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49571300000033

第33章 基于环境感知的宁夏移民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以红寺堡区为例(1)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朱志玲、吴咏梅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居环境建设引起了全人类的普遍关注。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人居环境建设的一大系统之一,已成为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新的领域。乡村人居环境是乡镇、村庄及维护居民活动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1]。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对整个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各种理论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建设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为今后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2]。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欧美国家的乡村建设规划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改善提供了一定借鉴经验。与此同时,我国部分省市的乡村规划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今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完善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3]。

基于典型性考虑,本文以宁夏乃至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开发区红寺堡生态移民开发区为研究样区对宁夏移民乡村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研究。通过对红寺堡移民区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对红寺堡移民区移民生态环境感知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从移民乡村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乡风文明五大方面建立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移民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明确目前红寺堡区居民对现有人居环境的满意与不足,找出推动村镇人居环境治理与优化的突破口,对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样区概况

宁夏地区处在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接地带,受农牧皆宜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战争频繁的政治环境共同影响,使其在中国整个历史发展演变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戍边屯垦、移民实边等移民活动频发,红寺堡地区的人口迁移活动可以追溯到汉代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4]。移民前红寺堡全辖区人口总量估计为17000——18000人,自1998年8月首次移民开始,先后历经了扶贫开发移民和生态移民两个移民阶段。到2009年底,全辖区在册人口总计达172289人,其中回族人口97799人56.76%。实际定居人口146375人,

宁夏自然基金项目(NZ1119)阶段性成果,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少数民族人口89078人,占60.58%。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13.95‰,高于全区水平9.68‰[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宁夏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一)自然环境概况

红寺堡作为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开发区,从其职能规模来看,也是宁夏典型的农业型移民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土壤、光照条件为红寺堡移民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红寺堡移民区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域与我国东部季风区域交汇和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240米——1450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多年平均降水量251毫米,降水对集中在7——9三个月。多年平均气温8.7°C,气温日较差13.7°C,全年>;10°C积温可达3200°C以上,全年日照时数2900——3550小时,是我国太阳能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土壤以淡灰钙土为主,其次为风沙土和新积土,还有少量的盐土。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不能直接利用,农田灌溉用水全部依靠扬黄供给。

(二)社会经济状况

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建设十三年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边开发、边搬迁、边建设、边发展”的思路和“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狠抓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2004年——2009年,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33亿元、3.05亿元、3.39亿元、4.07亿元和5.53亿元,年均增长18.9%,增速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截止目前,红寺堡区47个行政村中已有40个通上了水泥路,公路通村比例达到96%,开通各县的客运班线达15条。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沙砾路。红寺堡区现有各级各类卫生服务机构111所,各级各类学校72所。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移民工程的不断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红寺堡移民区的各项建设将逐步完善。

二、红寺堡移民区生态环境感知调查评价

(一)环境感知的涵义

环境感知简言之就是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由于环境和原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人们的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这种对环境的印象就是一种环境感知。目前对环境感知反面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灾害问题。环境感知也反映在移民到达新的地方以后,对当地环境的认识上。移民者往往看到新居住地环境与其原住地的表面相似性方面,而对其差异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对新居住地环境与原居住地差异一时反应不过来,很难适应。因此,移民对新的居住环境的感知状况的调查评价是移民区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法,即运用问卷、访谈的方法对移民的环境感知进行了解,找出移民环境感知规律,从而使本项基础性研究能更贴切移民的生活实际,反映民情需要。

(三)指标体系构建

在构建生态移民环境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移民区中的移民人在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这三方面的适应程度和满意程度。

(四)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红寺堡区四个调查样区内不同年龄层次的移民进行实地访问,得知移民普遍觉得从迁出地到迁入地,最不能适应的是生产环境方面的改变,其次是生活环境方面的改变,最后才是人际关系环境方面的的改变。

通过访问可以了解到移民在迁入地的传统的生产方式突然被改变,更多的人表现的无所适从,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没有归属感,生活陷入比较迷茫的状态。基于此,移民对政府帮扶政策非常关心。政府对移民生活和农业补助力度、对新的农事方式是否有技术指导、是否进行农业规划等都是移民特别关注的问题。移民对务工方式方面的变化并没有多关注,只是觉得以前打工的想法少,机会也少。现在基本上的生活来源就是打工,并没有多在意,比较能适应这种改变,所以对务工方式的改变并不是很敏感。

红寺堡移民区移民对生活环境的改变表现出适应。普遍反映教育设施医疗卫生,交通,商业环境都不同程度的变好,。主要表现在:学校近了,教学环境相当好;对幼儿,学前教育特别满意;幼儿教育实行全天看护,这样就可以让年轻人放心的出去打工。现居地看病比以前方便;,医疗条件、服务态度、基础医疗设施变好。居地的交通非常方便;交通工具多;车费比较便宜;道路宽敞;主干道都硬化了;移民区移民都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在生活环境方面(紫外线辐射,干燥度)尽管两地存在很大差异,但都在移民可以承受的范围。移民普遍对移民区的绿化情况特别不满意,在感官上,心理上都表现出了不适应。移民普遍觉得移民区比起原住地树变少了,到处都“土尘尘”的,给人寂寞的感觉,都表示特别怀念家乡的居住环境。移民人都表示希望政府可以出面组织绿化活动并且都表示如果在不影响正常经济活动或者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会很愿意参加。

移民人在人际关系各个方面的敏感程度有相对层次性。通过访问了解到与迁出地相比,现居地与村领导的关系变好了。村领导比较有知识,有文化,经常给他们关怀,对他们有困难就解决,而且办事效率比较高。移民对现居地的邻里关系并不是很敏感,移民人觉得刚移民过来,互相不了解不怎么过多来往,所以没什么感觉。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了地,只有一间房子,并没有什么纠纷,所以对现居地的邻里关系还是比较满意的;对于社会风气,移民大部分觉得相对于迁出地,现居地的社会风气变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变弱了。

三、红寺堡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移民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是指移民的内心期望与实际感知相结合而产生的对新的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移民对新的居住环境的满意度是移民乡村客观建设水平的主观反映,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移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满意度是一个与移民主观感受紧密相关的模糊概念,因而,在其准确评价上具有一定难度,采用模糊理论对移民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

本文对移民乡村满意度评价,选取与移民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与乡村客观建设相对应的居住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系统、乡风文明五大系统15个子系统进行移民满意度调查评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并用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满意度实证分析。

(一)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1.评价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得,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计算,得出一个相对最佳的方案[5]。本文在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中仍然建立在专家主观判断赋值基础之上,然后构建矩阵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由层次单排序与总排序,即得整个系统各元素的权重值。

(2)模糊综合评价法

由于乡村人居环境涉及各个方面的因素,其满意度评价是一个模糊概念,在其准确评价上有一定难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适宜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作总评价的一种方法,即对评价对象的全体,根据所给条件,给每个对象赋予一个非负实数——评价指数,再据此排序择优[6]。

2.数据来源

移民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评价是基于人居环境客观建设水平的居民的主观感受的评价。本研究基于研究区实地调研获取满意度模糊评价的相关数据,通过对红寺堡区两镇两乡的四个行政村(红寺堡镇的团结村、太阳山镇的沙草村、大河乡的大河村、南川乡的杨柳村)的居民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得到相关数据和信息。本研究在调查过程中依据研究区实际发放问卷600份,每个调查点150份,收回有效问卷574份,问卷收回率为96%。

(二)移民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乡村人居环境涉及的因素较多,必须构建合理、全面的评价标体系,并遵循全面性、层次性和精简性、地域性、可获取性等原则,结合乡村人居环境客观评价体系及乡村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内涵,本文从居住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乡风文明五大系统出发,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7-8]。

(三)评价过程

(1)确定指标权重:用运上述层次分析法确定满意度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2)建立评价矩阵:

(3)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时,每一层次的综合评价由低一层次的综合评价所得,先对准则层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然后建立目标层的综合评价矩阵,最后得出目标层的模糊综合评价。

则目标层的评价矩阵为:

则目标层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村民对现有人居环境的总体满意度为V3,即满意度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