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49571300000023

第23章 移民搬迁对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以宁夏为例(2)

【案例1】A村建于2009年,属同心县内移民安置模式,人均土地1.6亩,每亩耕地的配水量70m3,每亩地需要再投入约1500元的滴灌设备费和较多的劳力量,A村现有的6811亩耕地只有2000亩配套滴管设备。因此,该村将2000亩地反租倒包给公司种,其他耕地则没有耕种。因此,A村基本没有种植业,而没有种植业,移民原来的家畜就无法饲养。因而,A村移民的生计策略是:以外出务工为主、种植大棚蔬菜和出租土地为辅,没有口粮田的种植。这是新时期移民安置出现的一种新模式。移民生计来源是土地出租收益、被租种土地公司雇佣收入、外出务工和大棚蔬菜收入(农牧局以补贴的形式为每户建0.5亩的拱棚种韭菜,韭菜每年可收割三茬,收益较高)。从A村的情况反馈看,移民们普遍对这种生计模式表示满意。A村的安置模式比较适合土地集中连片、水资源紧张、需要投入节水灌溉设备的安置点。十二五期间,同心县将搬迁44659人,其中县内安置移民占17.9%。因此,A村的经验对同心县县内安置移民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发展期移民的生计策略选择

从温饱到发展阶段可能需要多则十年、少则五六年的时间。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移民们已具备了基本的生存和生产条件,生计资本逐步丰富,之后可能的生计策略选择为: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用尽可能少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将大部分耕地用来发展饲料牧草、沙生中药材、桑树及经果林等特色作物,通过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逐步实现脱贫目标。这一阶段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依靠科技进步、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优势商品生产,从而实现移民生计策略的优化升级。

【案例2】B村是2003年、为来自西吉和泾源两县整村搬迁的移民而修建的安置点,由宁夏农垦局南梁农场负责安置。移民所分配的土地是南梁农场通过开荒和土地置换而来,因此,移民们分得的土地多数是农场已经耕种了数年的熟地,加之黄河水一级灌溉,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移民在2003年7月搬来之后的一年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了发展阶段。他们选择的生计策略是:从2003年到2011年,B村的种植结构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村里每户的种植结构还表现地很雷同,即以口粮种植为主(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全村只有10%的农户种植了向日葵;村里没有大棚蔬菜的种植(原因:一是发展大棚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二是村上没人号召;三是移民村离农场较近,蔬菜的问题可以通过镇上的市场解决)。除种植业外,村里只有不到20%的农户家中有牛、羊或猪等家畜,但养殖规模普遍很小,养殖的目的多为自家食用。由于畜牧业发展滞后,因此,小麦、玉米的秸秆多数成为了燃料,多余的就直接翻到地里做了肥料。农闲时,多数劳动力会选择外出务工,由于南梁农场离城较近,多数的劳动力会选择打短工(即当天去当天回,家务、打工两不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B村已经经历了六七年的发展,但其生计策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升级:表现为种植结构始终没有大的调整,仍以口粮种植为主,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很少;移民生计来源主要是种植业收入和外出务工。十二五期间,宁夏农垦局还将负责安置移民26500人,占总移民人数的11.8%。从我们的调查发现,由农垦集团负责安置移民的方式解决温饱的时间比其他安置方式短,但温饱之后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在农场眼里,移民不是农场职工;在政府眼里,他们不是政府组织的移民)。因此,移民的生计策略调整一直处于自发状态,调整较为缓慢。

(三)致富期移民的生计策略选择

经过8~10年的温饱和发展阶段之后,迁入地的生计资本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下一步将进入致富阶段。致富阶段的移民生计策略需要进一步调整:首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合理开发农业的各种自然资源,挖掘农业潜力。其次,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第三,加大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力度,使其逐步形成较大规模的种养、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化新格局。

【案例3】C村的移民是1999年从西吉搬迁来的,属集中有土安置移民方式。经过了十二年的发展,C村已经跨越了温饱阶段和发展阶段,正在向致富阶段迈进。其生计策略也随之进行了调整,除一直保持着口粮生产外,移民的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加大了:1999年刚到红寺堡时,C村中只有7%的农户种枸杞;到2005年,有40%的农户开始种枸杞了;2009年枸杞行情看涨,农民种枸杞的积极性高涨,因此2010年有73%的农户开始种枸杞了。这表明,在保证口粮供应的基础上,C村的移民主动开始寻找市场机会,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了,这是C村移民生计策略调整的表现。C村的移民之所以选择枸杞种植有两个原因:一是2009年枸杞市场行情变好;二是由于红寺堡由于排碱有缺陷导致土地碱性较大,而枸杞恰好是耐碱且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因此,在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之后,C村的移民选择了枸杞作为自己的特色产业。除口粮和枸杞种植之外,多数C村的劳动力会选择打零工,但由于枸杞种植费工费时,因此,枸杞种植面积大的家庭中的劳动力更倾向于在本村或邻村打零工,枸杞种植少的家庭的劳动力会选择到银川或内蒙或新疆之类的地方打工。有的农户还做一些小生意,已经出现了自主创业的苗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红寺堡在经历了十二年的发展之后,为适应市场和生态环境,C村已初步实现了生计策略的调整:以枸杞种植和务工为主,口粮种植为辅,初步有了小规模的特色养殖(如养牛、羊、猪、鸡等);农户的生计来源趋于多样化。十二五期间,红寺堡地区将负责安置移民31500人,占移民总数的14%。从红寺堡现有的土地占有情况看,已经没有现成的熟地给新安置的移民。因此,新安置的移民应统筹规划,设计先行(避免过去因设计缺陷导致的土壤盐渍化问题),探索新的安置方式(或反租倒包、土地集中经营、或安置在小城镇周围,实现劳务移民等)。总之,应在总结过去红寺堡移民经验的基础上,吸取教训,避免路径依赖。

五、保障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连接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农民建立起自己的组织,才能使农民由一盘散沙变为组织起来的整体,弥补分散经营的不足,增强农户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增强移民的社会资本。移民区政府应积极引导、扶持移民建立自己的组织协会,通过协会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开展深加工,进而实现生态移民区农户的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