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西安事变揭秘
49529200000008

第8章 暴雨来临的时刻(3)

由于主战派占多数,所以仍决定“讨伐”,并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宣布“讨伐”,定要“扫荡叛逆,以靖凶氛”。总之,那些闻变大惊、六神无主、力主大动干戈的人们,声嘶力竭,大叫大嚷,大有必欲踏平西安,“生擒”张、杨,方解心头之恨之势。当时主战最坚决、且言词激烈、举止反常者则是戴季陶。此人反共、反革命有理论(早在20年代中期,他就抛出所谓《孙文主义哲学基础》等歪曲三民主义、攻击共产主义的文章,由于它带“理论色彩”,还被称为戴季陶主义)有行动,论其反共历史之悠久,并不比蒋介石逊色,如今看到自己的密友被扣西安,怎能不恼羞成怒,极力主张进攻呢!为了说服大家支持以武力威胁的办法来营救蒋氏的决策,他在南京国民党中央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上“痛切”陈词,认为张学良是劫持统帅,为国法所不容,如不立刻明令‘讨伐’,则国将不国,政府不成为政府了。他说:“明朝英宗为也先擒去,因后方镇定有办法,明英宗才能回来。要张、杨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上,蒋介石生命才能保。现蒋介石为张学良、杨虎城所劫持,那是很危险的。现在希望全党全军要镇定,不要动摇,迅速派兵包围西安,将张、杨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才行。”因为他的那一番大道理又说得头头是道,谁也不敢反对。于是,在戴季陶、何应钦等的控制下,国民党中央便通过了“讨伐”的决议。何应钦担任了“讨逆军”的总司令。

宋子文和宋美龄怕内战发生影响英美在华利益,更怕的是因此而置蒋介石于死地,所以他们是反对“讨伐”的。国民党中央开会后,宋子文曾找戴,说戴不应提出那样强硬的主张。戴答复说:“我同介石的关系,决不下于你们亲戚。老实说,我的这一套也是为了救他,我不反对你们去同张学良做私人周旋,拯救蒋介石,同时,你们也不能反对我的意见,因为这是政治问题,不能不如此。”

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在西安事变期间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讨伐派起了抑制作用,缓和了南京与西安的矛盾。尤其是宋美龄,更为积极、坚定,当南京16日下达讨伐令后,她曾断然表示:“如打时,即飞往西安,同介石同死。”她还奔走呼号,对求战心切的南京军校学生讲演,要求军校学生“于未明事实真相前,切勿遽加断定”,要他们“遇事镇定,勿尚感情”,强调“谈判之途径,自当勿令壅塞”。

那时的西安,由于南京“讨逆军”纷纷西进,步步进逼,西安以东两军对垒,剑拔弩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在市内,因有南京“讨逆军”

的飞机不时进行威胁性的飞行,仍然人心惶惶。当时,蒋介石的顾问端纳已到西安,宋子文也准备前来谈判。端纳是西安事变后宋美龄为救蒋最早派出的使者。这个任务要说难也难,要说不难也不难。之所以说难,是因为那时南京主战派正调兵西进,交通受阻,音讯中断,在完全不明真相事先也毫无联系的情况下,单身一人去西安,当然是要冒点风险的;之所以又说也不难,那主要是因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放他回南京,是张、杨两将军和红军代表团的既定决策,所以只要蒋氏有诚意,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端纳精明,12月14日下午4时许,当他乘一架飞机飞临西安上空时,他没有冒然降落,而是先绕城盘旋,作欲降落姿态,以避怀疑。最初人们是有点担心的,主要是怕它丢炸弹。但看它飞得比较慢,又总是在机场上空兜圈子,像是想降落又不敢降落,所以没有向它开枪开炮,而是严密地监视着。后来,飞机上终于抛下来一个掷信筒,说明他是受宋美龄委托来见少帅的,如少帅愿意见他,请在飞机场烧一堆烟火。张学良同意见他,命令点烟火,使他终于走进古城西安。

那时,他带有宋美龄的两封信,一封是给张学良的,信中请求放蒋。另一封是给蒋介石的,据申伯纯谈,信的大意是:你的脾气不好,你心中的话总不肯好好地说给部下听,同时你也不能好好地倾听你部下的意见。这种情形,我一直是很担心的。因此,你每次外出,我总是常常陪同你一起去。这次航空协会在上海开会,我不能不去参加,所以没能同你一起到陕西来,想不到就在这一次出了事情!东北军都是亡省亡家的人,他们同情抗日,要求抗日,是自然的事情,你应该把你心里的话告诉他们,对他们的抗日情绪应该很好地加以安慰。可是你不这样做,所以激出事情来了。我现在托端纳先生冒险去看你,望你为国家为民族保重身体。在可能和必要的时候,我愿意亲自去西安一趟。最后告诉你一句话:南京的情形是戏中有戏。宋美龄讲的是心里话,还是道出了一点真情。

这时蒋介石固执己见、拒绝交谈的态度虽有好转,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张、杨讨论抗日问题了,可是还有些三心二意,仍想以军事进攻相要挟,他不说必须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只同意停战3天,让他速返南京。在他写给何应钦的亲笔信中说:敬之吾兄:闻昨日空军在渭南轰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观察,中正于本星期六日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日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

张学良也给何应钦发了电报,但那是针锋相对,毫不相让的,他在电报中说:……委座南归,尚待商榷。在此期间,最好避免军事行动。弟部初未前进,而贵部已西入潼关,肆行轰炸,果谁动干戈耶?谁启内战耶?兄部如尽撤潼关以东,弟部自可停止移动。否则,彼此军人,谁有不明此中关键也哉?

但西安事变将怎样发展,对蒋介石如何发落,仍然是个棘手的问题。

从南京方面看,主战派仍然声嘶力竭,定以武力“讨伐”张、杨,在蒋回京之前,他们不接受蒋的任何命令。后来只是由于蒋鼎文从西安飞回南京,面交了蒋的信函,又听了他的口头说明,才不得不下令停止轰炸。可是,对于宋美龄提出的她要和宋子文同去西安谈判以救蒋却仍坚决反对。因为主战派认为堂堂政府官员,是不能与“叛变者”谈判的,经过争辩,才勉强同意准许宋子文以私人身份去西安。宋美龄去不去西安,则还得看一看。

(四)周恩来启程赴西安

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前并不知道这场事变的策划与发动。事变一发生,张学良立刻致电当时在保安的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当天深夜,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张学良:“恩来拟来兄处,协商大计。”

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发生前的方针就是力争实现联蒋抗日,但面对的情况确实很复杂。11月13日,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曾报告说:对蒋的问题,现在还没有把握。张学良向蒋说了与红军联合,杨虎城亦讲了,都碰了钉子。然而蒋不一定是始终不变的。根据情况的变化,有可能逼他走到与我们联合。现在与南京妥协的范围缩小到怎样处理红军的问题,焦点是在这里。最近他要我们照广西的样,要服从中央,改红军叫国民革命军。这与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在表面上是不同的。但表面上得不到,我们应准备重实际,应该承认他,这在政治上是胜利的。我们的原则是在抗日目标下逼蒋抗日。周恩来接着就说:毛主席的报告,我完全同意。我们的战略基础是在促成统一战线的成功。不管所遇的困难怎样,每个行动都要在这个基础上出发。逼蒋抗日是要有很大的力量,现在力量还不大。蒋企图控制各种矛盾而维持他的统治。他现在还能控制,我们应使他控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