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我国河流的特点
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江河,这些河流因发育于领土广袤、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我国国土里,故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性,你知道它们与同纬度的国家相比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第一,我国的河流数量众多。由于地形复杂,降水总量大,我国的河流数量相当多。据统计,全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万余条;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80条;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尚有79条。其中长江,不仅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着名的巨川。此外流经和发源于我国的澜沧江、黑龙江,也都在世界最长的十大河流之列。
第二,河流的水量充沛,并随季节而变化。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亿多立方米,相当于平均雨深630毫米,约有44%可形成径流。
据统计,全国河川年平均径流总量达2.6万多亿立方米,占全世界河川总径流量的6.6%,为亚洲径流总量的19.3%,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巴西和苏联,占第3位。我国河流水量虽然丰沛,但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其总的变化格局是夏季径流占优势,冬季最少。
第三,径流地区差异很大,各地区利用不平衡。我国因受季风气候影响,占全国耕地面积50%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0%,其中淮、海、辽三流域占全国耕地28%,径流量仅占4%。对水资源利用也很不平衡,如淮、海、辽三流域利用程度达50%~60%,长江为15%,西南诸河不到1%。全国平均利用率为16%。
第四,河网密度地区差异大。我国东部地区河网密度一般在0.1千米/平方千米以上,其中南方更高,超过0.5千米/平方千米。有些地区,如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可达2千米/平方千米,最大达6千米/平方千米。北方的山地和丘陵区,河网密度在0.2~0.7千米/平方千米,东北和华北平原为0.05千米/平方千米。西北地区河网密度很小,几乎都在0.1千米/平方千米以下,其中不少地区接近于零或等于零。
第五,水能资源丰富。我国水能蕴藏量约有6.8亿千瓦,超过苏联和美国的总和,占世界首位。水能资源的分布为南方较多,北方较少;西部较多,东部较少。
第二节我国第一长河——长江
长江在世界上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其中黄河还被誉为“母亲河”。
长江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第一大河。它全长6300千米,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千米,由北至南约966千米。长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经当曲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长江流经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市,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2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2800多千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1.长江周围的经济
(1)航运
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长江是海路的延续,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其中南京、武汉与重庆起主要作用。长江通过大运河与可通航的黄河及渭水相通,大运河还与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联系在一起。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之长江沿线的航道不断得到整治,进入21世纪,长江航运迅猛发展。2005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7.95亿吨,超过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货运量最大、航运最繁忙的通航河流。
2006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增至9.9亿吨,2007年一举突破10亿吨大关,达到11.23亿吨,是密西西比河货运量的2倍和莱茵河货运量的3倍。即便如此,受长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长江航运能力的开发还十分有限。有专家认为,长江干线航运若完全开发,运能应该在30亿吨左右,至少相当于10条京广铁路的运输能力,换言之,长江运能尚有60%的运能亟待开发。
(2)资源
长江及其支流和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及太湖这些大湖在内的湖泊鱼类丰富,渔业得到广泛发展,是这一地区许多人口的主要生计。在中国的河流中可找到多达500种鱼类,其中多数栖息在长江及其支流。约30种河流动物具有经济意义,特别是鲤、欧鳊、鲈、马蛤(一种大穴居蛤)和七鳃鳗。最有经济价值的是白、黑阿穆尔鱼、比目鱼及斑点比目鱼,鲟也很重要。长江的下游,可发现大量鱼子,它们被收集并分散到全国各地供人工养殖。
(3)水力发电
长江的水能资源极大,但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电力总蕴藏量估计超过2亿千瓦,约占中国所有江河能源总蕴藏量的2/5。瞿塘峡、巫峡与西陵峡附近电力蕴藏量巨大,约相当于长江总蕴藏量的1/5。
长江的许多具有巨大落差和水量的支流(例如雅砻江、岷江和嘉陵江)与作为洞庭湖和鄱阳湖支流的其他河流,也拥有产生大量水力发电能源的蕴藏量。可以预期,通过开发长江流域的水力发电蕴藏量,可以防止毁灭性洪水,也可以帮助开发农业新领域,改善农业条件。
2.历史悠久的长江
据历史记载,长江流域为中国人类居住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在安徽省江北发现直立人化石,数处包含人类遗迹的遗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围,也已被发现。虽然中国政治史多以华北和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地区却以其农业潜力而对历代王朝始终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大运河就是修来用以从长江流域将粮食运往北方的大都市的河流,运河最南段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已得到开挖和利用,许多河段是在公元7世纪兴建的。
长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东至三峡地区,西北至甘孜、阿坝境内,西南至安宁河、雅砻江流域,均有遗址发现,初步统计约数十处,其中最着名的属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经1959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镜、石凿、网坠、鱼钩、箭链、纺轮等生产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还有耳坠、玦等装饰品,它们代表了新石器时期从中期到晚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江汉地区,尤以江汉平原分布为密,仅湖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多集中分布在汉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交汇的江汉平原上。这里曾出土了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它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还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及动物遗骸,说明了畜牧业的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增多,并已有了渔业。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位于杭州湾附近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约7000件珍贵文物中,有成堆稻谷、稻壳遗存,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证明7000~6000年前就已掌握种稻技术;出土了大量“骨耜”,证明已脱离“火耕”,开始用骨耜翻地;还出土了大片木构建筑,已出现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
3.长江之水哪里来
大家都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之一。
长江的水量是我国诸河流中最丰富的,它源远流长,终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每年向东海注入1万亿立方米的水量。但究竟长江从哪里来那么多的水呢?
我们知道,河水来源不外乎雨水、冰雪融化和地下水等几种,而它们归根结底基本上都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我们都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夏天下过雨以后,江河里的水就上涨起来。原来,雨水沿着倾斜的地面,汇进了小溪,又从小溪汇入了江河。在好久不下雨的时候,江河里的水会浅一些,但它仍旧滔滔不绝地流着,这时候的水是从岩石、土壤中慢慢渗入河中的,叫做地下水补给。地下水主要是降雨渗入土壤和岩石孔隙里以后,慢慢移动、汇集起来的结果,所以河流的地下水补给不过是降雨进入河中的另一种形式。长江流域内雨水很多,每年平均约1200毫米,这些雨水通过地面和地下源源供给河流。
长江源远流长,它的上游伸进青藏高原,那里耸立着许多高山,山峰积着万年冰雪。这些冰雪在温度升高的时候一部分融化了,顺着山坡、山谷流下来,汇入长江上游,这叫做河流的冰雪融水补给。
长江拥有180多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大量的雨水和冰雪融水是长江水的直接来源,广阔的流域土地则好比是它的储水库,就是在降雨较少的时候,也能从中、上游得到源源不绝的补给,一年四季川流不息。
水量如此丰足的长江,不仅灌溉了流域内的亿万亩农田,供给了大量的工业和生活用水,而且河宽水深,水位稳定,很利于水上航运事业的发展,很早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一条交通大动脉。此外,它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发展水力发电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4.源远流长的干流
我们在说明长江的干流时,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干流。干流其实就是由两条以上大小不等的河流以不同形式汇合,构成的一个河道体系。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千米;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千米;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千米;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千米,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
黄金水道长江航运,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因为相对于我国其他河流而言,无论是航道的里程、宽度和深度,中国还没有一条河流能与长江相比。
但在修建三峡大坝以前,长江——这条大自然赐予的黄金水道却处在极度尴尬的状态。长江的水量是莱茵河的6倍,而当时其运输量仅为莱茵河的1/6,长江航运的效能只有莱茵河的约1/40。当时宜昌至重庆航道仍然处于航行条件极为复杂的天然状态,水流湍急,险滩密布,仅可通行1500吨级船队。据统计,在上述长约660千米的航道上,共有险滩139处。
此外,沿线还有27处不能夜航或只能单向夜航的河段。尤其是下川江河段,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仅1000万吨,抵不上一条江南运河的货运量,大大制约了“黄金水道”运能的发挥。
经济的发展,环保、资源的压力,使得人们重新想起“黄金水道”的黄金价值。地处葛洲坝上游的三峡工程,与葛洲坝工程联合运行,全面改变川江航运条件,使得长江的航运效益日益显着。从2003年起,长江的货运量开始复苏,接着就是“三级跳”:2004年突破4亿吨,2005年达到7.3亿吨,2006年则逼近10亿吨大关。长江货运量全面超过国外内河水运发达的通航河流,成为目前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黄金水道开始真正淌出“黄金”。
5.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临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它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在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植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