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我在美国教汉语
54233100000003

第3章 国际汉语教学二十年

1996年秋季,安徽农业大学的黄邦汉教授应美国罕布什尔学院(Hampshire College)Kay Ann Johnson教授的邀请赴该校访问交流,并在该校教授中国语言文化,开创了“黄一开小道”。在黄教授和Johnson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在两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黄一开小道”在同年上升为两校的校际交流项目,距离现在正好20年。20年间,近20位安徽农业大学的教师通过两校交流项目赴美教学,数百名美国学生得以在该校选修中文。本书记录的即为这批教师访美期间的教学经历。

国际汉语教学的名称来源于“汉语国际教育”。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正式将使用了近30年的本科专业名称“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个更名,更加贴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和作为外语教学的实际。“对外汉语”之名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国内进行的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对当时的情境是贴切而恰当的。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汉语教学不断走向全世界,“对外汉语”之名越来越受到质疑。因为“对外汉语”(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的确切含义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然而在国外不仅外国人学习汉语,还有很多华裔学生也学习汉语,教汉语的不仅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把外国人在国外教汉语、把教海外华人汉语叫作“对外汉语”似乎就不那么确切了。而“国际汉语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the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是指“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教学,包括世界各地的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内涵与外延有了明显的变化。本书所记录的就是近20位教师20年间在美国罕布什尔学院进行的国际汉语教学活动。

相对来说,美国的汉语教学起步较晚,至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最早开始学习汉语的大多是一些想到中国传教的传教士。高校开设汉语课程最早的是耶鲁大学,1871年开始介绍汉语的“要素”。哈佛大学1879年聘请第一位汉语教师——来自安徽的戈鲲化教授汉语课程。戈鲲化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教授汉语的中国人。加州大学1896年聘请英国人傅兰雅开始教授中文,成为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第三所大学。随后又有几所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于1901年开设了汉语课程。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的中文教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和中国文学专家梅光迪都曾在该校任教。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也分别于1936年和1937年加入汉语教学的。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因为军事的需要,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加。这个阶段的汉语学习以口语为主。耶鲁拼音因接近英语字母而名震一时,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斯普特尼克人造卫星,刺激美国政府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确定了外语在国防和科技发展上的重要地位。美国联邦政府拨款来促进外语教学。汉语因被列入六种“关键语言”之一(其他五种为日语、阿拉伯语、北印度一乌尔都语、葡萄牙语和俄语)而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全美教授汉语的学校由不到10所迅速增加到100所。学习汉语的人数1960年仅有1844人,到1974年突破了1万人。

1994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在为美国高中学生举办的专科考试中增加了SATII中文测试项目。SATII中文测试的测试对象是在美国中学修习了2~4年汉语的学生,他们可以把SATII中文测试的成绩作为申请大学的一项资格。SATII中文测试的出现是美国中文教学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促进美国中学汉语教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2003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得到了中国国家汉办的资助,决定增加AP中文项目。AP中文包括了AP中文课程和AP测试,2006年全美各地中学开始设置AP中文课程,AP中文测试也于2007年开始。自2005年美国马里兰大学设立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截至2015年12月1日,美国已设立100所孔子学院和356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设立,大大推动了中文教学的发展。根据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的统计,目前全美有4000多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已经成为美国学生学习的第三大外语。在美国,开设中文课的大学已超过800所,说汉语的人数超过300万。

本书所记录的是1996年到2015年间安徽农业大学教师在罕布什尔学院所进行的汉语教学。1996年两校的交流项目刚刚开始时,汉语课并没有被列入罕布什尔学院的教学计划,只是对汉语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修。因为选修的学生不多,且层次差别较大,更多的时候是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从2003年秋季开始,汉语课和该校开设的其他课程一样被列入教学计划,成为正式课程。2005年安徽农业大学和罕布什尔学院共同开设中国语言文化暑期项目,在罕布什尔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在一个学年的学习后可以到安徽农业大学进行为期1~2个月的强化学习。来安徽农业大学学习的大部分是在罕布什尔学院学习过一年级汉语课的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强化,回去后他们可以进入三年级的汉语学习。又经过几年的探索,直至2008年,形成了目前的教学模式:由安徽农业大学教师在罕布什尔学院开设一年级和三年级中文课,一年级中文课每周一、三、五集中上一个小时综合课,每周二、四分组练习一个小时;三年级中文课每周上三个小时综合课,分三天进行。所有课程信息都在学校网站公布,供全校学生选修。

根据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学习者汉语综合运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一是语言知识,包括语音、字词、语法、功能、话题、语篇等;二是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三是策略,包括情感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跨学科策略等;四是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等。可见,国际汉语教学需要多学科的融合。

安徽农业大学派往罕布什尔学院授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来自中文、哲学、历史、法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真正体现了国际汉语教学的多学科融合。因为每一名老师赴美教学的时间不同、自身的专业背景不同,所以他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与体验,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也因为这批教师并非来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去美国前也缺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经验,从严格意义来说,本书并不是国际汉语教学的研究专著,只能说是参与者对自己经历的总结,是对自己在美国教学经历的纪念。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姜红

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