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恐怖的子弹:导弹
49518400000001

第1章 天外来袭——导弹概述(1)

第一节认识导弹

在现代战争中,有一种武器是不可缺少的,这就是导弹。

导弹全称叫做“导向性飞弹”,是在火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飞行的无人驾驶武器。导弹通过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然后命中目标。

说得简单一点,导弹就是装备了制导系统的火箭。

那什么是制导系统呢,导弹又是怎么飞行的?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导弹的基本构造。

1.导弹的构造及其分类

导弹的构造

导弹有大有小,大的有十几层楼高,比如洲际弹道导弹;小的不足一米,比如单兵防空导弹。

但是导弹基本上都可以分为这几个部分:首先是动力装置,如火箭发动机之类的;其次是弹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战斗部”,我们经常说美国有多少核弹头、俄罗斯有多少核弹头,其实指的就是导弹用以攻击目标的部分;再次就是导弹的弹体结构部分,也就是导弹的外壳之类的一些东西;最后是导弹的制导系统,这是导弹的眼睛和大脑,导弹能否精确地命中目标,全靠它来实现。

导弹的分类

导弹在20世纪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种类可以说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随着科技的发展,导弹的种类及其特性也必将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导弹简单地可以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按照飞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按照发射载体和攻击目标结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地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等等;按照发动机的不同,可以分为固体推进剂导弹和液体推进剂导弹等等;

按照装载弹头的不同,可以分为常规导弹和核导弹。其中常规导弹指的是装载常规弹头也就是普通炸药的导弹,而核导弹指的是装载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战斗部的导弹。

还可以按照导弹的制导方式分为有线制导、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等等。

2.导弹的发展史

导弹的发展和火箭技术的成熟是密不可分的。火箭最早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火箭开始应用于军事,到了14世纪中国的火箭技术随着蒙古人的西征传播到了亚洲西部和欧洲,接下来的几个世纪火箭技术发展不是很大。

19世纪火箭出现了几项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金属外壳的火箭,这大大延长了燃烧的时间;其次,火箭推进剂的配方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最后,自旋导向原理被发现了。

到了19世纪末,火箭开始用于非军事目的,如用火箭携带救生索飞向海上遇难船只。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戈达德和其他几位专家的科研成果奠定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础,他们还研制并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但是这种火箭没有控制系统,只能像没头苍蝇一样乱飞。

20世纪30年代后期,德国开始研制火箭和导弹技术,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基地。德国专家在1939年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小型的导弹——A-1、A-2、A-3。但是,这种导弹的威力和射程都远远不足,德国便又开始研制大型的导弹。

1944年,穷途末路的希特勒把刚刚研制成功的V-1和V-2导弹推上了战场。V-1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无人驾驶武器。V-2才是真正的液体导弹,其射程达到320千米,可以从荷兰直接攻击到伦敦。

但是这种导弹可靠性极差,命中精度也很差,只能对英国起到骚扰的作用,无法实施精确打击。

然而,V-2的研制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说开启了导弹时代的大门。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几乎获得了整个德国火箭研究团队,而苏联则获得了大批的图纸和机器以及少数专家。

因此可以说,美苏两国的导弹和火箭技术都得益于德国的研究成果。

二战以后的世界各国都开始意识到了导弹在战争中的作用,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瑞士等国都开始或者恢复了对导弹的研究。

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导弹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中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及多种战术导弹,并相继装备了部队。

1953年美国在朝鲜战场曾使用过电视遥控导弹。但这时期的导弹命中精度低、结构质量大、可靠性差、造价昂贵。

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装备的远程导弹数量大大超过美国及其盟国,美国为了扳回劣势,加紧提高导弹的质量,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进入70年代以后,导弹的发展全面进入了追求质量的阶段,战略弹道导弹采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使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采用地下井发射和潜艇发射,发展了集束式多弹头和分导式多弹头。

巡航导弹采用了惯性制导、惯性-地形匹配制导和电视制导及红外制导等末精确制导技术,采用效率高的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和小型核弹头,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巡航导弹的作战能力。

战术导弹采用了无线电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和惯性制导,发射方式也发展为车载、机载、舰载等多种,这些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机动能力。同时,各国着重发展战术导弹的低空作战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导弹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提高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一些国家着手研究小型单弹头陆基机动战略导弹和大型多弹头铁路机动战略导弹,增大潜地导弹的射程,加强战略巡航导弹的研制;发展新型制导技术,进一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研制机动式多弹头。在战术导弹方面,出现了大面积的更新换代,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等以攻击移动目标为主的导弹更是发展迅速。

3.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的优缺点

导弹能够产生动力并进行飞行,根本的还在于导弹燃料的存在。导弹燃料对导弹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分为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

液体燃料一般有液氢、煤油、酒精等几种,由于导弹要在太空中飞行,所以除了燃料以外,还要在导弹体内加入氧化剂,一般是液氧。这些东西一般都要在低温下才能保存,在发射前加注,燃烧剂和氧化剂分别贮存在两个隔离的贮箱内,通过管路和加压泵挤压到发动机燃烧室进行混合燃烧,从喷管排出产生推力。液体燃料发动机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不容易维护。

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结构比较简单,燃料体积比较小。

复合固体火箭的氧化剂主要是高氯酸铵、五氟化溴等。燃料为硼氢化钠、二聚酸二异氰酸酯、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等。

某些密度小的金属或非金属,例如锂、铍、镁、铝、硼等,尤其是铍在燃烧的过程中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每千克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高达1.5万千焦,其是一种优质的火箭燃料,放出的热量比氢多得多。

人们通常把这些金属做成纳米级大小微粒的燃料剂。例如,在火箭发射的固体燃料推进剂中添加百分之一的纳米级铝或镁微粒,每克燃料的热量可增加1倍。但是,这些燃料的缺点是:其中一些元素很稀少,并在燃烧时都涉及技术困难——冒烟、氧化物沉积等等。

固体燃料相对于液体燃料有个天然的优势,液体燃料需要在发射前注入,而且十分慢,射程在3000~4000千米的导弹需要1~2小时的时间,这在战时几乎无法忍受。液体燃料一般都有毒,所以平时贮藏也很麻烦。固体燃料就没有这么麻烦了,只要在生产时完成燃料填充,可以存放几十年,不需要刻意维护。

当然有利也有弊,液体燃料更加好控制,造价也比较低廉,推力比较大。固体燃料燃烧速度不好控制。权衡利弊,液体燃料更加适合非军事用途,比如大推力的运载火箭一般都使用液体燃料。而使用方便、快速的固体燃料成为军事武器的宠儿。一般的战术导弹都使用固体导弹。液体导弹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多见了。

4.导弹的发射方式

导弹的发射方式指的是导弹脱离发射平台的方法和形式,简单地说就是导弹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起飞的。现在基本上有两种方式:垂直发射和倾斜发射。

但是实际上,导弹在选用某种发射方式时,还要考虑很多种因素。

比如,发射平台及其行进速度、瞄准的要求、发射速度和反应时间,等等。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火箭发射卫星的影像,火箭矗立在发射台上,点火以后首先竖直飞行一段时间,然后再转弯,这种发射方式就是垂直发射。

垂直发射相对于倾斜发射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反应时间短,发射速度快;占用的空间比较小,隐蔽性好,载弹量大,这一点在海军军舰、潜艇等空间狭小的平台上尤为重要。

所以,现在的海军基本上都采用垂直发射。当然这种方式在对付低空目标时需要快速地完成转向,不是很灵活。

当然,采用倾斜和水平发射的导弹也有很多,这种导弹多为战术导弹。这实际上主要是由于战术导弹部署的空间狭小、反应时间短等不得已的原因。

例如,肩扛防空导弹的发射最随意,但这是以牺牲导弹携载弹头的重量为前提的,而且由于战术导弹体积和战术动作的局限,都尽量简化制导方式,其制导部件不可能太复杂,也就不可能设计成首先垂直发射,再转弯寻找目标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