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49571300000026

第26章 宁夏生态移民区产业发展战略分析25——以红寺堡区为个案(2)

(一)产业演进

到2009年末,红寺堡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亿元,年均递增12.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51:17:32调整到2009年的45:20:33。红寺堡区的三次产业的产值、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从2005年到2009年都稳步增长,各产业都呈现出稳定递增的趋势,其中第三产业增速减缓,第一产业平均增速最快,这与发展的基数有关。

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大概保持50:20:30的比例关系。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塞尔奎因提出的标准模式来看,人均GDP 1000美元的国家或地区,其产值比重结构应是第一产业为22.8%,第二产业为39.2%,第三产业为38.0%。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宁夏红寺堡区产值比重结构与国际模式存在着较大是偏差。这也正是红寺堡区产业发展起点低,开发时间短的结果。我们同时也观察到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逐年上升。整个产业发展结构显示红寺堡区的产业结构的演进变化较快且总趋势朝着合理化、协调化方向发展的,这也是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业以及金融和服务等产业逐渐发展的结果。

(二)产业发展阶段

红寺堡区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点阶段、稳步恢复和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现在处于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是指2008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截止2008年底,红寺堡首批计划的20万移民安置任务基本完成。各项设施建设和政府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①红寺堡区党委、政府确定3211计划,优化农业结构,包括30万亩葡萄,20万设施农业,10万头黄牛,10万亩经果林的产业发展规划。②进行示范园区建设,以红寺堡镇为核心区,建成5个万亩基地、4个千亩示范园。③积极招商引资,引进科冕公司、宁夏东港海逸集团、甘肃陈老大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老马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宁夏正鑫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其中,计划总投资4.6亿元的宁夏科冕实业有限公司(红寺堡)万亩酿酒葡萄种植与加工产业化项目是全国葡萄产业唯一被列入国家项目的企业。④充分开发清洁能源。宁夏电力集团投资12亿元实施50MWp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家电力集团拟投资60亿元建设的300MWp光伏发电项目也已经签约。⑤建设节水型农业。

(三)红寺堡区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要素条件

(1)人力资源

红寺堡区是回族人口聚集区,据2011年宁夏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人口统计数为166992人,其中回族人口占60.76%,远高于宁夏平均比例34.36%。据抽样调查,大河乡开元村45岁以上的人当中,大都只是小学文化水平,80后人群大多是初中文化水平,这种现象在90后中也很普遍,他们大多都受教育水平较低,且不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且从业人数在一二三产中的分布极不均衡,因为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从业人数集中于第一产业,三个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依次为69.68%、13.19%和17.13%,说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农闲时节主要从事建筑业工作,创收来源较单一。

(2)自然资源

红寺堡区位于宁夏的几何中心,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全年多风少雨。红寺堡地区土地贫瘠、降雨量少、日照时间长、温差大。因此该地区是生产晚熟优质瓜果、绿色食品理想之地。水土资源相对充裕,现有土地面积2002.28平方公里,按人口20万来计算,人均土地15.2亩,高于宁夏的平均值(12.8亩)。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对全自治区各县区未来可开发的建设用地潜力的测算评价,红寺堡区共有209.6平方公里,人均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2.15亩,与盐池、灵武等6市县同列五级评分最高级。另外,还有许多缓坡地有待开发,因此,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是可行的。

(3)资本资源

资金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红寺堡区政府为此积极拓展了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第一,依赖专项建设资金。第二,整合部门资金,包括国家各类农业发展资金、“三西”资金、廉租房建设资金以及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等。第三,积极投入地方财政资金。2008年10月,红寺堡区成立全民创业小额信贷担保中心。第四,群众自筹资金。红寺堡区先后在大河乡香园村、南川乡杨柳村和红寺堡镇朝阳村分别设立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金”,又在红海村成立了“村级互助资金”。在国家扶贫资金的基础上,鼓励群众积极入股,在建立之初就筹集了110万元。第五,广泛利用社会资金。2010年7月,在宁夏自治区党委的领导创办的“黄河善谷”,引进福利企业,兴办福利企业,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红寺堡区可以利用“黄河善谷”的资金来发展自身的经济。

(4)交通条件

红寺堡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它地处宁夏几何中心,贯穿于宁夏东西南北的交汇点,中心距包兰铁路、宝中铁路各40km,距银川127km,距太阳山工业园区40km;是沿黄城市带和中南部地区之间的要道。已建成的西气东输管道以及红寺堡区在鄂尔多斯、宁东和榆林三大能源产业基地“金三角”顶点位置的突出优势,为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无限的商机。另外,为了弘德工业园区的建设,交通厅计划投资6437万元建设园区内部道路以及对外连接线路工程,总长8.677km。这也为后续企业的入驻提供了更大的吸引力。

(5)技术储备

红寺堡区正在逐步健全区、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成立农业服务机构17个(其中农业、林业、水务综合服务中心各1个,乡(镇)农业服务工作站14个),围绕设施农业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技术指导工作和农民技术培训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了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农民解决了自身在产业发展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难题。然而,由于人才流动性较高及群众理解和运用水平有限,红寺堡区技术储备还是显得不足,现有的事业编制的农技人员只有12个,根据红寺堡区农牧局的资料统计,现还急需20个事业编的农技人员,其中乡级需要16个,镇级需要1个。

2.市场需求条件

对市场需求条件的判断可以通过分析供给方的供给能力和需求方的购买能力得到。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城市、农村居民所购买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反映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用的支出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的需求情况。RPI是反映城市、农村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该指数有着双向的作用,它一方面是构成CPI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也反映着生产者的供给能力。具体到某种产业的分析上,通过这两个指数的差距可以观察到市场行为,差值越大表明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购买力越强,反之表示供给方或者生产者的供给能力越强。论文通过对宁夏和全国对应市场的零售物价指数以及消费物价指数的对比来判断当前的市场供给和需求状况。根据实地的调研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论文选择粮食、淀粉及薯、肉禽及其制品、菜和干鲜瓜果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所用数据均以2005年为基期)。

全国范围内,蔬菜和干鲜瓜果的需求旺盛,这与红寺堡区大力发展设施节水农业的思路相吻合,但是肉禽的需求不大,这可能与人们生活方式、养身理念的转变有关;宁夏的市场较全国的情况有些差异,肉禽及其制成品的需求旺盛,这与宁夏高比例的回族人口数以及清真文化有关。回族人口对牛羊肉的消耗量很大,尤其是过节习惯整羊整牛的庆祝,所以在宁夏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

3.产业基础

(1)主导产业

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264万元,可比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610万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7343万元,同比增长23.0%;第三产业增加值26311万元,同比增长8.0%。除一二三产总值稳步增长外,它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据2012吴忠市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红寺堡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2010年的41.5、:27.3:31.2调整为2011年的39.5:30.5:30.0,其中,一产比重在逐年减少,二产业比重逐年增长。红寺堡区由于建立较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因此主导产业主要是第一产业中的一些优势产业,比如清真牛羊肉、葡萄产业和红枣产业,但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它的一些主要产业已经凭借其绝对优势成为主导产业,主要有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葡萄酒酿造业。

(2)特色优势产业

在主导产业带动下,红寺堡区建设和形成了2个特色优势产业,枸杞和中草药。其中枸杞产业已经建成光彩(4000亩)和大河乡(10000亩)的石炭沟、麻黄沟等盐渍化地区的枸杞产业基地。光彩村的土质与“枸杞之乡”——中宁的土质最为相似,因此成活率和产量都很高,亩产值在9000左右,是有名的“枸杞村”,枸杞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而中草药是以甘草种植为主。已建成红关万亩甘草及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区1个,建成海子塘、灰家窑等1000亩甘草育苗基地3个,种植500亩以上的大户20多户,共种植甘草3万亩,预计年收入3000多万元。

(3)相关支持产业

首先,金融体系。红寺堡区金融体系非常薄弱,只有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且以信用社为主导。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红寺堡区成立了村级互助组织,但是资金量不大。2010年“黄河善谷”的建立为区内资金和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为后续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然而,论文认为商业银行的缺乏会对企业的融资和商业交易活动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金融体系建设还需要补充和加强。

其次,社会化服务体系。2008年3月,红寺堡开始实施了“村村通光缆”工程,培训了83名信息员,同时也建立了信息服务网络。由于远离吴忠市主城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全,金融、保险、律师、会计、物业管理等社会化服务依然非常落后,移民群众生活消费的质量和层次不高,对社会的满意度较低。

最后,企业。红寺堡区企业数量很少且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主。较为成功的农业加工企业有:科冕公司,它已在红寺堡区种植6万亩葡萄,形成年产2万吨葡萄酒酿造能力,让红寺堡区葡萄保持一个较高的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经营葡萄的积极性。陈老大农业有限公司,开发模式比较成功。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方式,承包农户大棚,提供技术人员,返聘农民劳作,进行规模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但是这样的企业数量太少,其他的企业加工能力弱,无法延伸产业链。

4.竞争对手

虽然红寺堡区采取特色和优势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但是它的许多产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对手。因为红寺堡区的市场辐射范围较小,因此论文对它的竞争对手的分析,以较大的几个产业的竞争为例,主要集中在宁夏区内进行。

第一,清真牛羊肉。距离它最近的盐池等,以生产滩羊和牛著称。宁夏已经建立起以盐同灵滩羊生产区、引黄灌区肉羊肉牛杂交改良区、六盘山阴湿草地肉牛区为核心的优质肉牛肉羊品种繁育及养殖基地,在南部山区改良黄牛6.8万头,使良种牛羊的比重分别达到70%和60%,大大提高了牛羊肉质和个体生产能力27。

第二,枸杞。主要以中宁等的竞争为主。基本形成以中宁为主体、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产业带。仅中宁县就已形成一支数以万计的流通大军,他们在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建起了销售网点。

第三,葡萄。青铜峡、贺兰山地区为主要竞争区域。宁夏基本形成贺兰山东麓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22万亩,是2003年的2倍,总产量8万吨,其中酿酒葡萄面积13万亩,产量4万吨;全区有葡萄酒生产企业20家,葡萄鲜果加工能力6万吨。贺兰山东麓产区已成为张裕、王朝、长城等国内外知名葡萄酒公司竞相“逐鹿”的优质原料基地。但是,永宁县、青铜峡市、红寺堡开发区及农垦系统也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定为四大主葡萄产业发展区28。

5.机遇

第一,政策机遇

首先,西部大开发。宁夏中南部地区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除了由于它处于西部大开发的特殊地理位置,更由于特殊的民族特征,党中央一直积极促当地的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表示将专项支持宁夏生态移民工程。其次,《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的通知》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列为18个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之一。该通知为红寺堡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布局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