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原大战
4986000000116

第116章 中原大战之李宗仁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著名抗日英雄。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及其他****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出生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

代表作品《李宗仁回忆录》

政党中国国民党

毕业院校广西陆军速成学堂

中文名李宗仁

出生日期1891年(辛卯年)8月13日

主要成就台儿庄大捷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

别名李德邻

国籍中国

逝世日期1969年1月30日

民族汉族

早年经历

早年就读于临桂(今临桂区)县立两等小学,1906年底到1907年春,在桂林城省立公费纺织习艺厂当学徒。

1908年,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1911年毕业。

1910年10月,加入同盟会。

李宗仁

1912年,考入广西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1913年秋),到南宁将校讲习所任准尉见习官、少尉、中尉队附。

1916年5月,任滇军第四师第三十四团排长。后转入桂系陆荣廷部,任护****第六军林虎部第7旅13团排长、连长、帮办营长、帮统,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粤桂战争。

1921年,任少校营长的李宗仁争取十多个连队和他一起退到六万大山的玉林地区,整军经武,伺机而动。他先后将所部改称“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广西自治军第二军”,并自任司令(1921年-1922年),防区逐步扩大到七个县。后任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1922年-1923年)、北京政府桂林镇守使(1923年5月1923年11月)、北京政府“定桂军”总指挥(1923年11月-1924年)

1923年,与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建立联系。1923年10月,经李济深、陈铭枢介绍加入国民党。

1924年,联合黄绍竑、白崇禧等部,成立“定桂讨贼联军”,任总指挥。1924年9月,击败桂系军阀陆荣廷部。1924年11月,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省绥靖督办公署督办兼广西陆军第一军军长(1924年12月-1926年)。

1925年7月,又击败沈鸿英,完成统一广西的任务,成为新的国民党桂系军阀首脑。统一广西后,任国民党广西省党务特派员和广西省第一届省党部监察委员。

北伐时期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1926年1月-1929年3月)。1926年3月,广西军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李宗仁任军长(1926年3月-1926年8月),黄绍竑任党代表。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5年9月21日-1928年)。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决定,负责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即黄埔军校南宁分校)。1926年5月,南宁分校正式成立,派所部第七军第二旅旅长俞作柏兼任校长。

1926年7月,率第七军二万多人参加北伐战争,转战湘、鄂、赣、皖等省,立下战功。他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终于促成北伐。在北伐时期,还兼任过左翼军指挥官、江左军总指挥、国民党湖北省临时政治会议委员、安徽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3月-1929年3月)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

1927年4月,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实行“反共清党”。

1927年5月,李宗仁是广西省政府委员,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三路军总指挥,统辖五个军又一个独立师。1927年8月,和白崇禧、何应钦等实力派逼迫蒋介石通电下野,并由他们三人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党务委员。接着,指挥龙潭战役,消灭北洋军阀孙传芳主力部队。1927年9月任(国民政府)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1927年9月-1927年12月),1927年10月任西征军总指挥兼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西征武汉,击败唐生智。

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后,被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委员(1928年4月—1929年)、主席,参加蒋介石举行的第二期北伐。1928年2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28年4月,任国民革民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期间,还任(国民政府)禁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1928年-1929年)、(国民政府)预算委员会委员(1928年8月29日-1929年3月4日)、(国民政府)财政监理委员会委员。

1929年,回到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决心励精图治建设广西。他们发展教育,惩治土豪劣绅,对行政官员进行严格约束。

蒋桂战争

1929年1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1929年1月—1929年3月)、(国民政府)****编遣委员会编组部主任(1929年1月—1929年2月)、(国民政府)****编遣委员会常务委员(1929年-1930年11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1929年1月31日-1930年7月5日)。1929年,还任(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赈灾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国防会议委员。

1929年3月,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爆发蒋桂战争。结果桂系战败,逃回广西。蒋介石以“叛乱党国”的罪名,开除李宗仁党籍,免除本兼各职。

1929年秋,李宗仁返回广西南宁,组建护党救国军,自任总司令,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下辖第三、八两路军,此后,长期盘踞广西,与蒋介石对抗。

1930年4月,参加冯玉祥、阎锡山反蒋,被推为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阎锡山)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由广西进军湖南,支援阎锡山、冯玉祥在中原同蒋介石作战。1930年7月,被蒋军击败,退回广西。

1931年5月,李宗仁又联合粤系军阀陈济棠反蒋,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

李宗仁(15)?1931年11月,任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宁、粤合流。在1931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32年,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32年-1935年)、(国民政府)中央政府驻沪办事处常务委员。1932年4月,李宗仁任南宁绥靖公署主任,推行“自治、自卫、自给”的三自政策,维持广西的半独立局面。

李宗仁

1935年4月,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935年11月,李宗仁继续当选为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35年12月,任湘桂黔边区剿匪总司令。

1936年,李宗仁任广西绥靖公署主任,并发表《焦土抗战论》,指出“作有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到敌人被诱深入我国广大无边原野时,我即实行坚壁清野,发动敌后区域游击战”。1936年6月,李宗仁、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成立抗日救国军第一军团,任副总司令(总司令陈济棠),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1936年7月,桂系军队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五路军,李宗仁被任命为总指挥。

1937年2月-1937年8月,任第五路军总司令。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10月,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8月-1938年),驻节徐州。

1938年1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1938年2月至5月,指挥徐海会战。其中3月至4月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歼灭日军二万余人的重大胜利。1938年2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1938年2月-1938年9月)、保安司令。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率部入鄂,在桐柏山、大洪山创立游击基地,坚持抗战。1938年6月10日,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4月至5月参加随枣会战。

1941年1月至2月参加豫南会战。

1943年9月调离第五战区,升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五、第十等三个战区。

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解放战争

1945年1月-1946年7月,李宗仁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后改称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主任),支持蒋介石发动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参与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期间(1945年2月-1945年9月),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主任。

1946年7月-1949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行辕北平行辕主任。

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总统蒋介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精锐主力部队大部被歼,国民党统治面临覆灭命运,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1月21宣布下野。

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任中华民国代总统。试图通过“和谈”,阻止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派代表团到北平谈判,但最后又拒绝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条件《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21日,******、朱德下达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此后,先后退到桂林、广州,继续组织国民党军队进行顽抗。1949年6月-1950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委员。1949年7月16日-1950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1月,白崇禧指挥的桂系部队大部被歼,李在政治上赖以生存的条件被摧毁。

晚年生活

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以就医为名,从南宁乘专机飞往香港。1949年12月,李宗仁乘机飞往美国,此后在美国度过了十六年流亡生涯。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恢复“总统”职务。

1954年3月,蒋介石正式罢免李宗仁“副总统”职务。

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十年间,先后五次派程思远到北京,晋谒周恩来总理,为回归祖国大陆作准备。

1965年7月,冲破重重险阻,偕妻回到祖国大陆。回国后,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69年1月30日,因肺炎在北京逝世。

2人物评价李宗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关键的“福将”。福将之“福”,一是他个人历经战场炮火和政坛暗箭,屡次大难不死;二是在重大历史关头,李宗仁及其代表的桂系,作为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坚力量,几乎总是能有意无意地做出明智抉择。他的抉择虽然有的出于派系斗争,有的是迫于时势无可奈何,但终究顺应了“不可阻遏的革命浪潮”,促使国家民族走向良性方向,也为自己留下“青春戎马,晚节黄花“的身后评价。

李宗仁

曾为李宗仁撰写回忆录的唐德刚认为,李宗仁“匹夫一人系天下安危”,他是“近代中国这座高楼大厦的一根主要支柱,没这根柱子,则今日这座大厦,可能又是另外一栋不同的建筑了”。

周恩来评价李宗仁一生做过两件好事:一件是台儿庄,一件是回归祖国。

******评李宗仁:“请多保重身体,共产党不会忘记你的。”“广西这几年跟蒋介石闹独立。名气很大啊!广西是个有名的穷省份,闹起饥荒来,灾民常逃到湖南来。湖南的农民讨不到老婆的,就娶广西的妹子。李先生凭什么闹独立?据说,这几年,没有南京政府的财政支持,不仅撑得住局面,还被人称赞为全国的模范省。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

3家庭成员妻子(第一任):李秀文(20岁时父母包办);

妻子(第二任):郭德洁(35岁时娶的「平妻」,1966年3月死于北京);

妻子(第三任):胡友松(75岁时娶的27岁女护士,系影星胡蝶私生女);

儿子(长):李幼邻(第一任妻子李秀文所生);

儿子(次):李志圣(第二任郭德洁所生)。

4轶事典故与白崇禧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合一起驱赶广西的旧军阀。北伐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他地方势力多次开战;八年抗战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并屡有胜果。

迁居异国

1949年12月,蒋介石乘坐美龄号专机逃往台湾,李宗仁眼见国民党大势已去,到台湾又不会容于蒋介石,于是以治病为名,带着家人到了美国,此后长期寓居美国,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流亡生涯。虽然人在异乡,李宗仁却没有放弃自己曾经的理想,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一个国民党与共产党之外的“第三势力”成为李宗仁重返政治舞台的希望。

归国愿望

1964年2月12日,李宗仁在美国《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了一封******。劝告美国政府不要沿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应该效仿法国政府,迅速调整对华方针,令媒体没有想到的是,李宗仁的这封******会引起一位十几年不曾谋面的老朋友的强烈反应,他就是白崇禧。李宗仁接到白崇禧的信,知道必定是蒋介石的唆使,因此一笑置之,不仅如此,李宗仁的归国愿望更加迫切。

落叶归根

1965年4月22日,李宗仁又一次来到纽华克城的移民局,申请去瑞士度假。1965年6月13日,李宗仁一个人离开美国到达了欧洲。7月12日下午两点,李宗仁夫妇和程思远登上了瑞士航空公司的一架道格拉斯式客机,这是瑞士飞往亚洲的固定航线,飞机从苏黎世起飞,经日内瓦、希腊雅典、黎巴嫩贝鲁特、巴基斯坦卡拉奇,最后飞抵香港。

到机场迎接李宗仁的还有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曾经参加1949年南京和平谈判代表团的成员,以及前国民党起义将领共111人。周恩来还特别介绍李宗仁同溥仪见了面,这是末代皇帝与末代总统的历史性会面。

上天安门

1966年国庆节,******邀请李宗仁登上天安门城楼,第二次接见了他,这也是******和李宗仁最后一次会面。1968年8月初,李宗仁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住进了北京医院,后来被诊断出患了直肠癌。临终前,李宗仁给******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留下一封信,信上说:我在1965年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所走的这一条路是走对了的,在这个伟大时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是一个无比的光荣。在我快要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我还深以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前途为念,他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同我一样回到祖国的怀抱。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病情恶化,于午夜12时去世,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