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新闻报道
49621900000034

第34章 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方法(3)

(四)传播思路上要学会求同存异

1.国际传播要兼具国际化的开放品格和中国特色的坚持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全球或区域性文化共同体中,通过本国的国际传播谋求国家的对外影响力。2003年初,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成立白宫“全球传播办公室”。2005年,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增设对外地区及文化合作局,主要目的就是向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近邻国家传播俄罗斯思想文化。可见,国际传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单纯的针锋相对显然难以奏效。事实上,在这个异彩纷呈的现实世界里,“人们始终持有相异或相冲突的宗教、哲学以及意识形态”。只有抱有“文化兼容态度并行动,这样才能避免不同民族及不同国家间的不断冲突和互相伤害”。在国际传播中,道理亦然。只有以更具普世性的价值观去报道事实,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受众。为此,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不能以极端国家主义观去解构新闻,而应以“以人为本”一类更具普世性的价值观来指导国际传播,在观念上“求同存异”,以此获得对话的基础,达到说服的目的。此外还要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实践方式实行多向传播和多元主体对外表达,通力合作开发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传播策略、传播机构与传播技术,实现话语对接,发挥中国在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中的大国作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放弃中国特色,换言之,要传播这样一种观点: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中国尊重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也希望得到同样的尊重。

2.“同”与“异”难以两全时的选择

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差异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个从事国际传播的全球性媒体,都不可能真正超越国家、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文化,成为“无国籍”的“世界公民”。政治和文化背景是媒体产生的土壤,任何一个国家的媒体都要遵守自己国家的法律。对于中国媒体而言,从事国际传播显然要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下进行,不能做出违背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否则就违背了从事国际传播的初衷。因此,在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中国的国际传播媒体的选择,显然要与国家的立场、主张相一致。

另外,由于在国际传播领域,传受双方处于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之中,这使得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对国际事务的评价标准不一。因此,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沟通与理解将会长期并存。从事国际传播的媒体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一方面要有耐心,另一方面要持续对传播对象国家或地区和受众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与受众形成有效互动,从而逐步降低隔阂。

第四节 构建适合国际传播的话语方式

1977年,英中了解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兼电影制片人费里克斯·格林在与新华社记者座谈时,向中国对外传播工作者提出建议:“从事对外宣传的每一个作者、翻译和编辑,都应该在他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国际传播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必须充分考虑海外受众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特点,遵循国际传播规律,融入国际话语体系。

一、多用直接引语

(一)什么是新闻报道中的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是指新闻中用引号引起来的新闻人物所说的话,引文须原原本本,准确无误,一字不差,绝对忠实于讲话人的语言。

在西方新闻写作手法中,直接引语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篇没有直接引语的报道必定是一篇干巴巴的没有说服力的文章。另外,被引用人必须有名有姓有职位,有时候还有年龄,国内报道中常见的“据悉”、“有关专家指出”等语言,都被视为是不可接受的。最后,还要指出被引用人是在何种场合下说的话。

(二)直接引语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

使用直接引语,能够作为支撑调查的有效证据增加报道的可信度,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增强新闻的人情味,体现人物个性,改变新闻的节奏和韵律。同时,新闻媒体可以利用新闻人物之口说出媒体希望表达但却不便公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简言之,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而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便是用事实说话的重要技巧之一。

直接引语能为新闻报道增色,但是直接引语必须确保准确使用,因为“引号是对受众的一份誓约,它保证引号中的话是某人说出或写下的原话”。人的原话,而非杜撰。

(三)直接引语运用的典范——2009年普利策最佳特写奖作品《窗口的女孩》

这篇特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感人泪下的真实故事:一个年仅7岁的女孩Danielle,被家人搁置在一个蟑螂肆虐的房间,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和家人的教导,她不会说话,更不会吃饭,智力发育远不及正常儿童。警察将其强行从失职的生母身边带走,一个新家庭收养她并给予她崭新的生活。这篇报道一共6600多个单词,其中共有60多处直接引语,用了1400多个单词,占全文篇幅的20%。直接引语通过当事人的描述还原了新闻现场,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并通过权威人物的观点证实报道中的观点。

二、注重细节的运用

(一)什么是新闻报道中的细节

所谓细节是指新闻报道中那些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有意义、最有特点、最细小的情节、动作或特征。

(二)细节对新闻报道的意义

1.新闻报道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特征,增强感染力。

2.新闻报道的细节能使新闻作品生动活泼起来,具有“催化剂”的功能。

3.新闻报道有了精彩动人的细节,能给受众留下难忘的印象,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细节报道举例——新华社汶川地震报道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对于救灾救援队伍而言,灾难现场无异于战场,而对于新闻媒体而言,灾难现场则是一个展现人性光辉的场合。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在这次报道中冲到灾区第一线,发回了大量时效性强、富有细节的生动报道。同时,编辑部利用后方拥有广泛资源的优势,抓住救灾现场中富有感染力、冲击力、震撼力的细节,把中国人在灾难面前的坚强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表现出来。

例如,温家宝总理在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考察,新华社不是简单记载总理在各个场合做的指示,提的要求,而是生动描绘了总理在都江堰、德阳、绵阳、北川、汶川各地的足迹,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总理流泪的时刻,把他寄语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勉励之举,把他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部署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

又比如,灾区坚强求生的故事很多。新华社通过《幸存孩子:废墟下一起唱歌》一稿,用生动感人的笔触描写了北川一所中学废墟中的几名幸存学生依靠唱歌,相互鼓励支撑,与死神搏斗,坚强乐观地等待救援人员的故事。直接引语的使用使读者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例如:“透过微弱的光亮里看到了穿着白衬衫的同学,‘我抓住他的手,喊他的名字,一点反应都没有,开始时他的手还是热的,一会儿就凉了’。”这样的话语让人不禁要为废墟下的孩子鼓劲,不禁要为逝去的生命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