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百姓读易
49615300000009

第9章 《易经》的历史形成过程(2)

可能这是按照梳理的思维方式首次对六十四卦进行排序。我们现在可知如果按照纯数学方式的话,六十四卦可有无数种排列。卦辞与卦序的出现一举奠定了八卦在中国文化中的不可撼动及核心的地位。其后有关《周易》的十翼都是对卦辞与卦序的解释,并也出现了解释者被解释的情况,既成书晚者解释成书早者。

周公对周易的贡献

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周公【12】,精通八卦,掌握阴阳的思想内核,理解天人合一思想对社会的健康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不但制作了周礼,而且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这些思想写出了爻辞。至此《周易》的“经”与“传”大功告成。后代的易学者无论是使用《周易》进行预测还是阐述社会、人生与事物发展得到无不根据于此。

孔子对周易的贡献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说法,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子十翼。虽然十翼并非孔子所作,但孔子对《周易》哲学体系形成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无人能够所比拟的。《论语·述而》记载:“之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反复读易竟搞得韦编三绝,可以看出,孔子对《周易》的喜好程度。司马迁认为孔子作了《十翼》,他的说法很有影响,直到现在还有人持赞同态度,直到宋代欧阳修认为《十翼》中《系辞》不是孔子所作。《易传探源》艺术论述了孔子与《易传》的演变关系,那就是后人尊孔,把《易传》附会与孔子;有人为《易经》作传;作者不是一个人,可能是数人完成,要有个排列顺序,说孔子作《易传》的事情发生了。孔子所述易道,由门弟子笔录、整理,不断补充、发展,成为《易传》主要内容。其实他与伏羲制卦、周公制礼的说法是一样的,但它并不降低孔子的作用与地位。孔子对易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孔子发现了《易经》的价值,并把它列入“六经”,使易经升华为儒家经典著作,从此登上大雅之堂。

春秋诸子与周易的渊源

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所推崇的“无为(如无欲、不为、不争、等)”“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说基本上就是《易经》中坤德柔顺的一面,其辩证思维等哲学思想根源都源于《易经》。同样道家的创始人之一庄子更是将这种柔顺上升到精神生活方面。春秋时期形成的所谓诸子百家如儒、法、道、墨、兵、阴阳、纵横、名、杂、农,他们的思想渊源无不与《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学更不用说,自古就有医易同源一说。

易学的流派与主要传承人物

易学由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与应用易学,因而形成众多流派。易学的主要流派有:义理派、象数派、黄老派、佛易、朴学派、考古派、国外流派,而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要数义理派与象数派。远古伏羲发现八卦并取象命名八卦与六十四卦;神农,相传作,《连山易》;皇帝,相传作《归藏易》;西周、东周,周文王演绎八卦做卦辞、周公做爻辞,老子作《道德经》主张清净无为传播易理,孔子作《十翼》。两汉时期,董仲舒,深研《周易》的天人理念,形成了卓绝的易学哲学思想,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京房作《京氏易传》,发明纳甲、八宫、世应、飞伏、五星、四气等学说,能够运用象数理论进行准确占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虞翻、陆绩等均有建树。隋唐五代的孔颖达、李淳风也都有著作,对易学的传承起到很大作用。宋代陈抟(tu佗n)、周敦颐、邵雍、张载、朱熹等都是易学的重要传承人物。元明清时的来知德、王夫之同样都对易学的传承起到过重要作用。现代的易学研究者更是数不胜数,如果按流派来讲现代研究者应多属于义理派。

注释:

【1】仓颉,原姓侯刚,名颉,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弩、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2】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圭表是中国人最早创制出的利用阳光下影子移动的规律,测定二十四节气和回归年长度的天文仪器。所谓“表”,就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标杆或者石柱,汉代后,改用铜制;“圭”是一根与表垂直的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汉以后,改用石制或铜制,它们共同组成“圭表”。用圭表测出表影随着太阳的视运动在一日之内的长短变化。中午,表影最短,落在“圭”面上,指向正北方。从正午表影长短变化的周期,可以确定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并能推算出“24气”。后来几经改进,为了使表影不落到圭外,人们又在圭的另一端立了一个相对较短的“小表”,相当于圭的延伸,叫“立圭”,冬季时长的表影可以在立圭上反映出来。

【3】占卜,就是采用某种方式来预测未来可能结果的一种仪式。“占卜”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占”就是观察,“卜”就是用火灼甲骨而形成的纹路。广义的占卜则包括占卜、占筮、摇卦和用其他手段预测吉凶的一种方法。占卜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数字占等,用龟甲和兽骨占卜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已经出现,在夏代已经很盛行。

【4】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

【5】以象思维的方式考虑问题,并以一物象命名思考的对象。

【6】最基本的卦象,实际上很多,并可以类推。

【7】伏羲:传说乃人类始祖,是民间信仰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崇对象之一。我国公元前7724~公元前5008年被称为伏羲时期。他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是我国汉字的萌芽;他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礼制,改变了原群婚生活;他传授人们种植谷物和人工试养桑蚕;他教会人们如何驯养家畜,他不但很好地继承了前人的宝贵经验及科学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很多发明与创新,是人类逐步脱离采集自然物的生活而进入渔猎时代。他开创的渔猎文化、龙文化、婚嫁文化和易卦文化被专家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本原文化。

【8】圭表是中国人最早创制出的利用阳光下影子移动的规律,测定二十四节气和回归年长度的天文仪器。所谓“表”,就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标杆或者石柱,汉代后,改用铜制;“圭”是一根与表垂直的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汉以后,改用石制或铜制,它们共同组成“圭表”。用圭表测出表影随着太阳的视运动在一日之内的长短变化。中午,表影最短,落在“圭”面上,指向正北方。从正午表影长短变化的周期,可以确定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并能推算出“24气”。后来几经改进,为了使表影不落到圭外,人们又在圭的另一端立了一个相对较短的“小表”,相当于圭的延伸,叫“立圭”,冬季时长的表影可以在立圭上反映出来。

【9】甲骨文,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10】中国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姓姬,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周人谥西伯为文王,其次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11】《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部著作,却无法确定它是哪朝哪代的典制。作为主流派的意见,古今判若两途。古代学者大多宗刘歆、郑玄之说,认为是周公之典。

近代学者大多反对古人的这种历史观,近代学者在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辅之以古文字学、古器物学、考古学研究等手段,对《周礼》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周礼》成书年代偏晚,约作于战国后期。持其他意见的学者也不少,彼此争论很激烈。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复杂,《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至今没有定论。

【12】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