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原大战
4986000000081

第81章 北伐战征(二十四)

冯玉祥进占河南后,收编了直系靳云颚部及其他杂色武装,总兵力号称30万人。1927年6月12日,冯玉祥将豫、陕、甘三省军队编为七个方面军,分别以孙良诚、靳云颚、方振武、宋哲元、岳维峻、于右任、刘郁芬为总指挥。不久,又将镇嵩军编为第八方面军,以刘镇华为总指挥。以上各部只有第一、第四、第七方面军为冯的嫡系,五、六方面军为陕西地方部队,据地自雄,不听调遣;其入豫后新收编的靳云颚、樊钟秀等部仍割据一方,难以控制;刘震华的镇嵩军更是首鼠两端,心存观望。表面上冯玉祥控制着陕西、甘肃、河南三省,但是水面之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当时山西阎锡山已经明确表态参加国民革命,并出兵石家庄,攻击奉军侧背。冯玉祥为配合阎锡山的行动乃派出孙良诚部渡河北进,攻占豫北。7月7日,吉鸿昌师张印湘旅占领新乡,8日,占领卫辉,9日,占领汤阴,先锋骑兵部队进至安阳以北。同时,梁冠英师赵登禹旅向武涉前进,主力迂回新乡,与吉鸿昌会和。郑大章的骑兵部队已经进至山东菏泽,梁寿恺部从山东东明渡河,相继攻克南乐、大名。奉军退至邯郸、磁县,在安阳一带与冯军对峙。

在津浦路方面,由于北伐军痛失徐州,蒋介石电请冯玉祥出兵协助反攻徐州。可是当时在河南的冯军嫡系部队只有孙良诚、石友三、马鸿逵三部,而且都有各自的任务。方振武部南下襄樊,已经有脱离冯玉祥的企图。而郑大章部在菏泽,韩复榘部尚在潼关,河南新收编的部队又都蠢蠢欲动。真是捉襟见肘。蒋介石来电欲定于7月26日总攻徐州,无奈之下,冯玉祥派鹿钟麟为东路军总指挥,统帅一大群杂牌军会攻徐州。但是内部不协调,行动又迟缓,不久北伐军反攻失败,败退回江南,豫东方面的进攻只好作罢。

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靳云颚不满于冯玉祥给予的地盘和职位,开始暗中和孙传芳、张宗昌等联络。在徐州方面吃紧的时候,冯玉祥数次发电要他率部赴援,靳要钱要枪,找出种种借口拒不出兵。在8月间看到宁方的北伐失败,孙传芳正大举反攻南京,靳云颚认为时机成熟,乃与孙传芳、张宗昌约定中秋节(9月10日)举事。岂料冯玉祥早已掌握了靳云颚的一举一动。9月6日,冯玉祥突然下令免去靳云颚本兼各职,7日,孙良诚、孙连仲、郑大章等部已将靳云颚所部团团围住。靳云颚手下的军长秦德纯、庞炳勋、任应歧早就暗投国民军,所以刚一接战,靳军顷刻瓦解。其他如李振亚部在禹州被韩复榘解决;马吉第部在许昌被孙良诚解决;严矶明师被石友三解决。数日之间,风卷残云。冯玉祥遂委任孙连仲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

此时陕甘方面也很不安定。原陇东张兆钾旧部黄得功、韩有禄等部时常出没于陕甘交界,骚扰后方。冯玉祥派第四方面军宋哲元率部督剿。宋哲元所部第三师徐以智、第八师周永胜、第二十二师马鸿宾骑兵师张万庆等分路向庆阳、西峰、环县等地出击围剿。黄、韩不支溃败,率残部窜入陕西三原、泾阳两县。驻防当地的陕军师长田玉洁贪图黄、韩残部的枪械,竟然抗命将其收编,并驻扎当地。宋哲元率部追击至此,与田玉洁交涉,田竟然拒不听命。宋哲元于是下令攻击,经过激战,黄、韩,及田玉洁部被彻底消灭。还有一位陕西土著军阀麻振武,盘踞大荔多年,对国民军的命令不予理睬,并将其巢穴经营得非常坚固。在冯玉祥援陕的时候曾派方振武部围攻大荔。后来方振武率部出潼关参加北伐,另派张维玺、刘汝明两部继续围攻,历时半年仍旧无法攻克。一直到1927年7月25日,才通过挖掘隧道,用炸药崩塌城墙,才得以攻破城垣。麻振武受伤毙命,所部悉数被歼。至同年10月,陕甘一带基本稳定。

河南粗定,此时,冯玉祥面临最大的威胁是山东的直鲁军张宗昌、褚玉璞部,不将其击败,仍然无法在中原立足,而南方宁汉对立,几欲火拼,根本指望不上他们北上配合。于是只好求助于阎锡山。双方代表往返磋商最后决定:直隶境内以北各地区归晋军担任,山东方面及陇海路、豫北地区由国民军担任。定于10月9日同时发动。

9月下旬,奉军突然以主力进攻山西。27日,阎锡山命绥远商震部开始行动。为配合阎锡山,冯玉祥也只好提前动作。冯玉祥将部队分为三路:以鹿钟麟为第一路总指挥,下辖庞炳勋第二十军,杨虎城第十军,吕秀文第二十一军,另有王金韬师、王鸿恩师、肖之楚师、王钰棻师、常好仁师,共计5万余人。(尽是收编的杂牌部队,以其打先锋,焉有不败之理。)由马牧集(今虞城)经砀山向徐州进攻。以刘镇华为第二路军总指挥,郑金声为副总指挥;统率其第八方面军全部由考城向济宁进攻。以孙连仲为第三路军总指挥,辖其本部第十四军、梁寿恺军、秦德纯军、韩德元军,计4万人,由大名向德州进攻。总预备队为孙良诚、韩复榘、石友三、马鸿逵、郑大章等部精锐9万余人,集结于开封、郑州一带策应三路。

10月9日,鹿钟麟第一路军首先发起进攻。鹿钟麟以杨虎城为前敌总指挥。杨虎城第十军是陕西子弟兵,骁勇善战,下辖两师。杨部官兵出潼关时在灵宝曾受到冯玉祥的检阅,官兵衣袖上带着写有“为人民服务”的布条,冯玉祥在队前问候官兵们:“你们辛苦了!”官兵们回答:“为人民服务!”

10月10日,直鲁军由褚玉璞统率徐源泉、张敬尧、王栋、袁家骥、方永昌等部10万人展开于杨集、马牧集一带,准备迎战。

然而冯军的另两路大军并未随第一路一起行动。豫北方面的孙连仲部受到奉军及红枪会武装的牵制,动弹不得;刘镇华部一经动员即有不稳迹象,并传出一些将领要叛变的消息。

10月11日,直鲁军凭借优势兵力与铁甲车的强大火力,发起了反攻。杨虎城部首当其冲,在遭受重大伤亡后屡屡电请鹿钟麟派兵增援,鹿令杨部坚守,并说郑大章、马鸿逵的骑兵不久将至。杨虎城率部苦撑,久等援兵不至,只好退守归德(今商丘)。13日,第二路军刘镇华部的姜明玉、梅发魁、憨玉珍三部突然在前线倒戈,并擒获了副总指挥郑金声,将其押送济南。叛军联合直鲁军第十二军刘志陆等部,截断了第一路军鹿钟麟的退路,将其包围。鹿部激战五天,才陆续突围,撤至兰封附近。鹿钟麟下令杨虎城、王金韬、肖之楚继续坚守归德。而杨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坚守等于自杀,于是杨、王、肖三人商议退出战场,撤往敌人兵力空虚的皖北。10月16日,三部经柘城、鹿邑退至皖北太和。杨虎城伤心于冯玉祥为人太过自私,决定脱离冯部,自己另成立一个小局面。

直鲁军获胜后继续沿陇海路两侧向开封急进,企图一举击溃国民军,占领河南。冯玉祥眼看局势危殆,急忙调集嫡系主力孙良诚、孙连仲、韩复榘、石友三等部连同鹿钟麟残部,计10万人,亲自指挥,迎战直鲁军。冯玉祥鉴于直鲁军的优势为白俄军和铁甲车,而且精锐集中于铁路线;决定采取口袋战术,诱敌深入,一举歼灭。于是重新调整部署:命马鸿逵军放弃兰封,与孙良诚军在杜良寨一带占领阵地,左翼依靠黄河南岸;石友三军由陈留进至杞县,在城东布置阵地;鹿钟麟军在杞县至太康一线布防;郑大章骑兵部队活动于归德附近,相机进袭;刘镇华军集中于考城,抵御敌军刘志陆、潘鸿钧两部;韩复榘军及孙连仲部两个师集中于开封、郑州,为总预备队。

10月21日,直鲁军大举来攻,23日首先在铁路正面展开激战。26日,杞县至黄河南岸之间战斗更趋剧烈,双方白刃交加,肉搏冲锋。直鲁军被两侧的国民军截成数段,首尾难顾。27日,在直鲁军渐渐不支的情况下,韩复榘的预备队投入战斗。直鲁军全线崩溃,国民军各部乘势猛追。11月1日,孙良诚部吉鸿昌师占领兰封,鹿钟麟部占领睢县,骑兵军从敌军右翼包抄;2日,吉鸿昌部占领内黄,韩复榘部占领柳河,石友三部占领李坝集并俘获铁甲车五辆。3日,吉鸿昌部向归德、考城追击,联合刘镇华部,击溃当面的刘志陆、潘鸿钧部敌军。5日,韩复榘、庞炳勋军占领归德,俘敌万余人。6日,石友三军追过马牧集,前锋进抵砀山一带。此战,歼灭直鲁军3万余人,是为“兰封大捷”。

其时,韩复榘军攻势正猛,意欲一举而下徐州。但是由于南京方面的北伐军一直徘徊于蚌埠一带,冯玉祥不愿孤军深入,乃下令暂时退守归德。韩复榘部攻的太快,已经进抵徐州城外的九里山,和徐州北站。张宗昌大惊之色,正准备撤退之际,原吴佩孚旧部于学忠率三师人马从豫南赶来。他本打算到北京投奔张作霖,眼见张宗昌失利,便伸出援手参战。韩复榘只有一师人马,几乎被包了饺子,幸亏冯玉祥派刘汝明率部赶到将其救出。

冯玉祥为了尽量在野战中歼灭敌军,于是故伎重演,将部队继续向兰封西撤,诱敌来追。

当时阎锡山因受奉军压迫,于10月18日退出石家庄,并于11月6日全线总退却,扼守井陉、怀来、雁门关一线要隘。11月13日,冯玉祥致电南京军事委员会,要求派大军北伐,解救阎锡山,并占领山东。但是毫无结果。

张宗昌在豫东战败后,为泄私愤,将国民军大将郑金声枪杀。他的这一轻率决定注定了自己的下场,五年之后,郑金声的养子(侄子)郑继成在济南火车站将其枪杀,为父报仇。虽然此事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但是张宗昌不守军服混战的游戏规则也是重要原因。

国民军的突然后撤,加上阎锡山失利的消息,使张宗昌认定冯部一定发生了内乱,于是从山东搜罗援兵,加上从豫东撤回来的部队共计12万人,统一由褚玉璞指挥,再度向豫东发起进攻。直鲁军吸取上次失败教训,将部队分为三路:右路以刘志陆为总指挥,辖潘鸿钧、贾济川、柴云升、王振、姜明玉等部,约五万人,由单县攻击考城;中路以徐源泉为总指挥,辖徐源泉、许琨、方永昌王栋等部,约五万人,由陇海路正面前进;左路以张敬尧为总指挥,辖张继武、张子铎、毛思忠、毛思义等部,约三万人,由夏邑经杞县向太康前进。

11月16日,直鲁军右翼刘、潘等部与刘镇华部接触,激战开始。大战三日,刘部不支,放弃考城西退。此次进攻直鲁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各部因为屡受挫折,大多观望不前,不能协同。只有刘志陆部未经过重大打击,士气高涨而孤军冒进。冯玉祥发现了敌军这一致命弱点,仍然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

刘志陆部不顾另外两路友军的逡巡不前,于11月19日独自推进至兰封、考城一线,23日,与刘镇华继续大战于兰封以北的爪营。24日,冯军主力大举出击,韩复榘、石友三、马鸿逵、鹿钟麟、孙良诚等部兵分三路,将刘志陆部团团包围。经过激战,击毙潘鸿钧,俘获官兵两万余人,缴枪一万余枝,残敌向东溃逃。吉鸿昌、马鸿逵两部乘胜追击,将姜明玉部围困于曹县。姜明玉知道国民军绝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凭城死守。褚玉璞急派援军解救曹县,吉鸿昌首先转身击溃援兵,乘势占领了成武、单县、定陶、菏泽等地。然后集合各路部队于1928年1月31日奋力攻破曹县城,姜明玉城破自戕。

歼灭刘、潘之后,国民军韩复榘、石友三部于11月24日由陇海路正面东进。在野鸡岗与直鲁军一部遭遇,将敌击溃。25日,进至柳河附近,与徐源泉部相遇于张庄、赵老庄之间。将敌击退后进至李坝集,遇直鲁军王栋部,又一次打退敌军。26日,褚玉璞亲率卫队两千,至前线督战。韩、石两部借着大雾弥漫,继续猛攻,大破褚玉璞。12月1日,追敌至砀山一线。鹿钟麟部由杞县追击敌军至蓼堤岭、马头镇,歼敌一部,随后占领睢县。庞炳勋部收复归德,鹿邑。

此战前后不足十天,歼灭直鲁军主力近十万人,是为“第二次兰封大捷”。

12月2日,国民军继续东进,进取徐州。南路的何应钦部得知国民军的豫东大捷,也开始奋力北进,与张宗昌及孙传芳残部大战于徐州以南。

12月3日,韩复榘部又一次冲到徐州城下,占领了陇海路的徐州车站。但是因为后援不继,只好又退了回来。7日,鹿钟麟、石友三、庞炳勋、刘汝明各部才相继赶到徐州附近。于是冯玉祥命令韩复榘部由铁路正面,石友三部由铁路以北开始向徐州以北攻击前进。鹿钟麟部向萧县攻击,以同北伐军何应钦部取得联系,并抄击徐州之西南。

不久从津浦路北撤的孙传芳军郑俊彦、李宝璋等部退至徐州,赶来增援,并向国民军发起反击。双方的徐州之战甚为血腥,据孙军将领田韵清、潘振英事后的回忆说:“(孙军奋勇队,即敢死队)主要武器是短枪、长矛,冯军的奋勇队使用短枪、砍刀,刀矛相接,杀作一团,没有一个开枪的。”“每经过一段冲击,必先白刃相接,反复格斗,双方死伤奇重。大刀一亮就是冯军的反攻,长矛一竖就是孙军的突进。在战斗期间,彼此都不用号音,而用大刀、长矛来代表冲锋的号令,所谓打拉锯战和哑巴战。相持了七昼夜之久……”

12月16日,国民军攻占徐州,与北伐军何应钦部胜利会师。

冯玉祥在陇海路与张宗昌大战了三个月,将直鲁军主力消灭殆尽,张宗昌从此一蹶不振,为后来的第二次北伐奠定了重要基础。

正当国民军与张宗昌大战豫东之时,直鲁军孙殿英、谢玉田、袁振清等部趁国民军豫北空虚之际,袭占了卫辉、汤阴、淇县。京汉线上的孙连仲部暂时采取守势,与之相持。而长垣、延津、封丘、阳武、原武各县都遭到直鲁军及当地会匪的围攻,情况岌岌可危。

攻克徐州之后,冯玉祥立即调回各路主力,回援豫北。鹿钟麟、刘镇华部由兰封、东明渡河集中长垣、内黄附近;石友三部许长林师进驻新乡;韩占元军进驻滑县;郑大章骑兵渡河之后即从原武、阳武绕出滑县以东,沿途驱除会匪,并由浚县以东渡过卫河,向彰德(安阳)攻击。至1928年1月8日,孙连仲指挥各部全线总攻。克复彰德、淇县、汤阴、临漳各县,控制了漳河以北地区。刘镇华军于1月2日亦连克内黄、濮阳、南乐、观城等县。鹿钟麟与韩占元军于1月21日击破长垣以西滑县以东地区之敌军,俘获甚众。秦德纯军于2月2日攻克卫辉。至此,豫北平定。第二次北伐的通道顺利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