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49616700000030

第30章 电视内景照明(3)

二、人工光线的组合

通过分析几种单一光线成分的作用和特点,使我们对每一种光线成分有了了解。如果单一地使用一种光线成分去造型,就如同画家用一种颜色的笔去描绘大自然一样,画面将会色彩单一,缺乏表现力。如果把几种光线成分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利用各种“颜色”的“笔”去描绘大自然,去塑造人物形象,画面才能富有造型魅力,才能完美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感情。

在长久的实践过程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中,人工光线的组合常指对某一静态或基本处于静态人物的用光组合,如节目主持人、播音员等。这种静态用光组合是活动人物用光以及大场面人物、景物用光的基础,许多活动画面的用光及其组合都是从静态用光组合而来的。在电视诸多类型、体裁的节目中,画面中人物的活动、导演的场面调度给观众以运动和活动的感觉,但在人物交流感情、传达视觉信息、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物的近景和特写画面时,常常以静态或瞬间静态为主。在用光中处理好静态用光是光线造型或光线语言表达的一个主要方面,这就如同摄像机在运动域面拍摄中比较注意其起幅画面和落幅画面的处理一样。所以设计和处理好人物静态用光组合是电视照明的一个基本功。

1.静态节目主持人的三种用光组合

(1)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台

侧光照明效果有时人们也把它称为明暗照明效果和直射光照明效果。它如同自然光中侧光和斜侧光照明效果一样。

主光的光位角度一般在4~5点横1点直或7~8点横1点直的位置上;辅助光光位角度在6点横3点直的位置上,以紧靠摄像机摄轴线为宜,偏离这个位置,容易在被摄体表面产生不应有的光线投影,有时这是用光失败的主要原因。主光与辅助光的光比不小于2∶1,这要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与创作意图来定,被摄对象是儿童和妇女,光比要适当小一点,中年或老年人光比则要适当大一点,调整光比大小可从增强或减弱辅助光灯的亮度获得。布好主光灯、辅助光灯之后,开始布置轮廓光灯,它的位置一般在主光灯所对应的那个角度上,即11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有时其高度应依据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定,防止过高或过低,但不能低于人物的头部,因为它是被用来勾画人物头发、肩膀、形体轮廓的,布置时还应避免过侧、过亮。轮廓光与主光光比一般在1∶l或2∶l左右。背景灯要根据主体亮度变化而变化,主体亮,背景就稍暗;主体暗,背景就稍亮,一般背景光与辅助光光比为1∶2或1∶l。

这样一组灯光组合配置,就形成了侧光照明效果。其特点是:画面有明显的明暗配置,人物立体感强,明暗反差适中,整个画面的调子明快、有活力。这种光线组合广泛用于正常脸形的主持人或播音员的拍摄,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布光方式。

(2)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顺光照明通常也叫平光照明效果和平调照明效果。这种照明效果有如自然光中平光照明和阴天半阴天中的散射光照明,画面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反差,阶调柔和。被摄对象的形状、阶调、色调的变化,主要由细微的光调变化而表现出来。顺光照明效果的灯光配置如下:主光灯1和主光灯2一般配置在6点横3点直或接近这一光位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以紧靠镜头为宜,光比控制在1∶1或不超过1∶2。轮廓光配置在两个主光灯所对应的11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轮廓光同主光(其中一个)的光比控制在1∶1或2∶1左右,轮廓光不能过强,否则会使画面的柔和层次受到影响。在顺光照明效果中,也可以没有轮廓光。背景光灯放置在被摄体后面或左右两后侧,背景光亮度一般比主光稍强一点或略弱一点为宜,使人物能够与背景有一定的区别。

平调照明效果可以使画面获得高雅、明净、单纯的效果,使人物黑色的头发、眼睛、鼻孔、嘴角突出而引人注目。

这种光线照明效果很容易产生高调画面效果,下面将简单叙述一下关于高调画面的拍摄。

高调画面一般以浅色影调为主要基调。在高调画面中,最吸引人、最富有表现力的是画面中的深灰色调,如人的眼睛、头发等,这种深灰调子越小,画面调子就越高。高调画面只因有了深色调与大面积亮色调产生对比,才能称之为高调画面。

高调画面有这样几个要求:

①所反映的人物,一般要符合其职业、年龄、性别特征,如拍摄医务、科研人员,妇女、儿童等。对于衣服的要求一般应为浅色。

②背景光一般要求超过人脸的照度一倍左右,以白的背景突出形体的轮廓线,在拍摄人物全身高调画面时,更显得重要。

③画面要求简洁、清晰、明朗、干净,背景光要求柔、匀、细,防止人物投影进入画面,防止人脸、衣服及其他进入画面部位出现灯光投影。

④曝光要稍增加一点,这样可使人物的头发和其他暗调部位得到适当的补偿曝光,对于表现暗部位的有效质感,减小反差起积极作用。

高调画面的用光,应有一个统一的接近的亮度和灯光之间相互协调的光比。灯具可选择散光灯系列,这种灯光质软而柔和,照明均匀,在投影的界限上比较含蓄,阴影不太明显,适合于拍摄高调画面。

(3)轮廓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同自然光中的逆光、侧逆光照明效果一样。主要照明灯(轮廓光灯)配置在与摄影机镜头摄轴相反的11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有时为了加强其轮廓光照明效果,可用双边轮廓光。主光的首要造型任务是勾画出人物富有特征的轮廓线条。那么什么是人物富有特征的轮廓线条呢?拍摄人物全景画面,要注意突出和表现人物大的轮廓线条,如人物形体各部分的曲直弯伸;拍摄人物中近景画面时,要注意选择人物最主要、最精彩、最富有表现力的脸部侧面线条,即人物前额、鼻、口、下颌、脖颈的轮廓线条,斜侧面(半侧面)、侧额、眉、眼、颧骨、侧腮的轮廓线条等。这些线条是对拍摄对象进行观察、选择的结果,不同的拍摄对象及人物,轮廓线条各有其特点和微妙的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一模定型。轮廓光的首要前提是怎样完美地表现人物的轮廓线条,光源的远近、高低、正侧,都会直接给这种表现带来影响。如被摄人物头上戴有帽子、头巾或其他装饰时,光线就不宜过高,使人物脸上富有表现力的轮廓线条被遮挡,如果需要轮廓光灯低一点时,最好不要在人脸上出现过宽光线,如果过宽,即过了人的鼻梁,就会在人物脸上的阴暗部分出现一个大三角形的鼻子投影,既不美观又不利于造型。配置好轮廓光线之后,就该考虑人物暗部光线的补充问题。辅助光灯设置在人物正前方9点横3点直的位置上,主要任务是衔接轮廓光亮部分与阴暗面的中间过渡,这个辅助光灯不能随意偏向人物的某一侧,否则会出现脸上的第二个投影和形成同主光的夹光效果。根据要求与需要,还可以在人物侧向镜头的一面再加一个辅助光,使人物脸上的过渡层次更为细致丰富。有时还可在人物后方2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再放置一个轮廓灯(有时根据需要还可适当靠近背景处),把未被轮廓光和辅助光照明的人物侧后面勾出一轮廓细条,使画面上轮廓光的表现形式更为完美。在轮廓光照明效果中,一般轮廓光与人物正面的辅助光光比为3∶1或2∶1。有时根据需要还可在6点横3点直的位置加辅助光2,辅助光1与辅助光2光比在2∶1左右。辅助光2的亮度不能超过人物正面辅助光1的亮度,否则会产生同轮廓光的夹光效果。背景光灯适当地把背景打出层次,这样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同时画面也有空间感觉,也能避免人物某一局部线条与背景重叠。

轮廓光照明常常产生低调照明效果,它能给人以庄重、肃穆、安适、忧愁、悲怆之感,有时还有某种神秘之感。

低调画面大体有两种——软低调与硬低调。

软低调,就是画面中影调由深至浅,过渡层次丰富细致,质感比较好,没有十分强烈的反差,以接近的影调和细微的影纹来表现层次和质感,给人比较柔和悦目的感觉。软低调画面光比一般控制在3∶1之间,这种软低调画面运用比较多,视觉感受也比较正常,在各类电视节目中也较常见。

硬低调,光比较大,在5∶1左右,画面中影调两级差距较大,它的特点是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主题,以突出人物的轮廓线条取胜。这种硬低调画面平时比较少用,一般是按照主题或剧情的需要,根据环境特征、气氛要求和表现特殊人物的情况下才用。拍摄低调画面应注意:

①人物衣服的色调应以灰色、深灰色为佳。这样,衣服在画面中才能有层次,如穿黑色衣服时要注意与背景不要融合在一起,有时为了表现衣服的层次可适当加一点装饰光。

②低调画面拍摄要同被摄人物职业、性格、情绪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吻合。

③低调摄影要注意曝光问题。平时拍摄其他类型的画面常采用明暗两方面综合曝光,低调画面如按此曝光,暗部影调会曝光不足,层次和质感会因此受到影响。有时暗部本来有层次的地方会因综合曝光同周围暗调混为一体,影响整个画面的质量。为弥补这种不足,在曝光上采取综合测光,但拍摄时要把光圈适当开大半级,或开大2/3级,这样亮部质感不会受到损失,暗部也有了层次。

④低调摄影常选择聚光灯作为勾画人物轮廓线条的主要光源,其他部分的暗部层次常选用散光灯具。

以上三种静态节目主持人的用光组合,各有特点,差异在于表现重点的不同,但细心人会发现这三种用光方式主要是从人物照明中“三点式”布光而来的。

2.静态多人物的用光组合

静态单人物的用光虽然用得比较多,但两人以上多人物的用光在电视节目中用得也不少,除了节目主持人主持新闻专题节目外,杂志性节目中的座谈、采访等多人物用光也需要我们去总结和探讨。多人物用光与单人物用光虽有共同和相似之处,但还是有很多不同,有时也较复杂。

第一,两位节目主持人的正面布光。

给两位节目主持人同时布光在许多电视台用得比较普遍,布光方式多样,最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分别布光法。这种方法常常用在两位节目主持人距离较大和一个主光很难完成两个人物的主光造型情况下。布光方法首先是确定主光的投射方向,一般两个人物的主光要从某一前侧大约45°角方向投射过去,要防止两人的主光来自不同方向,造成虚假的主光投射,破坏整个布光的效果。主光明确之后,两盏辅助光灯出现在摄轴线附近的位置上,两盏辅助光灯要控制好光线的投射区域,防止相互影响干扰,出现不必要的光线投影,其光线高度与人头平齐或稍高于人头。轮廓光放置在与主光基本对应的角度上,用以勾画主持人的轮廓形态,有时在演播室内可使用能升降的棚顶灯在人物的正后方做轮廓光。背景光放在与主光同一侧,照明周围环境与背景。

二是重点勾勒法。这种方法指棚内或演播室内主要采取三基色冷光源底子光照明,它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基准亮度,其照度在1500勒克斯左右。画面中影调单一平雅,没有强烈的亮暗反差,画面空间感觉弱,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对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用光,有时许多电教部门的演播室也采取这种冷光源设计。在用光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的解决与弥补方式就是采取重点勾勒法,有时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可加盏主光灯,出现在4~5点横1点直或7~8点横1点直的位置上。由于加入了这种主光,画面中有了光线的投射方向和光比组合,光线效果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时还可加轮廓光,位置在主光灯对应的角度上。

三是平调组合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正常脸形和稍瘦削的脸形。布光时两主光位于摄轴线附近,以接近或紧靠镜头为宜,分别照明被摄体,其光线高度与人头平齐,然后分别布轮廓光灯,细致地勾画被摄体外形线条。轮廓光灯的位置在被摄体的侧后方,其光线不能过高、过亮、过偏。在演播室内也可考虑利用放置在人物后上方棚上的轮廓光灯,但要注意角度不能太高。

第二,两位节目主持人的侧面布光。

两位节目主持人以侧面或斜侧面、相互交流的形式出现,共同主持一个节目,有时也可能是一位节目主持人采访一位观众(被采访者可能是事件当事人、电台记者、专家教授、公司经理、国家总统、工厂工人等)。相对而坐的这种形式交流感比较强,区别于两位节目主持人面对镜头的正面布光形式。首先要确定主光的位置。主光1(人物的轮廓灯)出现在B者左侧前方,主光2出现在A者右侧前方,两主光主要任务是勾画人物的主要立体形态和各自富有表现力的主要线条。人物面向镜头一侧的阴影可让辅助光处理,两辅助光分别出现在A、B两者的正前方,这种布光方法使人物主要的部位(面和胸部)有了由亮到暗非常细致的过渡层次。根据需要背景光可加可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