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原大战
4986000000004

第4章 (四)滦州起义

四、滦州起义

北洋新军在刚刚成立时也很注重精神教育,主要以忠君爱国之义训练、灌输官兵。冯玉祥那时朝夕受此熏陶,而且在个人勤苦攻读之古籍上所得的道德教训也不脱离这范围,所以他的思想一直是立志以忠臣自许,当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十月间,西太后及光绪帝相继逝世时,他痛哭了几天,如丧考妣。并且看到私自剃发者则以“不忠”斥之。他受了这种精神训练,也就照样训练他的部下。虽然当时革命思想,革命活动在南方如火如荼,但是北方社会中却很少有革命空气的传播,在军界更是微乎其微。

宣统二年(一九一○),当冯玉祥仍在第一混成协任督队官时,曾奉派乘车住山东参观第五镇校阅,在火车上无事阅读《曾国藩家书》。因为其中有不少道德的教训,尤多忠君之语,所以他最爱此书。当时正好为他的朋友孙谏声看见,笑着对他说:“您还想做个满清忠臣,封侯拜相吗?真不识时务了!”于是秘密送给冯玉祥《嘉定屠城记》和《扬州十日记》各一册,嘱其细读。冯玉祥受此嘲笑,心觉不安,于是细细读了这两本书,然后才恍然知道满洲异族入主中国之初期,屠杀汉人之惨状,使他的内心大受震动,支配一生的思想逐渐发生转变。他从前当士兵时,也曾看见过清帝与西太后回銮,心中已愤恨其奢侈失当。后来当排长时,又因醇亲王载沣出使谢罪回来,随着队伍于隆冬天气下,在车站鹄立等候了一夜。及其火车开到,军乐大作,全军跪迎。不料那王爷并不出来,只见一个太监走到车门,大骂军士嘈闹,搅扰王爷睡觉。冯玉祥当时心里极为愤恨。然而忠于君上之理想究竟比个人私愤之情要强烈。直到此时,他的民族思想才忽然兴起。据其自述:“余之沉溺于旧知识,匪伊朝夕,一旦受大刺激,恍若梦魔惊悸,豁然醒觉,又如身坠万丈深渊,仰首呼号,声嘶力竭,忽有人提而置之危峯之上,清风濯濯,涤我心脾,魂魄复收归吾体壳中也。自是,意恉大变,视满人如寇仇,誓必除之,而革命思想,充满脑海”(见《自传》)。此是他一生的大转机,自此之后,立志为忠臣之冯玉祥已去,而革命的冯玉祥于以产生矣。

既然有了革命的想法,继而就是革命的行动。冯玉祥初任管带,为了团结全营官兵,营中过去凡柴价、公费、喂养等中饱积习,在他人一向视为主官应发之财者,冯玉祥则丝毫不取,皆用之于官兵教育奖励之事。在练兵之时,于打靶野操之外,每日施以精神训练,希望练成品质优良的革命军。他常为他们讲诵国耻历史及古今中外名人治军爱国之嘉言懿行。在当时的环境,当然不能公开的宣传革命思想,但只可隐约为之,以其鼓动士兵的革命精神,和养成其革命理想而已。他的言行自始至终坚持不懈,使全营官兵由衷悦服,军心算是巩固了。

冯玉祥于巩固军心,培养革命实力之外,又以革命大事业,非群策群力不能成功,于是留心物色人才,结纳同志。一时如二十镇之参谋长刘一清、七十九标一营管带施从云、第二营管带王金铭、第八十标第一营管带王石清、第二营管带郑金声、第三镇参谋官孙岳、工兵营排长戴锡九、孙建声以及骑兵营排长张之江、张树声,步队排长李鸣钟、韩复榘诸人,皆富有革命思想,冯玉祥咸与之深相结纳。当时革命空气已弥布于长江流域。北方各军长官为防患于未然,对于部下集会结社,异常注意,如有发现立即取缔。冯玉祥为避免长官及其耳目产生怀疑,特意设立了“武学研究会”,藉以收揽革命同志,为密谋起义之大本营。当时加入此团体者,除上列诸人外,并有岳兆麟等官兵数十人。公余之暇,他们时常集会,密商一切进行计划,以期革命运动之早得实现。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二月,陈宧去职,二十镇的统制改由张绍曾继任。张是河北大城县人,和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同为北洋军中杰出的维新人物。他的继任,使军中新派分子顿呈兴隆活跃的气象。

同年八月,清政府决定在直隶永平府(今河北卢龙)举行第三次秋操(军事演习)。操演军队沿京奉铁路东西会进。东路是以汉人为主的新建陆军,军咨使冯国璋为总统官,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和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为副总统官。东路军包括第四镇、第六镇、第十三混成协和第二十镇,自东北开拔驻山海关至滦州一线。西路军是以满人为主的宫廷禁卫军,皇族大臣舒清阿为总统官,军咨官田献章、哈汉章为副总统官。西军包括禁卫军的第一、二、三混成协,由通州开拔驻丰润开平一线。双方兵员共7万多人,载涛为秋操大元帅。拟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两军开操,初战西军“败”退却至石佛庄。12日两军再战,西军仍败,退却在古冶。14日西军转守为攻,直胜东军,东军退却到坨子头、柏树庄。15—17日两军‘议和‘,18-19日举行阅兵式,20日罢操。从此显示“满强汉弱”,维系其专制统治。参加演习的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湖北云梦人,1897年在日本加入兴中会,1902年回国从事革命活动)、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早年留学日本,倾向革命)和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湖北黄坡人,1904年入同盟会)同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称“士官三杰”,三人密决于开操之时,以实弹攻击西军,扫清禁卫军后整军入京,直取首都。并密约武汉同时举兵,使清廷首尾难顾。

二十镇各部相继进关,协统潘榘楹,标统萧广传、范国璋,将所部开驻山海关。施从云、王金铭两营开驻滦州,而冯玉祥部则留守新民府。

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武昌首义成功,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为大都督。清廷上下惊慌失揩,遂急令永平秋操停止,并调集各部南下武汉,镇压起义。西路军陆续回京,东路军倡兴革命之举亦被清政府得知。于是王金铭(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施从云(七十九标二营管带)等革命派极力敦促张绍曾即刻举兵,响应南方革命。反对派潘榘楹(山东济宁人,标统)、范国障(天津人,二十镇标统)等人则力主赴湖北镇压起义。此时张绍曾收到彭家珍(四川金堂人,曾任云甫新军第十九镇随营学堂管带兼教训官、天津兵给司令部副官。后加入同盟会)的急电,要张在滦州扣留由彭负责押运支援南方的军火。张见电即刻行事,共截获枪5000支,子弹500万发。

张绍曾截获军火后,以为实力大增,逐于12月29日电奏清廷,实行兵谏,提出“废除内阁,速开国会”,表示只要“实行立宪”,即可“停军不发”同时提出改革的十二条政纲:

⑴大清皇帝万世一系。⑵于本年内召集国会。⑶宪法由国会起草,以皇帝之名义宣布之,但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认。⑷缔结条约及讲和,由国会取决,以皇帝之名义行之。⑸皇帝统率海陆军,但对国内用兵时,必经国会议决。⑹不得以命令施行“就地正法,格杀勿论”之事。⑺特赦国事犯。⑻组织责任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后,以皇帝敕任之,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荐任之。皇族不得为国务大臣。⑼国会有修改宪法之提议权。⑽本年度预算未经国务议决,不得适用前年度之预算支出。⑾凡增重人民之负担,须由国会议决。⑿宪法及国会法之制定,军人有参与权。(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第111页)

在滦州兵谏的同一天,山西民军杀死巡抚陆钟奇宣布独立,给清廷以极大威胁,于是不得不答应《十二条政纲》,把“严惩”改为“嘉奖”,说张绍曾“忠勇体国”赏给“侍郎衔”,并以皇帝名义下《罪巳诏》,宣布开放党禁,释放******,撤销皇族内阁,维新更始,实行立宪,还以滦州兵谏的“十二条政纲”为蓝本,起草了宪法,称为《重大信条十九条》。清廷一方面假意奉承,暂避兵锋;一方面紧张部署,露出杀机。任命张绍曾为“宣抚大臣”,南下长江一带,调离滦州,削去兵权。将第三镇由东北调至廊坊,切断了张、吴二队会合的可能;将滦州以西的车皮全部集中于京津一带,以防驻滦军队乘车西进。11月7日调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署理山西巡抚,削去兵权。当吴行至石家庄时,清政府派人将其暗杀。又任命守旧派协统潘榘楹代张为第二十镇统制,接着把二十镇分散调开,化整为零。将七十八标调往关外,将七十七标移至锦州,第八十标开到临榆(抚宁),滦州只剩标统岳兆麟所率领的第七十九标团部及三营驻扎在滦州车沾,一、二营驻扎在滦州北关“直隶第三师范学校”院内。革命派骨干被分散。

张绍曾认为吴禄贞一死,“应援断绝”,“尽成泡影”,“铤而走险,徒取败亡”;另一方面,他又轻信于清廷所颁布的《十九信条》,认为“朝廷锐意维新,定卜可达希望”,因此,交出兵权,避居天津。滦州兵谏宣告失败。

但北方的革命党人和二十镇内的革命军官却并未就此罢休,继续准备武装起义。1911年11月24日,武昌起义军政府胡鄂公(湖北江凌人,辛亥革命时任军政府高等侦探科长)应邀抵津,与共和会的孙谏声(山东诸城人,曾发起成立铁血会,密谋反清,暴露后潜入新军二十镇任队官)、白雅雨(江苏通州人,名铺昆,天津共和会会长)等共同策划北方革命。12月15日,胡鄂公同孙谏声等6人由津抵滦,肯定了滦州起义之必要,并确定施从云为司令,王金铭、张建功为军政府正副大都督,冯玉祥为总参谋长,同时联络了二十八路绿林英雄,刻制了“北方革命军政府大都督”和“总司令”印信。

冯玉祥在得知武昌首义的消息后,热血沸腾,冒着极大的风险,大量翻印传单,暗中散发到各兵棚,把南方胜利的捷报广为宣扬,这一异常情况引起了上级的警惕。不巧的是冯玉祥让护兵往他家里搬油印机那天,恰巧被标统范国璋碰见了,他成为怀疑对象,当即被从驻地新民府调到海阳镇,并严加防范。王金铭闻讯从滦州潜来海阳密秘会见冯玉祥,把和南方联络的情况详细告诉他,两人商定密约烟台民军从海道自秦皇岛登陆,由冯玉祥带人配合。

王金铭从冯玉祥处回到滦州后,及时向白雅雨、石敬亭、凌钺、鹿钟麟、韩复榘等报告海阳之行的结果,决定宣布滦州独立。

1911年12月30日晚,以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3人的名义发出通电:“北京内阁总理大臣(上海伍代表,唐大臣,天津顺直谘议局)钧鉴:自武汉起事,各省响应,势如奔涛,足见人心所向,非兵力之所可阻也。全国人民,望共和政体,甚于枯苗之望雨也。诚以非共和难免人民之涂炭,非共和难免外人之干涉,非共和难免后日之革命。我公身为总理,系全国之总代表,决不能以一人之私见,负万人之苦心。况刻下停战期迫,议和将归无效。全国人民,奔走呼号,惊惶之至,而以直省为尤甚。是以陆军混成四十协官长目兵等驻扎直省,目睹实情,不能不冒死上陈以渎尊听。查前奏之信条内开,军人原有参政之权。刻下全体主张共和,望祈我公询及刍荛,不弃鄙拙,速定大局,以弭乱事,而免惨祸,实为至祷。临发百拜,不胜惶悚之至。”又派共和会驻滦州代表李孝通赴津给胡鄂公送信,要求北方革命协会立即派人来滦指导革命。

31日,王金铭等将滦州独立的决定告知本标标统岳兆麟,争取他一道革命。岳表示“革命危险”,叹嘘不已。并且于次日凌晨逃往开平,向通永镇总兵王怀庆告密。王闻讯即电告袁世凯。袁见电后一面派王怀庆到滦州“便宜行事”进行宣抚,一面调兵镇压起义。

1912年1月1日,王怀庆按袁旨意赴滦州,企图利用与王金钮(王金铭之兄)、施从滨(施从云之兄)的旧交说服王、施放弃独立,王金铭严词驳斥:“清廷误国殃民,罪已昭著。海内义士,同举义旗,凡有血气者皆当振臂兴起,光我民族……我辈宣言独立词义正大,心之所至,万死不辞(《辛亥革命》六第348页)。现在,大都督的位置让给你,若是不受也休想走得!”一时众人将王怀庆围住,排长张振甲则以枪相逼,当夜凌钺等人又带领炸弹队到王怀庆下榻的滦州车站福德恒客栈晓以大义,以示高压。终使王怀庆欣然“答应”举兵起义,并愿就任大都督之职。

次日,王金铭率众官佐到滦州车站(在今老站)迎接王怀庆进城拜印宣誓就职。行至车站南一里的紫金山附近,王怀庆策马西逃,直奔开平。王跑到通永镇署后,立即配合袁世凯派来的军队在开平、雷庄一线布下重兵,并拆除铁轨,以阻义军西进。

鉴于岳兆麟、王怀庆二人先后生变,义军提前于1912年1月2日在滦州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推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张建功为副都督,冯玉祥为总参谋长,白雅雨为参谋长,周文海、张良坤为秘书长,朱佑葆为民政部长,孙谏声为军务部长兼财政部长,凌钺为外交部长,张注东为警务处长,其余军政长官均加新职。

1912年1月8日,正式宣布滦州独立。州衙大门摘下龙旗,挂上军政府牌匾。同时草拟发布了“警告直隶同胞”等十二个布告和对内、对外宣言以及给各国领事馆的照会。

宣布滦州独立的当天,州城内的各商号悬挂白旗,以示反正。四街醒目处均书“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大汉滦州光复”以示废止宣统年号。青壮年皆以剪掉发辫为荣。军政府布告州民,申明约束,废除苛捐;禁止非刑,解放民众。通告各国公使:“邻国友邦,严守中立,凡义军未起前之条约自应遵守不违……”。各国使馆推俄国领事为代表来滦,表示承认滦州军政府为交战团体。

1月4日,王金铭、施从云率队誓师并向清廷发出声讨檄文,指斥清廷专制“肆彼淫威,滥施杀戮”,本政府位置滦州,即日振旅京津、廓清余孽,“大江南北,巳遍竖共和之旗”,警告清廷休要“蝗臂挡车,投卵击石”。誓罢,王金铭伏地向环立义军叩首。白雅雨等相继演说。

宣布起义后,不见烟台民军动静,也不见冯玉祥等部前来会师,遂于4日下午扣留火车,令士兵轻装,准备乘夜车西进,直取京津。傍晚,正待登车出发时,在车站拿获了化装乡民企图出逃的三营督队官李德胜。从他身上搜出副都督张建功(三营管带)密送王怀庆的军事情报。王金铭一面关押了李德胜,一面通知张建功速来北关。张建功知其阴谋败露,便公开叛变,命其所辖的三营兵分两路进攻义军,一路在城外布防向一、二营侧面攻击,一路在城内凭垛口向一、二营正面射击。

这一突然事变,打乱了义军预定部署,王金铭急命王鸿升、石敬亭二人率队还击。在义军打击下,城外叛军死伤过半,余部逃入城内固守。一、二营也颇有伤亡,一营队官葛盛臣于东门外阵亡。郭凤山力劝张建功投降未应,自堕城而死。张建功遂关闭城门,大肆搜捕义军。孙谏声被搜出后,张谎说带其出城,行至城西南角被杀害。孙的随行人员李秉祥宁死不屈,竟被挖去心肝;张振甲被张建功断指剜眼后又塞尸滦河冰窟……。

双方激战到晚8点多钟,义军仍未攻下州城。王金铭、施从云等决定放弃滦州,执行西进计划。当军车行至雷庄东约8里处,发现铁轨被拆,全军下车奋勇迎战。布防在雷庄的除王怀庆所部淮军外,还有袁世凯调来的清军第三镇第六协第十二标的三个营。其中二营探防队长谭庆林部夹在革命军和清军中间,因两面挨打,而鸣号停战。革命军以为敌人求降,遂鸣号同意暂停。清军误认为革命军求降亦鸣号停战,并要革命军代表前去议和。王金铭、施从云轻信敌言,前往敌阵议和,在敌阵前历数清廷罪恶,王怀庆唯恐动摇军心,立即下令杀之,1月5日,王、施等多人就义于雷庄。最可敬的,是王金铭的一个护兵黄云水。王金铭被害后,王怀庆叫人撵他走,他不肯走,反对王破口大骂说,“王怀庆你这个害民贼,甘心当满清的奴隶,卖朋友的猪狗!……”王怀庆听得恼了,遂也将黄云水一并枪毙。白雅雨突出重围,欲赴天津再图大举,不幸在古冶被清军抓捕。在刑场上,白雅雨拒绝下跪,被王怀庆砍断双腿和头颅。就义前曾赋诗,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

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

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

正当冯玉祥在海阳镇苦等烟台民军登陆之时,不想王、施的通电已经发出,冯玉祥以“冯御香”之名被列名,标统范国璋立即将冯玉祥拘禁,并且三天不给饭吃。冯玉祥知道事泄,暗中通知李鸣钟,张之江等逃走。冯玉祥被捕的消息传到北京,陆建章出面缓颊,未予治罪,只落了个革去官职,递解回籍,交地方看管。途经北京,陆建章乃将冯玉祥扣下,叫他先暂回保定,等待机会。

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在北方的沉闷空气中,不啻响了一个炸雷。而北方的军心、民心受其影响,开始关注革命。清廷也受到震动,不久清帝逊位,民国肇建,使滦州起义的作用堪比广州黄花岗起义。

1924年,冯玉祥首都革命后在中山公园为王金铭,施从云,孙谏声三烈士铸铜像为纪念。至于叛徒张建功,民国之后潜回原籍,销声匿迹。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时,他竟不知死活的找老同事为其子谋事。冯玉祥也不客气,安排张自忠将张建功父子秘密活埋,也算为烈士们报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