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14

第14章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一脉相承(1)

吴立云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表述,它的核心与本质是“以人为本”,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里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我们要关注现实生活中民众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尤其是当前民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切实做好民生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民生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无论是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我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二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的GDP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1979年,我国的国内经济生产总值为4038亿元,到2004年,我国的GDP已经达到14000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几十倍的飞跃。可是令我们不解的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了,而人们的幸福指数却降低了,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到3000美元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可能会出现两种趋势:一种是乘势而上,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不进则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难题,解决人们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惑,妥善应对这个关键时期可能遭遇的风险和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了二十五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吸取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每一时代的人们只能解决那个时代已经提出的历史课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21世纪,新的环境和新的实践再次提出历史性课题,呼吁理论创新,呼吁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为解决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而提供了指导,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它是党对现阶段新情况新问题的自觉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表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思想

自文艺复兴以来,对于“人的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欧洲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的中心。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有一个形成的过程,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在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其关于人的思想特点是将个人利益纳入人类和社会的普遍利益,把“为人类的幸福”效劳视为“自我完善”的保证。他说:“不能想象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斗争,一方必然要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成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马克思转向黑格尔以后,自然接受了黑格尔关于人性的理解,也主张人的本质是理性,是自我意识。然而,现实生活又使青年马克思深深感到,现代社会并非理想的社会,而是一个“被分裂的人类世界”,这个世界并不是某一独特利益的天下,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私人利益把自己看做“世界的最终目的”。现实生活的冲突,使马克思关于“人”的传统观念发生迅速的改变,马克思关于人性的抽象观点也开始发生了动摇,正是这些动摇和怀疑推动马克思通过一条新的途径,去探索关于人的问题的科学答案。19世纪40年代初,在马克思、恩格斯还处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时期,就已在反对中世纪的专制和宗教统治的斗争过程中提出了人的解放问题。马克思在1843年发表的《论犹太人的问题》中指出:政治解放在其现实性是“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844年,随着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完成,马克思摈弃了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开始对人作唯物主义的考察。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要使我们的‘人’成为某种真实的东西”,就是说,要真正科学地认识“人”,既不能囿于黑格尔的抽象理性,也不能停留于费尔巴哈的“人自身”,不能用抽象的东西去规定具体的人,而应通过研究现实人的实际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去揭示人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将“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恩格斯在1844年的《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把宗教夺去的内容,不是什么神的内容——归还给人,所谓归还就是唤起他的自觉”,“为了认识人类本质的伟大,了解人类在历史上的发展,了解人类同大自然进行的残酷而又顺利的斗争,直到具备自由的人的直觉,明确认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自有地独立地创造建立在纯人类道德生活关系基础上的新世界,为了了解这一切,我们没有必要首先求助于什么‘神’的抽象概念,把一切美好的、伟大的、崇高的、真正的人的事物归在它的名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人与动物的比较,通过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确定,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以人为本”思想,即主张人的全面发展。

到了思想成熟时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时仍然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终极目标,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人是历史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也就是说,人是现实世界的根据和根本,历史是依靠人并且是为了人的人类创造活动过程。这样,马克思就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供了合法性证明,奠定了真正的人本学基础。同时,他还针对资本统治的王国奉行“钱本主义”,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服从于资产阶级获取利润的狭隘目的,从而导致人的本质的高度异化,人被肢解和片面化、畸形化发展的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了建立“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人的理解和研究,非常重视将其放在一定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并非将人视为空洞与虚无的人,例如,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个体的、现实的,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变化的人类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人的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展开与充实,因而人的价值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体现,通过人的各种现实活动表现出来。马克思同时还认为,人类的价值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在他看来,人的价值的突出特征是人在对象化劳动中的创造性。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通过对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把人的价值的实现纳入到社会历史进程中来把握。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性发展是现实的实践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身”。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结合社会现实及其条件变化,在对传统人学理论性反思的基础上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人学景象,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学理论。

三、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思想,它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这里的“人”,绝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机械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和活动的人、现实的人,是生产的人、社会的人、能动的人、发展的人、经验的人。这里的“本”也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原”,而是在价值论意义上使用的,相当于“判断依据”、“评价标准”。“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尊严、主体地位、利益和需求,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的“以人为本”不能把它仅仅看作以简单的个人为本,看作以抽象的人为本,看作以社会中的强者或有贡献者为本,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否则都会背离“以人为本”的真谛。一切关于人的问题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都是发生在这现实的时代、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问题。一切以“人”的名义出现的问题,无论是教育、就业,还是医疗住房,都是与现实的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内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也是如此,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强调的,对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生活在一定发展阶段、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起着不同作用、有着不同的要求的人,解决人的问题的办法和手段也受现实条件制约,不能脱离具体条件和现实可能性而漫无边际地谈以人为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落到实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不能离开现实条件提出问题,也不能离开现实条件要求解决问题。我们坚持马克思人学思想,只有正确地认识并理解“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才能以它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当前中国的建设事业,才能使我们的发展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人民谋福利。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当代的全新演绎。

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思想传统,我们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以现实的人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以人为本”是解决新阶段新情况新问题的迫切需要和关键所在。当今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的确不可否认,但在这一过程中又出现了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实施中重物轻人,甚至于见物不见人;过分追求经济速度与数量,忽视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的片面政绩观;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与失衡等,这些问题都源于对“以人为本”的背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发展中牢固坚持和实践“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