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Ⅱ”型是在“民兵Ⅰ”型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制导系统而成的导弹。其可以存储多个目标资料,大大增加了命中精度,由原来的1600米大幅提高到了400米以内,装载12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在1969年全面取代了“民兵Ⅰ”型。导弹中的计算机可以存放8个目标资料,并指定一个主要打击目标。还有8枚民兵导弹被用作火箭紧急通信系统,也就是把弹头换装成通信设备,一旦在战争中,己方的通信卫星被敌人击落,这些导弹就能紧急升空,担当短暂的低轨通信卫星的功能,担任电信中继台或传送预录的发射指令。
美国的核威慑力量被称为三位一体,就是战略轰炸机(B-52和B-2)、战略核潜艇、陆基战略洲际导弹。
“民兵Ⅲ”型弹道导弹是美国最主要的陆基核威慑力量,目前装备了500枚,部署在发射井中。这是第一种安装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每一枚母弹中装有3枚核弹头。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火箭推动,射程最远为1.3万千米。这种导弹命中精度极高,误差只有200米左右。
美国非常重视对“民兵Ⅲ”型的改进工作,从1990年代初期就启动了延长服役期一直到2020年的工作,目前其改进计划仍然在进行。
首先是改进发射控制中心,配备现代化的指挥控制系统即快速执行和作战瞄准系统。然后是改进导弹的制导系统,波音公司最新换装的制导系统使得“民兵”导弹的命中精度提升到90米,成为世界上最精准的洲际导弹,这大大提高了导弹的作战效用。改进后的民兵导弹尽管弹头减少了三分之二,但是由于精度提升,毁灭力不降反升,达到改进前的一倍左右。
为了和平退役——“和平卫士”洲际导弹
2005年9月19日,美国拆除了最后一枚“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这种导弹被认为是美国装备的威力最强大的战略导弹。
它装备了10枚核弹头,每个弹头都有独立的再入系统,而且它的第四级液体火箭可以做末端机动飞行,几乎是不可拦截的。“和平卫士”在冷战时期让苏联意识到这是一种能进行“相互确保摧毁”,也就是能进行同归于尽的报复性打击的武器。
“和平卫士”大型洲际导弹是美国第四代战略弹道导弹,也是目前美国最先进的战略导弹之一,1986年开始服役。到1993年,一共部署了50枚。导弹由弹头和弹体组成。弹头包括子弹头释放舱、10枚MK21核弹头和整流罩。
弹体分四级,前三级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第四级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方式。根据1993年签署的“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协议”,2003年前50枚导弹要全部拆除,随后这一协议被2002年莫斯科条约替代,根据新条约美国在2005年完成了导弹的拆除。
目前,美军战略导弹部队建设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破坏威力相对较小的战略核导弹系统——“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系统上。每枚“民兵Ⅲ”型导弹可携带3枚核弹头,并可以在30分钟内打击全球任何一个角落。
4.像香肠一样生产——俄罗斯战略导弹
作为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之一的陆基洲际导弹是美苏两国冷战期间比拼核武库的重要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通过从德国获得的科技人员、设备及图纸资料,快速研制成功了各自的地对地弹道导弹。
赫鲁晓夫曾经说过:苏联生产战略导弹就像生产香肠一样容易。这种夸张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冷战初期,苏联在与美国进行的竞赛中处于一种优势。而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就是苏联战略导弹总设计师——米哈伊尔·库兹米奇·扬格利。
扬格利负责设计的第一款导弹就是在“古巴危机”中打出名头的“SS-4凉鞋”,这种导弹是在V-2的基础上设计的,射程有1930千米,是“导弹之父”布劳恩设计的“红石”导弹射程的6倍。这也是SS系列导弹称雄世界的开始。
虽然在“凉鞋”导弹上拔得头筹,但是美国人接连推出“宇宙神”“大力神”等一系列导弹,稳稳压过了苏联,这也间接导致了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败下阵来。知耻后勇的苏联领导人强力推进战略导弹的研制,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相继推出SS-7、SS-9、SS-11和集大成的SS-18。
美国人鉴于液体导弹的不可靠性,在60年代推出了第一款固体燃料导弹“民兵Ⅰ”。而扬格利在发展固体燃料导弹方面十分谨慎,比如一种新型导弹,它的第一级火箭采用固体燃料,而第二级仍采用液体燃料,直到1965年才推出了三级全固体燃料的SS-11战略导弹,其性能大致相当于美国“民兵Ⅰ”洲际导弹。
美国的战略导弹在命中精度上一直遥遥领先,苏联人只好在导弹的威力上面做文章。最初的“凉鞋SS-4”装备单弹头,当量为100万吨,SS-7则直接猛蹿到了500万吨,到了SS-18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5000万吨。
恶魔之王——“撒旦”导弹
在圣经中,撒旦是魔鬼的代表。而在苏联的导弹家族中,有一种导弹被西方称为“撒旦”,这就是SS-18。这是人类制造的最大导弹,其身高36.6米,胸围3.3米,采用二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惯性制导系统,起飞重量达到惊人的220吨,射程最远达到1.6万千米,可以携带8~10枚核弹头,最大的弹头当量达到5000万吨TNT。
这种导弹既能打击硬目标,也就是经过加固的地下军事设施等,如导弹发射井,也具备打击软目标的能力。软目标指的是没有防护的设施,如城市。
SS-18是在冷战进入白热化的时候研制和服役的。研制这种导弹的直接目的就是压制美国的“民兵”导弹及其改进型。
在SS-18诞生以前,苏联的核力量主要是SS-9,这也是一种巨无霸导弹。SS-9运载能力巨大,装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10兆吨级当量核弹头,而且它还是世界上首型轨道型导弹,可将弹头送到地球轨道运转,随时对地面发动核打击。但由于地面发射系统复杂,导致发射井抗摧毁能力较差,而且作战反应时间长、服役期短,因此其实用性不强,只能是纯粹的战略威慑武器。在其服役不到4年的1969年9月,前苏联作出了研制其后继型SS-18导弹的决定。
负责研制SS-18的工程师是扬格利的学生乌特金,他和自己的导师设计的早期SS-18虽然抗打击能力较强,且是多弹头,但它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导弹的精度很差。
科学家研究发现,若命中精度不变,弹头威力提高1倍,摧毁能力增加大约0.6倍;若弹头威力不变,命中精度提高1倍,则摧毁能力增加大约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得多。
这个结论使得苏联投入大量精力提高导弹的精度,通过采用计算机显示制导技术,苏联人把导弹的精度由原来的500米以上提升到350米以内,而美国“民兵”Ⅲ当时的精度在370米以上,这使得苏联的导弹进入了精确时代。提高精度的同时,导弹也缩小了弹头。
其可以装载10枚分导式弹头,这使得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有所提高。
SS-18的抗打击能力很强,其安装在经过特殊加固的发射井中。
SS-18的发射井筒深39米,直径5.9米。这些发射井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再度改良,已可承受每平方厘米365千克以上的压力,同期美国“民兵”导弹发射井的抗压强度只有每平方厘米175千克。此外,为抗近距离核爆打击,SS-18的弹上和阵地电子设备都经过抗核爆电磁脉冲加固,使其具有很强的反击作战能力。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其大部分军事遗产。其中的SS-18的命中精度时至今日也不落伍,同时它还有令人恐惧的数千万当量战斗部。
但SS-18的庞大维护费用是俄罗斯无力承担的,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在美俄削减进攻性核武器的协议中,SS-18被削减了一半的数量。
另外,随着俄罗斯经济衰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SS-18导弹的正常服役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005年只剩下85枚SS-18,随着俄罗斯导弹新星“白杨-M”的部署,SS-18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克里姆林宫的底气——俄罗斯“白杨-M”导弹
美国自从里根以来的几位总统都在国际舆论的反对声中强力推进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就是NMD。这个系统使得世界核大国都感到了压力,因为这可能打破核实力的平衡,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但是俄罗斯人对此却底气十足,因为他们有“白杨-M”导弹。
“白杨-M”导弹是未来俄罗斯核打击力量的中坚。“白杨-M”导弹是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研制、部署的最新战略导弹,也是90年代国外部署的唯一新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白杨-M”导弹的工程研制只耗费不到5年的时间,部署前只进行了4次研制飞行试验,其工程研制时间之短,飞行试验次数之少,在主要战略导弹型号中是很少见的。
“白杨-M”导弹系统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所拥有的战术技术性能优势,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它超强的突防能力。
“白杨-M”导弹点火时间短,不易被监测,也不易被拦截;导弹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可令敌方反导系统防不胜防。“白杨-M”导弹具备机动变轨技术,目前的导弹防御系统主要通过卫星和雷达探测导弹的发射轨道,测算导弹的惯性轨道,从而实现提前拦截。
但是“白杨-M”导弹采用了新技术,可以在飞行过程中改变轨道,提高导弹的突击能力。该种导弹的弹头可以伪装成数千枚假弹头,让防御系统疲于奔命,防不胜防。
5.东风揽月——中国战略导弹
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称为“第二炮兵”,这个名字是周恩来总理亲自起的,主要是考虑到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形势,没有用“战略导弹部队”的称谓。
中国的弹道导弹被称为“东风”系列,也简称“DF”。最早的“东风-1”地地导弹是仿制前苏联的近程地地战略导弹,这种导弹没有进行实战部署。在它的基础上我国自行研制成功了中程导弹“东风-2”,其最大射程1500千米,能够携带2万吨当量的核弹。
在此之后,中国又研制了“东风-3”和“东风-4”,“东风-5”是中国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导弹,射程达到1.2万千米,改进型的“东风-5A”射程达到1.5万千米,携带400万吨的核弹头,命中精度500米,射程范围包括欧洲、俄罗斯和美国本土的任何地区。
“东风-5A”是一种液体燃料导弹,两级推进,可以携带分导式弹头,具备末端机动能力。这是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
1995年我国研制成功“东风-31”洲际导弹,这是我国第二代战略导弹。它采用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和地下发射井发射,最大射程8000千米。“东风-31”导弹可携带1枚700千克的威力为10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或3枚威力为9万吨TNT当量分导热核弹头,命中精度为300米。
“东风-25(DF-25)”
中程地地战略导弹是中国最先进的第二代战略导弹之一。它是近年在原“东风-21”基础上改进,才装备军队不久的先进中程地对地战略导弹,其有效射程为3200千米,在中国本土发射可覆盖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美军太平洋关岛基地。它采用高能固体火箭推动,弹头舱最多能够携带6枚分导式核弹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携带多枚弹头的中程导弹。
“东风-41”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先进的多弹头洲际导弹,固体燃料,两级结构。“东风-41”能够携带12枚分导式核弹头,最大射程超过1.4万千米。该型导弹采用公路机动平台、铁路机动平台和加固地井发射3种方式部署,发射方式灵活多样,大大提高了导弹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6.导弹中的AK47——“飞毛腿”导弹
说起“飞毛腿”导弹,想必大多数人对它不会陌生。这种导弹曾经活跃在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此外,在中东国家也门的内战中和车臣战争中,“飞毛腿”导弹也都显示了一定的身手。
“飞毛腿”导弹是苏联研制的R-17型战术导弹,它的最大射程为160千米,最小射程为80千米。这种导弹采用单级燃料火箭,可以携带常规弹头以及核弹头,一般用越野载重车就可运输。
在冷战期间,苏联曾经把这种导弹输出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伊拉克、朝鲜、伊朗、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以及东欧地区都曾经装备这种廉价的导弹。这也是“飞毛腿”导弹能够走上战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国家引进这种导弹以后,都进行了改进。
伊拉克就把射程增加到了600千米,但精确度有所下降。一般报道它的圆公算偏差范围为300米,实际上在战场上使用时偏差达到1000米以上。朝鲜也能生产“飞毛腿”导弹,并曾向叙利亚出口。
“飞毛腿”导弹虽然名噪一时,但是属于导弹发展过程中早期的型号,精度太差。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向以色列发射了3枚导弹,结果全都偏离了目标。两伊战争中,战争双方曾经使用“飞毛腿”导弹袭击对方的城市,伊拉克发射了189枚,伊朗发射了77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