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软肋——中国脆弱的十个瞬间
49449600000035

第35章 后记

谢谢大家阅读本书。

就像伟大的艺术家在他生活的时代难以得到承认一样,外交操作常常需要长时间的“冷却”后才能进行相对全面正确的观察。

外交就像是权力金字塔顶的方砖、政治皇冠上的明珠。它一方面纠结着一个国家国内政治的所有资源、考虑和目标,一方面又要和另一国的政治资源、考虑和目标迎头相撞,在迸裂出来的火花中纵横捭阖、内外沟通、上下运作,明的暗的一起上,文攻武斗一个也少不了,然后才能得出一个结果。外人关注最多的只是外交的结果,殊不知结果背后隐含着数不清的争斗和权谋。外交结果固然重要,之前的铺垫和运作更重要,也更吸引人。每个光鲜的外交活动背后都不离开外交人员甚至国内人员成倍的默默付出。也许有的时候,努力付出并不一定能达到目的,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更遗憾的是,即便是当事人也不能说清楚外交过程中的弯弯绕绕。而这就是外交的魅力所在。我是外交学专业毕业的。在学校里,许多西方归来的老师努力将“外交”归入到“科学”的范畴,尽量用各种理论去解释它、预测它。在实践里,更多的人相信,“外交”不是物理化学,是不能用概念、规律和逻辑推导去准确掌握的,它更多的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想把它解剖得一清二楚就非常困难了。

正因为如此,对外交事件的考察需要延迟进行——等待尘埃落定,等待盟约的执行反馈。历史学家们仿佛有一个心照不宣的惯例:不讨论发生不到50年的历史事件。因为50年的时间不足以让一个人跳出考察对象的影响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进行冷静客观和公正的考察。而外交事件牵涉的方面和内容更多,要考察一个外交事件,50年还远远不够,似乎应该至少隔出100年的时段。

好在,中国古代的外交和那些战争、盟约已经距离我们千百年时光了。我们可以站在遥远的历史长河的终点,依托层层叠加的资料和前人研究,进行冷静全面的分析了。本书就是这么一本讲述中国古代盟约及其外交过程的通俗历史读物。

从最早的春秋时代的诸侯交聘开始,一直到晚清时期令人扼腕痛惜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历史上签订了许多盟约。有诸侯国和诸侯国之间、割据王朝和割据王朝之间的,也有中国和外国签订的。虽然古代盟约和现代意义上的条约不同,但他们背后的外交操作和交易的原则是相同的。比如:任何一个盟约,都是各种外交合力的结果,不以我们的好恶为转移;实力是外交最大的筹码,力量均衡才有谈判、才有和平、才有盟约。如果一方能够用蛮力彻底击垮另一方,获取更大的好处,它是不会坐到谈判桌前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盟约外交的部分内容,我们需要先用拂尘掸去尘埃再拿着放大镜细细考察——本书就做了部分这方面的努力……古代盟约还有一些不同于现代条约的特性,比如:古代盟约的产生往往是在大战之后,打得精疲力竭的各方为了巩固战争的成果缔结了各种盟约(最典型的莫如春秋时期的诸侯大会、澶渊之盟、南京条约的签订等等),而现代条约的产生时机越来越广泛了;个人在古代盟约的产生中的地位很重要(例如岳飞的光芒就盖过了绍兴和议),而现代外交制度对条约产生和执行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个人……本书选择了十个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盟约,分析他们的产生和外交操作过程,希望能带给读者一个愉悦而有收获的阅读。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研究成果和资料。我在附录的《参考文献》中做了“坦白交代”。需要说明的是,周一良、邓广铭、唐长孺、李学勤等名家编的《中国历史通览》(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1月版)一书是本书全局性的参考资料。春秋弭兵会议部分是对我出版的《剑锋春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年2月)一书的一个总结。我研究生阶段开始做中国古代外交的研究,写过两本古代外交的通俗历史书《三国大外交》(重庆出版社2007年5月)和《剑锋春秋》。此书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前两本书的延续。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引用了一些网络文章,主要有:南方网胡为雄的《袁昶、许景澄之死》一文,星岛环球网上林华国的《1900年进攻外国使馆的主力是清军而非义和团》一文,网络上流传甚广、署名北明的《八国联军中的美国》一文。

其他没有直接参考或者之前阅读过对写作有所帮助的文章和资料还有许多,恕不一一列举。我不是科班出身,在史料的选裁、观点的提炼方面难免存在差错,希望各位读者多多包涵、不吝赐教。我对本书的内容错误承担所有责任。对于作者而言,任何一部作品都是遗憾的产物。

本书的出版要特别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陈丽霞、谢焕两位老师。他们的肯定、鼓励和辛勤工作是本书最终出版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也要感谢浙大出版社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制作、出版、印刷、发行付出劳动的同行们。此外,我要感谢为本书慷慨推荐的蔡元元、云岩涛、张玉霞各位编辑。最后,我要衷心感谢唐琳娜,谢谢她对我写作的支持。本书的许多观点都深受她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