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变化异常的天气:天气和气候
49519600000011

第11章 发散思维——知识拓展篇(5)

第三十节“三伏天”最热的原因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一段日子。“三伏”分初伏、中伏和末伏,由于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所以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单地说,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结束。由于庚日出现的早晚直接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就会出现有些年份伏天为30天,而有些年份伏天为40天的情况。

为什么说“三伏天”最热呢?由于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是比黑夜长,地表辐射的收入仍大于支出,因此近地面的热量便在不停地积蓄。进入“三伏”后,空气湿度逐渐变大,地表吸收的热量加大,再加上前期的积累使得热量达到高峰,天气自然也就最热了。

一般而言,“三伏天”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以干热天气为主,而北方地区则以湿热为主。这是由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正被副热带高压这种海洋暖气团控制着,在暖气团的边缘会将低纬度热带洋面上的湿润空气向北输送,使得我国北方地区的相对湿度较大。而南方大部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内部下沉气流影响,地面辐射增温,所以会迎来高温伏旱天气。

然而,虽然“三伏天”期间南北方天气气候特点各不一样,但是人们都会感觉到难受,这是由于湿度和温度相匹配的结果。北方的高温高湿会让人感觉到“闷热”,再加上这个季节风小,汗液的蒸发受到抑制,因而会影响人体散热。而南方虽然“干”,但较高的气温依旧影响人体舒适程度,容易造成中暑。

第三十一节强对流天气的特点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一般水平范围在十几千米至二三百千米,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千米。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最长为一小时。强对流天气是一种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强对流天气易于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形成和发展,如山脉两侧、海陆边界、湖泊周围、沼泽地带等,因此,各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物理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与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强对流天气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具有突发性、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一旦强对流天气发生,它的破坏力极大,其影响波及农业、工业、电力、通信、城市建设、航空、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并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世界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

第三十二节气象经济

众所周知,气象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今,气象服务涉及的方面更广、更人性化、更有针对性。一方面预报时效更长,能发布未来2~3天、一星期、一旬的天气预报;另一方面,气象预报更精确,内容也更丰富,出现各种详细的生活指数预报。

丰富多彩的专业气象服务孕育了一个有着巨大前景的气象市场。

气象变化对市场产品需求的影响日益明显,并成为现代化市场竞争的要素之一。如果商家能够事先知道天气走势,就可以在生产、采购、销售计划中考虑到气象因素,趋利避害,不仅能够避免损失,还可以变成竞争中的优势,而服装、冷饮、空调销售商则能根据天气预测提前抢占市场,电力水利的相关企业可以根据天气预测合理安排生产和调度,建筑企业知道什么时候施工不会碰上大风大雨的天气,保险公司则可以在灾害到来之前提醒投保人注意防范来减少损失。

1.气象经济的概念

气象经济是指与天气等气象预报服务有关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和。它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气象预报进行防灾减灾所取得的效益,如防御热带气旋、暴雨、干旱和人工影响天气等;二是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进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益,如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商业部门利用气象预报进行有益的经营活动等。

2.气象经济的特点

人们可以利用气象信息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依据之一,根据气象服务提供的信息,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趋利避害,从而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西方经济学界的德尔菲气象定律说,气象投入与产出之比为1:98,即企业在气象预测方面投资1元,即可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气象经济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得到不同的应用。

经济回报率可能会更高。

3.气象经济的作用

气象经济服务正走向多样化。近年来,随着气象预报能力的显着增强,时效性大大提高,如果各方面能够充分关注气象预报,对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灾情就会减轻。这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如何认识气象经济的问题。作为一项新的研究领域,气象经济有着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显着的经济效益。很多行业都与气象信息关系密切,如农业、饮食、电器、服装、医药、交通等。

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各行各业对气象的依赖性日益增强,气象信息也逐渐成为商家争战的新武器。商界有句口头禅,“货比男女老幼不同,商品春夏秋冬不一”,后半句说的就是季节与商品销售的关系。气象环境专家准确地将其总结为:流通类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气温相差1℃或降水量增减1毫米,反映到商场的客流和销量都有明显变化。“气象经济”是一只无形的“惠手”,如何让它发挥得更出色,是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气象工作者致力于拓展气象科技服务新领域,天气预警、防雷减灾、卫星遥感、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短信等形式多样的服务已将新的气象科技成果及时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三十三节城市热岛效应

1.什么是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左右,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以上。此外,在城市中,密度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得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2.热岛效应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受城市下地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地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这些人工构筑物改变了下地面的热力属性,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情况下地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也明显高于自然下地面。

(2)受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这些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3)城市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4)城市中的大气污染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的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原则上,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了降低室内气温、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大量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

在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会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气温升高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应的速度,使近地面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增加,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第三十四节沙尘暴

1.沙尘暴的形成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

2.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造成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沙尘暴对人畜和建筑物的危害绝不亚于台风和龙卷风。近5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累计遭受到的沙尘暴袭击有20多次,造成经济损失12多亿元,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人。

(2)造成大气污染、表土流失。沙尘暴降尘中至少有38种化学元素,它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物的浓度,给起源地、周边地区以及下风地区的大气环境、土壤、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长期的、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后,贫瘠的土地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