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49571300000010

第10章 宁夏生态移民新村不同居住安置结构模式比较研究(2)

4.西吉县兴隆镇移民新村

西吉县兴隆镇移民新村在充分考虑到移民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每户住房建筑在南北向正房基础上,增加了两间面东朝向的偏房,住房面积达到72平方米,院落面积66平方米,住房建筑结构为砖混结构的两坡红砖瓦房。住房内部布局结构紧凑,同时考虑到实际的厨房、储存需要,进行了住房结构功能分区,整体交通流线组织较合理;南北卧室有直接采光,次卧采光效果好,日照时间充足;客厅方正实用,使用率较高;同时,在移民新村建设有2个公共卫生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地回族传统居住文化习惯,同时降低了移民新村的建设成本。院落面积能够进行“舍饲圈养”方式的家庭养殖业,对于相对贫困的山区移民来说,这种家禽养殖产生的所谓“活钱”也是弥补平时收入不足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我们进行访谈调查中,移民家庭主妇由于几乎不外出打工,对于进行家庭养殖发展方面具有非常强烈的渴望,兴隆镇和十六堡新村在这一方面,由于土地成本收购较低,充分考虑到了移民的现实生活需求。

四、移民新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因素存在的问题

(1)社会适应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四个移民新村安置的生态移民由于均来自于南部山区,以往传统的经济落后、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乡村生活居住方式已形成长期的经济和社会习惯,在移民迁入初期多感到不适应,尤其是在沐恩新区和和顺新村两个大城市近郊移民安置村镇,移民对于突然进入城镇生活相对感到陌生,尤其在45岁以上的移民中普遍存在传统生活习惯发生变化的不适应感,而年轻人则相对感到新鲜、兴奋,同时也能够快速适应。

同时,村镇移民家庭居住面积突然发生变化,与原居住区动辄上百平方米的多孔窑洞和较大的院落,沐恩新区和和顺新村的移民感觉居住空间、生活空间突然变小,尚没有完全适应,尤其对部分环境卫生问题、家庭人口众多、住房狭小,反应较为强烈,在对和顺新村移民问卷调查过程中,90%左右的人对此产生不适应感。但同时,调查中所有移民又对进入宁夏沿黄绿洲平原地区、大中城市近郊生产生活定居表示非常满意和认同。这说明移民对于生态移民工程持非常积极和渴望的态度,但社会适应仍存在一个较为长期和逐步认同的过程。

(2)社会管理问题

在四个移民新村建设与安置过程中,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生产生活方便、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等社会管理方面的优势。同时,在调研中我们得知所有的移民家庭均已办理了农村医保和养老保险等。

但在移民新村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移民主要来自于偏远落后的南部山区,部分年龄偏大的移民对外界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感到十分陌生,加之搬迁时间较短,在生产生活方面由于知识结构、信息获取、新的生产环境等的制约,常常存在各类问题。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农业温棚种植技术、产业部门劳动技能培训、农产品运销的组织等问题,这需要村镇部门不能按照常规的管理办法进行常规管理,需要运用社会管理创新,以基层移民社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村镇政府管理部门共同协调运行,以农业科技部门、劳务移民的生产技能培训为基础,努力夯实生态移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条件,改善移民生产技术环境,创造适合劳务移民的就业岗位。确保生态移民能够“成熟一批、搬迁一批、安置一批、稳定一批”。无土安置移民应广开培训渠道、拓宽就业门路,确保移民“有事干、有收入、能生活、安下家、留得住”。

2.移民新村布局问题

“近水、沿路、靠城”是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工程中移民村镇建设的基本原则,从四个村镇布局来看,均体现了这一原则。但是,在村镇建设中,部分配套设施不能够同步建设,或者部分公共基础设施欠缺问题仍较为突出,如和顺新村没有配套的公共卫生设施,而出现移民反映强烈的“上厕所难、上厕所别扭”问题。同时,垃圾收集设施偏小,缺少垃圾收容处理设施等问题也较为普遍。部分移民新村尚没有公共交通线路,如十六堡新村。这些问题仍需要移民新村后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加以解决。

3.绿色低碳型移民村镇建设仍需加强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移民村镇,应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为切入点,通过在生态移民村镇开展生物质能应用、光热资源利用、节能技术应用和乡村垃圾综合利用等示范工程建设,是实现移民村镇节约与替代大量常规化石资源,促进移民村镇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的有效途径。从调查来看,目前移民新村太阳能利用较多,各个移民住户家庭均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灶等等,如十六堡新村住户还安装了庭院大棚滴管桶,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节能、节水。但生活用能方面,沼气利用尚没有普遍展开,生物质能利用和生活污水治理还没有相关规划。

4.移民住户居住建筑及院落问题

按照《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规划》,生态移民每户建设54平方米的住房,劳务移民每户建设54平方米的周转房。从本次调查的四种生态移民安置模式来看,对于移民村镇建设和住房面积不宜采取“一刀切”,应该在移民新村建设土地条件较为充足的安置地区,特别是镇域或县域内安置的生态移民新村,应进行充分调研和科学规划,在院落和住宅居住面积上要充分考虑迁入移民每户家庭的人口结构特点,在适度、科学、合理原则的基础上,宜大则大,不应过于拘泥于54平方米的周转房住宅面积,超出面积部分可由地方财政或移民个人按比例负担。

五、生态移民村镇建设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移民村镇

在移民新村和移民新区建设中,首先要从规划入手,且规划要科学、长远,将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产业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应科学规划村镇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确定村镇街道空间特性和尺度,应充分考虑建设区原有地形,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貌,创造空间的丰富性,获得较高的居住密度,同时也将为移民新村建设节省由于开挖大量土方而花费的资金;在移民新村规划中应强化居住组团空间尺度,形成紧密联系的移民村镇邻里生活方式。在移民住宅建设方面应以尊重地域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低造价,同时应适当运用绿色生态技术,在移民新村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移民住宅,真正实现人地和谐的移民新村建设。

2.以人为本,建立健康可持续的移民村镇发展机制

在移民新村建设中,应积极听取移民的意见,尊重移民的切身利益和对移民村镇建设的期望。根据不同生态移民安置类型,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移民新村。根据移民村镇建设规模和村镇产业功能,合理安排移民村镇公共设施布局。设计满足村民交往需要的空间,增强邻里关系,加快移民对新居住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尽快融入到新的居住生活环境中,逐步在移民村镇形成社会和睦、多元发展、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

3.加快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移民村镇生产生活功能

以往生态移民过程中,由于在生态移民居住建房、土地平整等生产生活建设方面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出现滞后的局面。本次调查中,虽然各个移民村镇和新区均已经做到六通六有,但部分移民新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置细节方面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现象,应想移民所想,急移民所急,加快配套各级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移民村镇的生产生活功能。

4.进一步培育、壮大生态移民新村新兴产业

生态移民工程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前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不能只依靠各级政府部门财政投入来单向驱动移民村镇的发展。应在移民村镇建立起以多种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化、地方化的农业产业化和劳务输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移民村镇农产品特色精品深度开发、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创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试点,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以目前生态移民新村良好的村镇服务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激发广大生态移民投入改造自身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逐步在移民村镇建立起一批关联度强、共生性高的农业产业部门,实现移民村镇的脱贫致富。

5.加强生态移民新村社区管理,建立生态移民安置管理的长效机制

社区是城乡居民居住地的自治组织,社区同时也肩负着基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组织、自我教育的任务。很多“社区服务中心”肩负着社区治安、就业、养老、医疗、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卫生、防疫、精神文明建设等十几种服务功能。随着政府管理重心下移,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生态移民村镇建设中,应积极重视移民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在移民村镇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使移民社区工作逐步专门化、专业化,在移民村镇逐步构建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移民村镇新型社会管理机制。

宁夏的生态移民工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短期项目。贫困生态移民迁入陌生的地理环境,重新进行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生产社会规划,需要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需要各方面进一步完善生态移民生产生活的长效机制,通过村政府、安置联系人、科技服务人员、基层社区人员长期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大量的实际工作来实现,而且应做好生态移民安置管理的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帮助生态移民的长效社会管理机制,确保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能致富”,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移民安置示范区,确保我区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2011

[2]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若干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第29期.

[3]王培辉,班慧君,王旭.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村居住模式适宜性分析[J].山西建筑,2008,34(2)p58-59

[4]李超,宋昆.地域性村镇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建筑学报,2006,(11)p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