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12

第12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析——兼论怀特海“教育思想”的启迪意义(1)

陈斯斯

【摘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把抽象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懂”马克思主义,从而被群众掌握,变成物质力量,真正为实际生活服务的过程。怀特海所阐发的教育哲学思想丰富而精深,怀特海关于教育的目的、呆滞的思想以及浪漫主义冒险精神等方面所提出的诸多独创性的教育理论和主张历久弥新,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制约因素 怀特海 呆滞的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以及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内涵,主要包含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理论的宣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要形成通俗语言,加大宣传力度,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当前世界和当代中国发生广泛与深刻的变革之际,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真理性与科学性,因为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说服大众,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和信仰。其次,又必须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力度,使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和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第二,实践的运用和推广。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马克思从诞生到不断发展,强大生命力的最深刻原因就在于实践,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失去了它的实践性,就会成为没有对象的空洞理论。

马克思主义必须把从群众实践中得来的理论重新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科学理论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的指南,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决定了其大众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为了解释世界,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只有大众化,才能掌握群众、教育群众,指导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开始,就十分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就要求实现其大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何在,为了谁,这也是我们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必须探讨的。分析和研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有利于我们认清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有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持续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实践这个“物质力量”,便达不到改造世界之目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群众的行动指导,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紧密相连,回答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医疗、住房、升学、养老等热点和难点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

(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不但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而且具有开放性,它总是在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从“四个历史阶段”、“两次历史性飞跃”和“四大理论成果”的角度来概括。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并指导人民群众付诸实施的行动指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源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助力于党的思想建设,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就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也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对党员、干部,尤其强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理论武装。

党的思想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不论是历史时期,还是当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实际,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民众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党的自觉信念,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从而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

在改革开放迎来三十周年纪念之时,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并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从国际上看,全球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特征,全球化趋势对于当代中国正在日益产生重大影响。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面临着新的形势,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比趋于复杂化,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挑战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但没有改变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质,而且使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不断强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呈现出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使我们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新的情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我们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而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端的剖析和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设想,又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依据。然而,从历史发展规律来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将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客观现实。在当前全球化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从以往激烈的对抗和冷战,已经逐渐被掩盖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形式的交往与活动中,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在这一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开始在社会中浮现出来,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认同方面的挑战.

(二)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不断渗透和扩张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超强实力衍生出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文化是殖民性和霸权性的统一体。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球化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入侵,是寻求文化控制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文化渗透和扩张。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大增强。在频繁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交流中,我们在学习、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这种西化和分化就是通过文化渗透和文化入侵的方式实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利用各种传媒和渠道,大肆宣传其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新时期,在全球化条件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强有力的文化渗透和扩张,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