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年前,当皇帝还是靖康的开国皇帝萧宣时。
那时的苏婉清原名并不叫苏婉清,而是叫杜蘅。
杜蘅,草本植物,开暗紫色小花,根茎入药。
所以,杜蘅是一种草药。
苏婉清想,那时候父亲以杜蘅为她之名。除了因为她从小体弱多病,为了让她的命更硬些外,定也是想让她像杜蘅一样。
虽开在野外,也有一番风姿。即使没有人的娇养,但仍然花开灿烂,不落流俗。
对了。那时候,苏婉清的父亲也不姓苏,而是姓杜,叫杜尚,村里人称杜先生。
人们称之为杜先生,是因为杜尚是归隐山山脚归源村村里的教书先生。
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但村里的人家,对于让孩子读书还是很看重的。
因此,杜尚便在自己家旁建了个小屋,取名书缘堂,在这里为村里的孩子授课。
无论男孩女孩,都可以送到杜尚那里来学。
于是村里的人们就尊称杜尚为杜先生。
有时候,苏婉清会想,要是没有遇到萧睿瑾,没有成为苏婉清。
当苏婉清还是杜蘅,那么属于杜蘅的一生,比起苏婉清来,或许更幸福些。
杜蘅的人生。那是怎样的人生啊?
杜蘅是家里的长女,还有一个小她两岁的妹妹,杜芜。以及一个小她四岁的弟弟,杜棽。
虽然不富足,但那仍是一个很温暖的家。
父亲杜尚温文尔雅的,母亲秦妗美丽贤淑,还有可爱的妹妹和聪明的弟弟。
杜蘅不是母亲秦妗所生。父亲杜尚告诉她,她是在战乱中捡到的弃婴。
那是躲避战乱,逃回归隐的途中,他们到达在蜀州境内,在一条小河里发现她的。
小小的婴儿,大概才六个月大小,却孱弱得要命。
被一块由蜀锦布织成的袄子包着,放在指容下一个婴儿的路边的草地中。看样子,应该是因病弱和战乱,父母才不得以抛弃的孩子吧。
孩子因病弱,显得更瘦小,却不哭不闹。
把杜蘅抱起来的时候,小小的婴儿,因这一抱,咿呀咿呀的说着什么,倒也有活力,让杜尚觉和自己很有缘分。
起初,杜尚只是觉得,不忍心这么小的一个孩子,还未夭折,已被亲生父母抛弃。自己遇到了若置之不理,实违人道,所以在逃亡途中,也带上了这个累赘的孩子。可途中好几次,杜尚都觉得这个婴儿可能熬不过去了,但每一次,她却又顽强的活了下来。
于是杜尚觉得这个婴儿的出现,或许是是一种恩赐。刚好杜尚自成亲起,五年为止,未有一儿半女,就将她带回了归隐山,并为她取名杜蘅。
在回到归隐山后,杜尚就带她找到了一位住在归隐山的老大夫。
杜蘅不知道那位老大夫叫什么,只知道人们叫他华大夫。
他不是住在村子里,而是住在山上。杜蘅有时会在山里遇到他。
因为父亲的缘故,她杜蘅从小就识字。也几乎读遍了父亲的所有藏书。
别看杜尚只是一个村子里的教书先生,可家里的藏书可多了。
还记得小时候,母亲秦妗曾说父亲的书汗牛充栋。那时候杜蘅还很好奇书和汗牛有什么关系。
因这件事,杜蘅到现在还会被父母嘲笑很久。还被父亲杜尚又做列子,告诫学堂里的孩子和弟弟妹妹。
真的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对此,杜蘅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
不过父亲的书多,却是事实。
因为在金钗之年,杜蘅读完父亲的所有藏书后,想去镇里买些书读时,悲哀的发现,哪里的书自己几乎都读过。
没读过的,大都是觉得没有必要去读的。
最后只能归于自己没有去过更远的地方。反正她是绝对不会承认父亲的书挺多的。
杜蘅读过史书,看过四书五经和儒家著名的六个经典,当然也略微读过算数名著,以及其他各种书。
其中,杜蘅最喜欢的就是医书。
通过医书,杜蘅不仅可以学些医术,也知道了很多草药。
从记事起,杜蘅最高兴的事,就是每天读完医书后,跑到归隐山上去采草药。
不过因为年纪小,杜蘅被要求不能跑得太远。
随着识的字和看的医书的增多,杜蘅已经认识更多的草药。
逐渐长大以后,杜蘅可以往山里面跑得更远了。到十岁的时候,杜蘅已经可以到达半山腰了。
虽然没有登上过山顶,但凭归隐山的茂密的植物资源,半山腰已经有很多可以的草药了。
村里和杜蘅玩得好的同龄人,大多都没有像杜蘅这么高的热情,所以,同龄阶段,天天采药的只有她一个人。
杜蘅经常上山采药,除了去镇上药铺卖了,给家里换些补贴外,其余的就留在家里,供家人和村里人用。
归隐山的草药,大多也是向镇外销售的。
因此,村里人大多以卖草药来维持生计,当然也有其他的山产品,像什么蘑菇和野物等。
因为归隐山挺大,而村子人也不多,再加上村子离镇里还有点距离的,倒也不用担心会造成物资短缺的情况。
特别是在杜家到村子以后,很多书上草药,村民不知道的,或不确信的,倒也认识了。而有些书上没有记载,但能做药用的,杜蘅也从村民那里学到了很多。
杜蘅不像弟弟妹妹老是往镇里跑。
比起弟弟妹妹喜欢的镇里面热热闹闹的气氛,杜蘅更喜欢归隐山里的自然气息。那种只属于归隐山的气息,满是生机和贴近自然的气息。
归隐镇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来往的人还是挺多的。所以,只要是初五的倍数,归隐镇就会举办一次集市,卖的东西也挺多的。而小孩子最喜欢的当然是吹糖人和卖冰糖葫芦的小贩了。
那时的杜蘅大概是八岁,可是一旦只要是去镇里面赶集的日子,弟弟妹妹总是就缠着杜蘅,让她带他们一起去。
杜蘅去镇上可不是去玩的,她去镇里面可是要去做正事的,比如卖些母亲织的布,自己采的草药。当然,这都是在杜蘅完全可以做到,并在父母确信杜蘅可以做到的事以后。
有时候迫于无奈,且在父母同意下,杜蘅也带等们去过几次。
从此,他们便爱上了这项活动。就像是离开了囚笼的小鸟,对他们来说,镇里面满满都是新奇的世界。
后来,妹妹杜芜可以独立去镇上以后,杜蘅就把大多去镇上的机会郑重的拜托给妹妹了,自己可以说是几乎回归山林了。
杜蘅很喜欢归隐山,她觉得镇里的熙熙攘攘真的太吵了,那些马车和行人的声音嘈杂噪耳,哪里比得上山里面的鸟啼声。从书中描写,杜蘅可以判断有哪些鸟。后来,这也成为了杜蘅的另一项乐趣,可以帮她打发时间。
而且,杜蘅发现把鸟和书中的内容联合起来,她能学到好多的知识,像关于鸟的传说,还有借鸟抒发情怀的诗词和故事。
有时候她会把这些传说和小故事,或是由诗词编的故事告诉弟弟妹妹,对于专治弟弟妹妹不爱读书得坏习惯,这可是一个好方法呢。
比如,名唤杜宇的杜鹃鸟,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杜宇,又唤杜鹃鸟。相传,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
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还有像栖于低地至海拔1600米的干燥林地、草地及次生灌丛,喜群居生活的鹧鸪。鹧鸪经常和思乡,哀愁还有国破感伤连在一起,就像这首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有时候他们虽然听不懂,但他们仍然会很认真的听,有时候还会问,这真的让杜蘅很开心。
当然还有很多鸟,常见的麻雀、鹌鹑,还有名字稍拗口的白头翁,以及象征喜事的喜鹊,以及其他等等。
关于鸟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山林里面的鸟的种类也认不完,但这丝毫不会减少杜蘅对它们的兴趣,也不会减少弟弟妹妹听故事的热情。
而杜蘅最佩服的人,除了博学多识的父亲杜尚外,还有就是那位小时候救了她的老大夫,华大夫。
老大夫看不出年纪,满头银丝,显得仙风道骨,真的很有神仙中人的样子。
虽然村里的人采草药多了,好多的病都能自己吃点草药就好,但凡是有重病,连镇里大夫都治不好的,都是华大夫治好的。
村里没人知道华大夫具体住哪里,但是只要村里有重病的人时,华大夫就会出现。
有时候杜蘅会怀疑,华大夫是神仙,要不然为什么每一次都来得那么及时,又走的那么无声,还见不到踪迹。
杜蘅曾听村里老人说过,华大夫住在归隐山顶,不过她没有上去过,所以事实杜蘅也不是很清楚。
从十岁可以山腰采药后,杜蘅就会时不时遇到那位人称华大夫的老大夫。每次看见华大夫,她都会悄悄跟着,那些时候她就会采到贵重的草药。
不过,杜蘅觉得那位华大夫和父亲应该是好友,因为她发现有时华大夫来村子里会和父亲见面,虽然父亲不曾承认过,但杜蘅就是那么确信。
要不然,她在山里跟着华大夫,怎么会没有被发现。而且,杜蘅觉得那是华大夫默许的。
还有,杜蘅十二岁以后,老先生有时候遇到杜蘅,也会给她讲一些药理。
即使这样,杜蘅也不适合成为一位大夫。因为她味觉比较弱,区分不清五加皮和香加皮这两味中药。
二者都是性温、味辛、苦。二者的药用部位、成品性状、作用有些相似,所以容易出现了混淆,甚至代用等现象。可香加皮却是有毒的,一旦误用,会很危险。
虽然杜蘅可以外形上的细微区别二者,但从味道上,她却不能分清。
这也注定她在医术上,不能成为一名很好的大夫,幸好杜蘅也志不在此。
可这是的杜蘅不知道,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注定了她后来的痛苦。
是啊。。痛苦,只不过那个痛苦的开端,却是个很美的故事。
美得似梦似幻。只不过以前是一场美梦,而现在却是一场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