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恐怖的子弹:导弹
49518400000011

第11章 智能杀手——战术导弹(4)

第四节海上护盾——舰空导弹

在二战中,航空母舰大显神威。战后,舰母逐渐成为了水面战场的霸主。但舰母也不是无敌的,来自空中的威胁始终是舰艇设计者们无法回避的难题。随着飞机性能的提升和反舰导弹威胁的加大,舰艇上的高炮越来越难以对付。于是,研制射程更远的舰空导弹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舰空导弹就是从舰艇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是舰艇主要的防空武器。它与舰艇上的指挥控制、探测跟踪、水平稳定、发射系统等构成舰空导弹武器系统。

舰空导弹按其射程分为远程舰空导弹、中程舰空导弹、近程舰空导弹;按射高分为高空舰空导弹、中空舰空导弹、低空舰空导弹;按作战使用分为舰艇编队防空导弹(如美国的标准Ⅱ型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和单舰艇防空导弹(如英国的“海狼”舰空导弹武器系统)。

舰空导弹的最大射程达100余千米,最大射高20余千米,飞行速度为数倍音速。其动力装置多为固体火箭发动机,也有用冲压喷气发动机的。制导方式一般采用遥控制导或寻的制导,有的采用复合制导。战斗部多采用普通装药,由近炸或触发组合式引信起爆。

1.舰空导弹发展史

从1950年代起,舰空导弹已经发展了三代27个型号,就以舰队区域防空导弹来说其发展了15个型号,而单舰点对点防空导弹则发展了12个型号。

舰空导弹的研制和生产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海上强国,美、俄、英、法、意、以色列等国家的舰艇装备的比较多。

第一代舰空导弹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服役的。当时,由于反舰导弹刚刚开始发展,还没有对水面舰艇形成真正的威胁,所以水面舰艇防空的主要打击目标是飞机。由于当时飞机的飞行高度较高,所以第一代舰空导弹多为舰队区域型防空导弹,也就是说射程一般控制在20~50千米左右,单舰点防空导弹射程在5~15千米,射高分别在0.03~20千米。

第一代舰空导弹中以美国“小猎犬”、英国“海参”和“海猫”、苏联的SA-N-2为代表。射程最远的是前苏联的SA-N-2,50千米,其次是英国的“海参”导弹,45千米;射高最大的也是这两型导弹,分别为28千米和15千米;速度最快的是前苏联的SA-N-2,飞行马赫数为3.5,其次是美国的“小猎犬”,飞行马赫数为3;发射重量最大的是前苏联的SA-N-2,2300千克,其次是英国的“海参”,1815千克;弹体最长的是前苏联的SA-N-2,10.7米,其次是美国的“小猎犬”,8.23米;战斗部重量最重的也是这两型导弹,分别为120千克和100千克。

第二代舰空导弹针对反舰导弹和飞机的新发展而形成两种发展路线,区域防空继续增大射程,以覆盖全空域、全高度;单舰点防空导弹则大批量研制和生产,以对付低空、超低空飞行目标。

1967年埃及发射的“冥河”反舰导弹一举击沉以色列的大型驱逐舰“埃特拉”号,从而引起人们对反舰导弹的关注。

相对于飞机来说,反舰导弹目标小、速度快、能在超低空飞行,成为舰艇的劲敌。此外针对第一代防空导弹的特点,飞机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类飞机向高空发展,在舰空导弹的射程之外对舰艇实施攻击;二是低空、超低空飞行,在舰载雷达盲区和舰空导弹的最小射高高度之下飞行。第二代舰空导弹正是针对以上出现的新变化而发展起来的。

舰队区域防空的代表是美国的“标准-Ⅰ”型,英国的“海标枪”,以及法国的“玛舒卡”。

第二代单舰点防空导弹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海麻雀”、“契姆普”,前苏联的SA-N-4、SA-N-5,英国的“海狼”“斯拉姆”,法国的“海响尾蛇”和意大利的“蝮蛇”。

“海麻雀”是在空军的“麻雀”空空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也是发展舰空导弹的一条捷径。空空导弹精度高,体积小,具有发展成舰空导弹的先天优势。美国还在“响尾蛇”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了“小獬树”车载防空导弹系统,提供给陆军使用。

第三代舰空导弹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起来的,“马岛战争”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国海军对“飞鱼”导弹及同类导弹的追求,也刺激了防空导弹的发展。美国的“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作为舰载防空技术的集大成者,所采用的标准导弹也格外引人注目。

舰空导弹一般采用双联、四联和八联装发射装置,有的点防空导弹甚至采用24联装发射装置,有的还与舰炮共用一个发射装置,形成弹炮一体化的点防空新模式。近年来使用最多的是垂直发射装置,因为它具有反应时间短,无须再装填,可多枚齐射,不用瞄准即可垂直向上发射等特点,所以很受青睐,这种发射装置联装数最多的能达61枚,一般为16~32枚。

2.神王之盾——美国“标准”导弹

“标准”系列导弹是美国为了取代“小猎犬”和“鞑靼人”舰载防空系统而开发出的中远程全天候区域防空系统。标准防空导弹可以攻击中高空飞机、反舰导弹及巡航导弹,必要时还可攻击水面舰艇。

经过几十年不断改进,“标准”导弹已经发展成拥有数十种型号的庞大家族。

其不但成为美国海军的主要防空系统,而且还装备在其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艘舰艇上。

另外,美国还在防空型的基础上研制了“标准”空对地反辐射导弹,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被美国海军和空军大量装备。

目前美国海军主要的防空系统是“标准2”型,最新式的“标准3”型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一环。

“标准-2”型装备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型水面舰艇上面。作为典型的宙斯盾舰,“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就携带了最先进的“标准-2MR”舰空导弹。当然作为近程防御的武器,“先进海麻雀”和“密集阵”近防炮也安装在这一级驱逐舰上。

“标准-2”导弹和宙斯盾舰装备的四面相控阵雷达,相得益彰。

最新型的增程“标准-2”导弹射程可以达到185千米,其可以在复杂的电子干扰条件下实行精确拦截。

能不能准确拦截来袭导弹关系到舰艇的生死存亡,现代反舰导弹威力之大,一枚就足以毁灭一艘大型舰艇,所以精确的制导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标准-2”导弹采用复合制导,在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也可以接受来自舰载火控系统的指令,到了接近目标时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这样舰载照射雷达可以为多枚导弹进行末段照射,从而提高了对付多目标的能力。

美国在“标准-2”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用于防御弹道导弹的“标准-3”型,这种导弹安装了一级火箭发动机,能够攻击外大气层的目标。美国曾经使用这种导弹击毁了一颗废弃的卫星。这就已经不是“防空导弹”的概念,可以说是“防天导弹”了。而且“标准-3”的弹头没有装备炸药,直接依靠动能来撞击导弹,所以其对精确的制导系统非常依赖。

“标准-3”十分昂贵,造价高达上千万美元。这还不包括造价更高的雷达电子系统费用。这种造价高昂的武器也说明了现代高技术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

第五节天雷生地火——空对地导弹

飞机从它诞生直到现在,不过100多年的时间。但是人们对飞机所搭载的武器,却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从早期的手枪、步枪、机关枪,到手榴弹、机关炮,再到后来的火箭弹、炸弹、鱼雷,直至空地导弹,可以说现代的飞机就像一个全副武装的杀手,随时可取敌人的性命。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只要飞行员轻按一下电钮,一枚导弹就会呼啸而出,直指目标。这就是空地导弹的魅力。

空地导弹是从飞机上发射的攻击地面、地下目标的导弹。通常人们也把从飞机上发射攻击水面、水下的导弹称为空地导弹,这里就只谈攻击地面或者地下目标的导弹型号,其他的我们前文已经谈过,不再赘述。

20世纪的中后期,美国和苏联在军事领域互不相让。它们在空地导弹领域更是你争我夺,最终还是美国略胜一筹。

1.疯狂的野牛——“小牛”导弹

美国现役的主力空地导弹是曾经在越南战场、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大发威风的“小牛”导弹。虽然有着很可爱的绰号,但是这头“小牛”在战场上却分外凶狠和血腥。

“小牛”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电视制导的空地导弹,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战场上的新形势,尤其是适应越南战场的需要,“小牛”导弹以不错的性能和低的可怕的价格赢得了美国防部的订单。在当时,一枚“小牛”导弹的单价仅有几万美元,因此可以大量生产并装备美军。

电视制导非常依赖战场环境。如在导弹的导引头安装有一个小型摄像机,当发现目标以后,电视图像就传输到飞行员面前的电视屏幕上面,然后由导弹上的电视设备把目标图像锁定,当摄像机的十字线和瞄准线重合,就可以发射导弹。

“小牛”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导弹脱离飞机以后,飞行员就可以返航或者转向其他目标,电视导引头会自动测量导弹和预定弹道的误差,并纠正误差,从而使导弹可以准确命中目标。电视制导的准确性极高,但是一旦能见度不好就会影响命中精度。所以后来又发展了利用激光制导和红外制导的型号。红外制导可以全天候使用,不受战场上硝烟或者沙尘的影响。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射了数千枚“小牛”导弹。这些导弹对伊拉克的地面武装力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其中有数千辆坦克、装甲车、火炮和其他车辆被摧毁。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还首次使用了“小牛”导弹最新改进型AGM-65G2。它采用了新的软件、目标指示装置和电视自导头,在发射前和发射后都可以发现和捕获目标。据报道,五角大楼计划将先前生产的1800枚AGM-65G型导弹改造为AGM-65G2型。

在科索沃战场,美国还试验了AGM-130战区外空地导弹,这种导弹是在GBU-15激光制导炸弹的基础上加装了动力系统,用来攻击坚固的目标,比如指挥中心、桥梁、机场、港口、高炮阵地和导弹发射场等。

这种导弹采用电视和红外双重制导。美军总共只发射了4枚,目的是在实战条件下检验其控制和自导系统。

2.夺目之剑——反辐射导弹

中国的兵书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现代的战争中,除了一般的侦察活动可提供战场实时动态,还有一项装备是战场活动不可缺少的,这就是雷达。雷达所起的作用在现代战争中越来越大,尤其是现在的预警雷达。

俗话说:“有矛就有盾。”雷达功能强大,但也有专门对付雷达的反辐射导弹,其中美国的“哈姆”反辐射导弹最为出色。

在“古巴危机”中,苏联在古巴安装了预警雷达,这让美国人如坐针毡。于是美国人开始研制专门对付雷达的导弹。他们在“麻雀”空空导弹的基础上安装可以探测跟踪雷达波的导引头。但是这种导弹射程近,容易受到干扰,命中率低,只有3%左右。

针对这些缺点,美国把“标准”导弹改装成了反辐射导弹,这种导弹的射程要远得多,由于更换了导引头,灵敏度也变得更高。

“标准”反辐射导弹还具有记忆功能,能在敌人雷达关机前记住频率和位置,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攻击,又可以通过目标频率记忆装置对它进行重新捕获和攻击。

尽管“标准”的性能比“百舌鸟”有很大提高,但是它的平均单价是“百舌鸟”的6倍、重量是“百舌鸟”的3倍多,只能装备有限的战机,载机的载弹量也受到限制。

同时实战证明:尽管采用了目标位置和目标频率记忆装置,“标准”仍然不能很好地对付突然关机的雷达。

针对这些缺点,美国研制了新型的“高速反辐射导弹”,简称“哈姆”。它用于探测、攻击和摧毁早期预警雷达、地空导弹雷达阵地和雷达指挥的防空炮兵,作战距离在48千米以上,属于中程反雷达导弹。它采用比例导引法,在导弹头部装有固定的天线和导引头,可以探测到敌方雷达发射的信号。

该弹可由美国空军和海军的飞机载带,以3种模式作战:先发制人攻击、作为探测器使用和自我保护。先发制人攻击时,射程最远,可以允许导弹在锁定目标雷达前发射,这就要求在战斗出动前选择目标,或者由投弹的飞机或机上探测器提示目标。

第六节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在现代战争中,超低空飞行的武装直升机、强击机以及其他具备对地攻击能力的战机对地面装甲步兵的威胁越来越大。

什么是超低空飞行呢?就是在100米以下的高度飞行,这个高度大多数防空雷达都探测不到,也处于地空导弹的最小射高以外,这样就形成了一片不设防的区域。

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的几次局部战争中都有利用低空突袭的案例,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从海面10米高的上空成功突袭埃及的军用机场,埃及的300架战机被击毁在地面上。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也曾经利用低空实行突击战术。

飞机和其他一些飞行器在性能和战术上的变化导致地面防空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简单且又容易携带的单兵防空导弹的兴起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