 海上之盟:机会变成了灾难(2)

在这两年中,金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对辽战争的巨大胜利。在金军的追击下,辽朝天祚帝逃入夹山,与群臣失去联系。在燕京,耶律淳被拥立为天锡皇帝,支撑着残局,史称北辽。宋朝若此时出兵,形势一片大好。四月,宋徽宗任命童贯为河北河东宣抚使,率军北上;五月又任命蔡攸为两河宣抚副使,与童贯共领大军。童贯刚刚镇压了方腊起义,正踌躇满志,以为只要宋军北伐,耶律淳就会望风迎降,幽燕故地即可尽入王图。可是到前线一看,童贯立刻泄气了。河北将士已经百年不识干戈,全无斗志,战备也松弛得不成样子,就连当年为阻遏辽朝骑兵而构筑的塘泊防线都已成了枯河烂坝。

童贯只得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向前冲。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高调展开了对辽作战。

童贯的第一招就是劝降。辽朝已经四分五裂、群龙无首,童贯认定这正是劝降燕京的北辽小朝廷、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好时机。既然要劝降,规格就要高,童贯直接向北辽皇帝耶律淳发出了劝降书,派张宪、赵忠二人送至燕京进行游说。童贯称耶律淳“如能开门迎降归朝纳土,使国王世世不失王爵之封,燕人亦无蹈斧钺之患”。耶律淳二话没说就把前来游说的张宪、赵忠二人斩首了。

童贯不死心,改派赵良嗣以宋朝门宣赞舍人的身份前往燕京,目的还是劝降耶律淳。只不过这回赵良嗣是宋朝使节,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赵良嗣的生命就有了保障。耶律淳果然没有伤害赵良嗣,反而义正词严地和他评起了理来。耶律淳让人把宋真宗和辽圣宗的画像高高挂起来(当年就是这两位皇帝签订的“澶渊之盟”),他站在巨大的画像下质问赵良嗣宋朝与辽朝和好已经超过了100年,现在突然背盟以兵临境,“曾不畏天”(难道不怕受到上天惩罚吗)?耶律淳又让翻译宣读了“澶渊之盟”的契丹文和汉文誓书,誓书中明文规定宋辽永世和好。铮铮誓言回荡在朝堂之上,赵良嗣无言以对,只好无功而返。

耶律淳并不是气血刚强的契丹人,相反还有点懦弱。他面对赵良嗣能有这番热血的举动,只能说明他对北宋在辽朝危急时刻背盟夹攻的愤慨,也表明除了道德上的谴责外北辽小朝廷已经没有能力对北宋进行其他形式的惩罚了。

一招不灵,童贯使出了第二招:策反。

燕京地区居民主体是汉族人。童贯和赵良嗣都对辽朝统治下的汉人抱有极大的期望,相信他们会踊跃欢迎北宋大军的到来。所以,战争尚未开始,童贯就让人张贴黄榜,向燕京居民宣传伐辽。等大军进入辽境后,童贯没见到一个箪食壶浆出迎王师的汉人。经过100多年的岁月洗礼和辽朝的汉化统治,辽朝统治下的汉族人早已认同了辽朝,哪里还有人来欢迎宋军伐辽。

童贯在失望之余,决定对辽朝的汉族大臣进行策反。他首要的策反目标就是曾任辽朝宰相的李处温。李处温在辽朝政坛影响很大,是拥立耶律淳的关键人物。赵良嗣还叫马植的时候,就和同在辽朝做官的李处温结为莫逆之交。当时两人曾在燕京北极庙拈香盟誓,发誓要灭辽还宋。童贯认定策反李处温的可能性很大,让赵良嗣写信做李处温的工作,希望李处温组织力量作为宋军的内应,迎接宋军入城。李处温收到赵良嗣的信后,真的开始积极响应。他和弟弟李处能、儿子李奭等人分头联络兵士,储存武器和金钱,准备伺机起义。当时耶律淳重病,已经到弥留之际。李处温计划关闭燕京城门,将契丹军队隔绝城外,然后挟持萧皇后踞城等待宋朝大军前来,纳土归宋。不想,李处温的计划被人揭发,他与童贯的通信也被告发。萧皇后立即逮捕了李处温、李奭父子。李处温辩称受到陷害,后来在确凿证据面前无言以对,被迫自尽。其子李奭被凌迟处死。童贯策反成功的内线就这么被掐断了。

即便李处温真的占领了燕京城,局势也很难说。因为,这个李处温并非真心向宋,而是个政治投机分子。他在与童贯保持联络的同时又与金国暗中来往,答应做金军的内应,迎接金军进入燕京。所以说童贯策反成功的这个李处温没准还是宋朝的定时炸弹。不过宋朝对此并不知情。战后,宋徽宗还追封李处温为广阳郡王,追封其子李奭为保宁军节度使,将李氏本宅改作李氏祠庙。

两招都失败了,童贯只好思索第三招。但他想不出还有什么招数,只好催促大军,向辽军残余发动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当时,童贯麾下有宋军将士15万人,契丹残存在燕京地区的军队只有两万人。宋军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童贯大军到达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东)后分兵两路,都统制种师道率东路军攻白沟,辛兴宗率西路军攻范村。种师道是老将,也是宋朝仅存不多的名将,常年负责西北战事。这次因为朝廷重视伐辽,将种师道等西北官兵抽调到北方前线。可种师道却是反对对辽开战的人,认为在辽朝即将覆灭之际伐辽无异于乘人之危、趁火打劫。所以,他消极参战。种师道的态度代表了许多西北官兵的态度。再加上北宋文恬武嬉、荒废军备日久,而辽军是为了生存背水一战,宋朝东路军前军统制杨可世在白沟被辽军打败,西路军辛兴宗也在范村溃败。种师道得知前线战败,主动撤军。宋朝大军撤退到雄州(今河北雄县),又在城下遭到辽军突袭,一场鏖战后竟又损兵折将,败给了辽军。

开封的宋徽宗接到战报,竟然害怕起来,急召童贯大军还师。一场占尽天时地利的伐辽战争,竟在几天之内以宋军的全线败退而告终。童贯的无能暴露无余,可他把责任全推给了种师道等人,迫使他们退休的退休、贬官的贬官。童贯则稳坐钓鱼台,继续把持军权。

童贯败退后没几天,北辽皇帝耶律淳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的夏天病死了。萧皇后以太后身份主持朝政,北辽人心更加涣散。王黼便鼓动宋徽宗让童贯、蔡攸再次发兵,还是希望能趁机收复幽云失地。刚刚败退回来的宋朝大军,不得不马上调转枪头,再次向燕京进军。这次,刘延庆替代种师道出任都统制。

因为有前车之鉴,童贯、刘延庆这回相当低调,走一步看两步。十万大军畏缩不前。

不等宋军到来,燕京的局势已经糜烂至不可收拾的地步。萧太后掌权后,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朝廷要杀戮汉官,引起了燕京地区汉族官员的恐慌。九月十五日,两个汉族官员易州知州高凤与通守王琮派人联络逗留雄州的童贯,邀请宋军进攻易州,他们愿为内应。九月二十日晚,遭到抵抗的宋军在内应配合下占领易州。九月二十三日,辽将、涿州留守郭药师率常胜军向宋朝投降,宋军随即占领涿州。由于汉族官员的投降,宋朝轻易收回了燕京所属的易州和涿州,旗开得胜。宋徽宗面对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的两州土地,高兴得忘乎所以。他重赏了郭药师,又御笔改燕京为燕山府,将燕京治下的其他八州也一一赐名,似乎一府八州都已入囊中。

有了良好的开端后,童贯的手脚放开了许多。他派刘延庆、郭药师率大军10万顺利渡过白沟,很快推进到燕京脚下。梦寐以求的北京城仿佛在向他招手,突然,睡梦中的童贯等人遭到了迎头痛击。忠于辽朝的将军萧斡集合契丹最后的军队,在现在北京城西的良乡地区向宋军发起突袭。在少数契丹军队悲壮的、带有自杀性质的主动进攻面前,宋军对辽朝的畏惧心理沉渣泛起。结果,宋朝10万大军被数千契丹残军阻挡在卢沟以南,刘延庆闭垒不出。投诚的郭药师觉得10万大军困于一座孤城之下,怎么说都觉得窝囊,提出自愿率6000精兵,夜袭燕京。辽朝人心涣散,兵力空虚,郭药师这招“直捣黄龙”不愧为上策。只用少量军队深入敌后,毕竟是险中求胜,郭药师事先要求刘延庆派儿子刘光世率领部队接应自己。这个大胆的偷袭计划层层上报到童贯案头。好大喜功又轻浮冒失的童太师非常看好,马上拍板执行。

要感谢燕京的混乱局势,郭药师率军很顺利地混入了燕京城。可当郭药师要占领各个要害的时候,城内的辽军进行了殊死抵抗。于是,偷袭战变成了激烈的巷战。郭药师的部队战斗力很强,城内辽军的抵抗也很激烈,结果殃及池鱼,连累城内无辜百姓,伤亡惨重。老百姓们自然把偷袭的郭药师部队视作侵略者,拿起武器加入到辽军一边“驱逐”宋军——这又大大出乎童贯、赵良嗣等人的预料,辽朝统治下的汉族人不仅没有夹道欢迎宋军反倒还与宋军为敌!马上,郭药师等人就陷入窘境,希望接应的刘光世部队能及早赶来增援。刘光世畏敌如虎,压根就没有跟在郭药师队伍后面前进,根本就给不了任何帮助。宋军败局已定。辽军逐渐控制局势后,关闭各个城门,在城内搜捕宋军。

郭药师最后只带着少数几个人从城墙下坠绳逃跑。原本很有胜算的一个偷袭计划以惨败告终。

郭药师的大败给刘延庆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尽管因为偷袭是童贯拍板定下的,郭药师事后也没有被推出来当替罪羊,但郭药师丢盔弃甲、伤痕累累的惨状让刘延庆加深了对辽军的畏惧心理。此时押送粮草的王渊部队在后方琉璃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在良乡的南边)又遭到辽军的袭击,粮草全部被劫走。这可能是小股辽军的偷袭战术,但在战略上再次挫败了宋军官兵的心理,尤其是刘延庆。萧斡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准确地预料到了宋军的心理,适时开展心理战。他主动率军渡过永定河,来到南岸向刘延庆展示围剿郭药师一战的战利品,包括被俘虏的宋将赵端甫、郭药师从城头坠绳时为了减轻重量脱下的全副铠甲。应该说,萧斡的心理战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刘延庆产生了退逃的念头。

十一月二十九日晚,永定河北岸荒野中出现了连绵不断的火光。这很可能是枯草在干旱的冬季产生的自燃,也可能是辽军放的火。刘延庆看到了,却以为是辽军要发动大规模进攻了。草木皆兵的错觉让他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力,竟然下令烧毁大营——也许他担心大营落入敌手。在熊熊烈火的照耀下,宋军前线主帅刘延庆带领两个儿子刘光国、刘光世狼狈逃跑。前线各部见主帅逃跑,上行下效,纷纷跟着逃跑。于是,刘延庆的荒唐举动扩大成了宋军的全线溃逃。夜幕下,逃跑的官兵毫无组织、慌不择路,自相践踏死伤很多,还有人坠入山崖溺入河塘,死伤惨重。三十日凌晨,乱军挤到白沟河。辽军尾追而至,赶来激战。宋军又死伤了一批。残部退保雄州。北宋第二次伐辽又以惨败告终。

第二次失败,可是伤了北宋王朝的筋骨。败军逃难,一路丢弃粮草辎重。之前,刘延庆从涿州出兵至良乡,每日只行30里,大量时间花在修筑沿途军寨上。这些军寨堆土为墙,围着壕堑,寨内有军营有仓库,设施齐全,简直就是小型的城池。据说宋军在每处营寨中都存有银绢一二十万,预备战胜后赏赐之用。战败后,这些城寨物资都落入辽朝之手。北宋从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开始为恢复幽云失地积攒的钱粮军械,损失殆尽,国库为之空虚。刘延庆难辞其咎。战后,童贯为求自保,弹劾刘延庆不战自溃。宋徽宗下令将刘延庆收押,秋后问斩,后来又法外开恩将刘延庆释放,贬往筠州安置。

童贯主持的两次伐辽败得一塌糊涂,覆灭前夜的辽朝意外地大获全胜。这只能说明北宋并不具备消灭辽朝的实力。虽然北宋占据军队数量和物资的绝对优势,而北方的女真盟友正狂风扫落叶般地摧毁辽朝,但北宋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让这些优势荡然无存,比如宋军长期荒废、武备素质低下,将领们畏敌如虎各自为政,统治阶层眼高手低,压根就不是办事的料。用现在的话来说,北宋虽然有千载难逢的良机,有硬实力优势,但缺乏灭辽的“软实力”。

“代为收复”

开弓没有回头箭。许多政治决策一旦实施就没有退路了,尤其是那些倾注全国之力、投注了朝野关注的大决策,比如北宋伐辽。这已经不仅仅是关系到收复汉家失地的事情了,而是与宋徽宗君臣的颜面联系在一起了,和他们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了。

简单地说,伐辽必须进行到底,必须圆满成功!

主持伐辽大计的童贯无疑处在风口浪尖上。宋徽宗把全线大权托付给童贯的同时,也留了一手:秘密派遣了一名李姓太监化装混杂在童贯的军中,密切监视着童贯的一举一动。童贯屡战屡败,而且败得几乎倾家荡产,尽管他把战绩和困难都夸大了无数倍,尽管他把责任都往部将身上推,但还是引起了宋徽宗的怀疑。李姓太监将“燕京既失,州县复陷,人民奔窜”的实情密奏宋徽宗。宋徽宗勃然大怒,迅速发下手札痛责童贯无能误国,其中有一句狠话:“今而后不复信汝矣。”童贯被宋徽宗痛骂得惊慌失措,不得不想办法如何尽快攻下燕京。

童贯还真想出一个馊主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