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软肋——中国脆弱的十个瞬间
49449600000006

第6章 鸿沟之盟:卑鄙者的遮羞布(3)

没办法,现在轮到项羽主动求和了。他约刘邦到阵前见面。于是有了著名的广武会面。汉军在荥阳东部的广武山上建有军营,与东边项羽的军营对峙。刘邦来到军前,看到对面的楚军搭建了一个高台,台上竖着一块案板,板上绑着一个赤裸裸的老头。刘邦定睛一看,那不是自己的老父亲刘太公吗?再一看,台上还跪着自己的母亲、妻子吕氏和庶长子刘肥(日后的齐悼惠王)。当年刘邦从彭城大败而逃的时候,父母妻子都丢下不管,这些人都做了项羽的俘虏,如今被项羽拿出来要挟刘邦。

项羽在案板旁架起一个大鼎,燃烧起熊熊火焰。案板上的刘太公早已面无人色;老母亲见状昏死过去,不省人事。吕氏和刘肥则吓得没有了丝毫血色。项羽冲着刘邦喊:“刘邦赶紧投降,不然我把你父亲煮了!”刘邦答道:“我和项羽当年都受命于楚怀王,约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了你父亲,就请分我一杯羹吧。”

项羽大怒,真的就要杀死刘太公。早在多年前的鸿门宴就被刘邦反正、做了汉军卧底的项伯赶紧拉住项羽,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现在杀刘老头于事无补,恐怕只会增加祸害。”项羽只好作罢。

清代洪亮吉评述这段著名史实说:“烹则烹矣,必高其俎而置之,无非欲愚弄汉王,冀得讲解耳。汉王深悉其计,矫情漫语,分羹一言,虽因料敌太清,然逞才太过,未免贻口实于来世。”可见项羽处于窘境,黔驴技穷,除了用老人家要挟对手外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可刘邦见过的场面多了,这样的小问题是难不倒他的。

项羽又冲着刘邦喊:“天下混乱多年,都是我们两个人造成的。我愿与汉王决斗,一决雌雄,不再劳苦天下百姓了。”刘邦心中讥笑项羽头脑简单,回了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的确,政治场上只有匹夫才赤膊上阵呢。接着,刘邦当众列绝了项羽的十条大罪:违背当年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誓约,把先入关的刘邦封到汉中;滥杀大将宋义,非法夺取兵权;在关中烧宫室掘皇陵,劫掠财宝;杀戮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了秦兵20万;杀戮楚怀王,等等。最后,刘邦义正词严地说:“现在,我和诸侯们率仁义之师讨伐你这个残暴歹徒,你有什么资格向我挑战?”刘邦所列举的这些,都是项羽实打实的罪状,没有虚构夸张,项羽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项羽政策失误之多、头脑之简单。

刘邦正骂得痛快淋漓,冷不防楚军中的弓弩手发来一支暗箭,正射刘邦的胸膛。刘邦踉跄退后,忍住疼痛,又猛地回到阵前,假装弯腰抚摸脚说:“被暗箭射中了脚,还真疼啊!”

项羽倡议的阵前会面,就此不欢而散。

刘邦回营后,躺在床上养伤。张良劝刘邦出去劳军,证明自己无事,安定军心,同时也做给楚军看。刘邦强咬牙,在汉军营帐中巡视了一趟。对面的项羽忍受不了了。楚汉两军长期对峙,刘邦没有后顾之忧,项羽却腹背受敌,加上楚国军粮将尽,难以支撑战争。一年前是刘邦主动求和,项羽断然拒绝;现在是项羽主动向刘邦求和了。

公元前203年八月,项羽和刘邦订立和约,平分天下:以荥阳东的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史称“鸿沟之盟”。

背盟者的胜利

鸿沟原名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水利工程,在河南中部沟通了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鼎盛时期,鸿沟宽、深各达百米,沟内水流迅猛,很适合作为两军、两国的分界线。

鸿沟之盟定约后,项羽很快按约引军东归。他头脑简单的弱点再一次暴露了出来。一个盟约能否得到遵守,只有定约方自己心中明白。对于刘邦这样的对手,项羽理应多加防备。可他却放心地释放了刘邦的父母、妻子和儿子,在刘邦大军没有撤退的情况下主动率军撤出了阵地,踏上了回家之路。撤退路上,数十万的楚军连相互掩护都没有。

项羽为什么就这么相信刘邦呢?

定约的第二天,刘邦就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调集兵马准备追击项羽了。他太了解项羽简单的思维了,也深知一旦项羽整顿好内部,那就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了。所以,刘邦安排韩信、彭越的部队从北边,叛楚附汉的九江王英布的部队从南边,配合刘邦本部兵马从西边,三面合围项羽。

项羽猝不及防,被杀得大败,前无进路后有追兵,不得不向东南方向溃败。当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40万人与项羽的10万楚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展开了决定命运的大决战。韩信的一招“十面埋伏”赢得一仗后,刘邦阵营又连施计谋。一天深夜,汉军营中传来阵阵楚歌,楚军将士认为楚地都被汉军占领,军心涣散。许多人开小差当了逃兵或者投降汉军。眼看着众叛亲离、败局已定,项羽对比往日的辉煌和眼前的凄凉,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最宠爱的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突围,自刎而死。当夜,项羽率800多骑兵趁夜色向南突围而出。5000汉军骑兵在后紧追不放。且战且逃,项羽渡过淮河,身边只剩百余人。途中,项羽等人不识路,向一个老农问路。老农认出了杀戮过重的项羽,故意把他们100多人骗入沼泽。项羽因此被汉军追上。在最后的肉搏战中,项羽身边从100多人减少为28人,又再减少为26人,最后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一说安徽定远)全军覆没,只剩伤痕累累的自己。当时有一个亭长驾船来请项羽返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项羽远眺江东,遥想当年自己叔侄俩率8000江东子弟起兵,如今全军覆没,感到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在江边自刎而死。

著名词人李清照曾赞叹项羽的最后一幕:“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后人对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意见存在分歧。有人认为项羽是无脸面回去,有人是觉得项羽对前途已经失望了,也有人觉得那个亭长的邀请是讽刺嘲笑项羽。不管怎么说,只要项羽还是项羽,他就不会忍辱偷生,逃回江东。性格决定命运。

自刎前,项羽杀死数以十计的汉军追兵,血染战袍。汉军只敢远远包围他,不敢靠近。项羽看到了包围自己的汉军中有老朋友吕马童。他惨淡地对吕马童说:“听说刘邦用千两黄金、万户侯爵的奖赏来征求我的首级。我就做个人情给你吧。”项羽死后,尸体遭到哄抢。汉军将领为争夺尸骸互相残杀。后来,王翳砍下了项羽的首级,吕马童、杨喜、吕胜、杨武四人各得四肢。刘邦分封五人为侯。

关于这个砍下项羽一条手臂的吕马童,这里再多说几句。他是项羽的吴中同乡,原名吕伯子,出身卑微,但从小就梦想:“人生一世,不锦衣玉食,枉为人矣。”旁人都笑话他:“不意贫儿有此痴想。”项梁、项羽起兵的时候,吕伯子参军相从,曾经在一次战斗中斩首12级。项羽很欣赏他,让他做了自己的马童。所以吕伯子改名吕马童。吕马童开始很感激项羽的知遇之恩,曾对人说自己的一切都是项将军所赐,还像伺候母亲一样伺候项羽的坐骑。但吕马童参加起义是抱着很现实的功利思想来的。见项羽不断胜利,吕马童很高兴,认为自己加爵封侯很有希望。可秦亡后,项羽并没有给吕马童封侯(事实上,分封诸侯也轮不到一个马夫)。吕马童就此怏怏不乐,加上项羽受陈平离间诡计后楚军人人自危,吕马童干脆投奔刘邦,做了汉军郎中。西汉成立后,吕马童成为吴中侯,衣锦还乡,着实风光了一把。不想有一天,吕马童午睡中突然惊醒,大喊:“我有罪,背主忘恩,猪狗不如!”说完,吕马童气噎而亡,只有35岁。

项羽死后,西楚各地纷纷投降刘邦,只有鲁地迟迟不投降。项羽曾经被楚怀王封为鲁公,所以鲁地坚持服从项羽。后来汉军出示了项羽首级,鲁地才投降。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结束。

项羽自刎前曾感叹:“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被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打起仗来,是一等一的好手。他的失败的确不是战争的失败,可也不是天命所为。项羽输在自己的头脑简单和缺乏领导素质上,输在机械地遵守鸿沟之盟上,更输在一个机警多变、务实耍赖的对手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