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原大战
4986000000111

第111章 中原大战(十)

蒋军在陇海、平汉线两度受挫,蒋介石便在幕后策动了一个“和平运动”,为他奔走和平的有于右任、李石曾诸人。

于右任致电汪精卫,建议召开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以解决二、三届的纠纷,汪不同意。李石曾则在沈阳活动,促请张学良出任调入。张于6月12日致电阎、冯表示本人愿执调停之劳,并于21、22两日又两次致电阎、冯,主张将郑州、开封一带划作缓冲地带,撤退前线各军,立即停战;公开政见,委诸国民共同研究,以备中央采用。当时反蒋军事正处于有利的形势,这个和平运动,对于阎、冯自不能发生任何作用。

特别使蒋忧虑的是,由于西北军战力的坚强,他的将士对西北军产生了恐惧心理,士气大为低落,固守阵地,不敢再作出击的尝试。蒋介石曾为此写信给顾祝同、蒋鼎文和陈诚等人说:“我军始终诱人来攻,而并不反攻一次,不惟逆焰日张,而且为革命军人之羞也。……观近日各将士恐怖之心,忧兵力不足之念,使中正为之悲愤,何我革命军人之精神竟至不振如此耶?”

为了改变陇海路的被动局面,蒋介石于是着手制定一个奇袭开封的作战计划。因为此时急需一个胜利,才能重新振奋军心,而开封不管从战略战术还是政治意义上都自不待言。

于是蒋介石集中精锐,以刘峙、蒋鼎文、陈诚各部及教导师三万余人,并配备大部炮兵,由杞县县、太康之间攻入,企图经通许、陈留奇袭开封。但是蒋军的集结情况很快被冯玉祥侦知,于是将计就计地命孙良诚、庞炳勋、吉鸿昌等部迅速后撤,闪开杞县、太康之线,诱敌深入。同时急调平汉路上的孙连仲、张自忠等部火速向陇海路方向移动。蒋军屡派飞机侦察,以为这方面的冯军多已参加平汉线的进攻,正是乘虚捣隙的大好时机,便令各军长驱直入,向开封方向挺进。冯按预定计划令孙良诚、庞炳勋和吉鸿昌部从正面堵击,孙连仲、张自忠部向高贤集蒋军左侧背兜抄,左翼依靠陇海正面晋军的防堵,孙殿英部则在鹿邑、拓城方面扰乱蒋军后方,形成了一个口袋形的包围形势。

适在这时,蒋介石通过冯玉祥总部的电台得到冯玉祥抽调孙连仲等部参加这一会战的密电(冯玉祥的电台监督郑方珩从前是蒋介石派来的人,冯的部下认为其不可靠,但是冯认为这些学生不会有政治问题而继续使用。中原大战后,郑回到南京任电报局长,足以证明此次泄密与其有关。),临时变更部署,急抽四十七师上官云相部由平汉线前来应援,并令平汉线积极反攻,借分冯军兵力,蒋并亲赴柳河车站督战,以振作士气。但是为时已晚,西北军的孙良诚、庞炳勋、吉鸿昌、孙连仲等部已将蒋军在高贤集、龙曲集等处截成数段,进行了白刃搏杀。蒋军损失惨重,仓皇中一部经太康向周口溃退,一部经睢县向商邱溃退,张治中师掩护退却,损失尤巨,若不是其装备精良的德式武器,恐怕要全军覆没了。

这一战役,虽然给了蒋军以严重的打击,但是由于各部对冯的命令执行得不够彻底,又加之蒋介石临时变更部署,以致包围计划未能彻底完成,使蒋军获得突围的空隙。这一役的战果,除截获汽车一百余辆和大批辎重物品而外,对蒋军的有生力量则未能予以大量的歼灭。

自此之后,陇海路一线战场暂时进入了拉锯战。而蒋介石得以将此战线上的部队调到津浦路,向晋军反攻。

据原蒋军军官赵子立等人的回忆,在豫东平原上的拉锯战很能表现蒋冯阎三部军队的特点。

蒋军是轻重机枪多,平均轻机枪每连九挺,重机枪每个步兵营六挺弹药充足,射击技术也好。阎军是手榴弹多,山西兵工厂造的,杀伤力很大,士兵们都说:“又干又脆,一炸粉碎。”晋军投弹技术也不错。还有迫击炮多,也是山西自己造的,在战场上表现相当不错。而冯军的步兵是大刀多,几乎是人手一把,尤其是手枪队、手枪营、手枪旅等这类特种部队每人都是三大件:手枪、马枪、大刀。他们的刀术和夜战技术都特别强。在豫东平原,村庄稠密,间隔只有三里五里。蒋军以村庄为据点,以交通壕相连,布成阵地,在交通壕的交叉点上,使用轻重机枪侧射斜射,编成严密火网。这样的部署可以说相当完备了,但是对于擅长夜战的冯军来说却丝毫不起作用。冯军是专摸大据点,连带四周的小据点,一夜就摸四五个,很多蒋军都死于大刀之下。冯军的摸爬技术相当的好,通过交通壕如履平地,搭人梯上墙技术更是纯熟、利落。因为冯玉祥平时很注意部队在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能运用的得心应手。蒋军的连部、营部、团部都驻在村寨之内,再往后就是旅部、师部,冯军夜间摸进寨内,首先解决指挥机关。白天主力部队一冲锋,这些无头的士兵便整连、整营的垮下去。只可惜这些行动都是各师旅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计划,虽然对蒋军造成一定的混乱,但是予大局无补。如果大家统一行动,并配合以后续部队的冲击跟进,结果就会大不一样。蒋军后来对这类行动也掌握了一些规律,加强防范,冯军也不敢轻易出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