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他走过了千山万水,却始终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我没有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着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算,整天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善行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清扫心灵尘埃,获得内心安宁
道德渺小的地方,不会有伟大的人物出现。
——【法】罗曼·罗兰
我们习惯了行色匆匆地奔走于人潮汹涌的街头,因为找不到一个可以冷静驻足的理由和机会。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使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优雅在逐渐丧失。那种恬静如诗般的岁月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成为最大的奢侈和梦想。内心的声音,便在这些繁忙与喧嚣中被淹没。物质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灵和光彩,我们留给自己的内心空间被压榨到最小,我们狭隘到已没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和眼光。
释迦牟尼到了一个叫逝多林的地方,他看见地上不是很干净,于是立即自己拿起扫帚,准备清扫。这时,佛祖的弟子舍利子大目犍和大迦叶阿难陀等都闻讯赶了过来,看到佛祖亲自扫地,于是大家都纷纷效仿佛祖,一起扫地。扫完后,佛祖和众弟子便一起来到了食堂,坐了下来。这时,佛祖说道:“其实,扫地有至少五种好处,一是可以让自己的心更加清净,二是可以让他人的心更加清净,三是可以方便大家,四是可以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五是培养一种美好的品德。”
对于普通人来说,扫地是一件枯燥劳累之事,但对有心人来说,扫地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因为扫地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心更加清净,还可以让他人的心更加清净。因为对于智者来说,扫地不仅仅是清扫地上的灰尘,更是清扫心灵的灰尘。只有将心灵的灰尘清扫干净,才会脱离烦恼,进入清净世界。
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其再抽枝发芽,可也不见其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路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据说,军阀孙传芳的部队中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也许那些物欲太盛的人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劲。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扫出了一生的平淡美。
世人心中之所以有诸多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净,如果不能去除淫心、贪心、怒心,人就会陷在尘世的各种诱惑、迷惘中不能自拔,从而难以享受到生命中最本真的快乐。
快乐不是跋山涉水,而是追随内心
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世界,朝自己所乐于追求的方向去追求,就是你一生的道路,不必抱怨环境,也无须艳羡别人。
——【法】罗曼·罗兰
“有些人累积金钱换取财富,智者累积快乐,与人分享仍取之不竭。”快乐是种子它能生出更多的快乐。生活里有着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许许多多的快乐,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而要发现它,关键在自己。
上帝把一捧快乐的种子交给幸福之神,让她到人间去撒播。
临行前,上帝仍不放心地问:“你准备把它们撒在什么地方呢?”
幸福之神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我已经想好了,我准备把这些种子放在最深的海底,让那些寻找快乐的人,经过惊涛骇浪的考验后,才能找到它。”
上帝听了,微笑着摇了摇头。
幸福之神思考了一会儿,继续说:“那我就把它们藏在高山之上吧,让寻找快乐的人,通过艰难跋涉才能发现它的存在。”
上帝听了之后,还是摇了摇头。
幸福之神茫然无措了。
上帝意味深长地说:“你选择的这两个地方都不难找到。你应该把快乐的种子撒在每个人的心底。因为,人类最难到达的地方,就是他们自己的心灵。”
可见,生活得快不快乐,全在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快乐就在我们心里,所以寻找它不需要跋山涉水,历经千险,只要停下扪心自问,便会找到答案。真正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我们不需要戴着灿烂的笑容面具,就已显得容光焕发了。找到快乐唯一要做的就是摒弃心中的忧虑、欲望、抱怨和仇恨,追随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之事。
泰勒是纽约郊区的一位神父。
那天,郊区医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请过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
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六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我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会为他们骄傲。”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泰勒神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开始唱歌。40年来,他用苍凉的西部歌曲,感染他的听众,换取他应得的报酬。他虽然不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豪,可他从不缺少快乐。他过着简单的生活,有着一颗容易满足的心。
原来最有意义的活法很简单,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从中发掘到一颗容易快乐的心灵。
其实快乐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与哲学。腰缠万贯的人不一定快乐,一贫如洗的人也不一定不快乐。有些人将快乐定义为香车宝马、美女如云,甚至是别墅栋栋,可是倘若真正拥有了这些,快乐就会伴其左右吗?快乐是无形的,它无法用一串可以表示金钱的数字来表示,也无法用代表身份的名车来代表。快乐在每个人的心里,无法用任何物质的东西表述,却是每个人最大的财富。
回归自己,回归生活的本色
虽然我们走遍世界去寻找美,但是美这东西要不是存在于我们内心,就无从寻找。
——【美】爱默生
生活在世俗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走过的岁月愈多,累积的足印愈深,愈想抓住回眸的无邪,于是我们从心底渴望回归,回归生活的本色。
其实,回归生活的本真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将伪装的面具摘下,敞开内心做最真实的自己,就会获得最单纯的快乐。
著名作家沈从文可谓是一个没有学历而有学问的学者。他怀着梦想刚来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大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在此之前,沈从文以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情感,赢得了一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他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进行了认真准备,精心编定了讲义。尽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讲台,看见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学生,他心里仍不免发虚。
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莘莘学子,沈从文竟整整呆立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情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十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这样的尴尬场面,他以前可从来没有经历过。
后来,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失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此后,沈从文曾先后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北大任教。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墨守成规,而代之以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最终获得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课,则在学生之中不断流传,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打动人心是因为坦诚和真实。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内心。面对失败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可爱地袒露内心的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拥抱最真实的赤子情怀,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天然,在质朴中处世,在质朴中做人,时刻保留一份孩子般的天真和无邪吧,人生本来就可以这么简单。
自由比任何物质享受更珍贵
当选择变为一种抉择的时候,自由对人来说无异于刑罚。
——【德】海德格尔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是人的高级需求,也是很难争得的东西。多少人为了争取国家和人民的自由而付出了生命,可是又有多少人为了一时的所谓的幸福而失去自由。自由比任何的物质享受都要珍贵,因为一个失去自由的人,所有的物质享受都失去了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戴晋生便是一个为了自由宁愿舍弃荣华富贵的人。戴晋生很有才华,魏王听说后,便把他请到王宫中面谈。谈话间,魏王见他气度不凡,是经国济世之才,于是要留戴晋生在宫中做官,赐给优厚的俸禄。
戴晋生却拒绝了,他说:“您见过那沼泽荒地中的野鸡吗?它没有人用现成的食物喂养,全靠自己辛勤觅食,总要走好几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常常是用整天的劳动才能吃饱肚子。可是,它的羽毛却长得十分丰满,光泽闪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辉映;它奋翅飞翔,引吭长鸣,那叫声弥漫在整个荒野和山陵。您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野鸡能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动,无拘无束地来往于广阔的天地之中。现在如果把它捉回家,喂养在粮仓里,使它不费力气就能吃得饱饱的,它必然会失去原来的朝气与活力,羽毛会失去原有的光润,精神衰退,垂头丧气,叫声也不雄壮了。
“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是不是喂给它的食物不好呢?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它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锢了它的志趣,它怎么会有生气呢!”
自由比任何物质的享受都要珍贵,戴晋生清楚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宁愿栖居山水间,做一个贫苦的隐士,也不要将自己困在富贵的牢笼里。自由的内涵是丰富的:对于一个身陷囹圄的人来说,想去哪就去哪,就是自由;对于一个疾病缠身的人来说,拥有健康就是自由;对于一个为高考埋头苦读的学生来说,不再有考试就是自由;对于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来说,有钱就是自由……
同时,自由也是珍贵的,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对于一个渴望自由的人来说,做一只自由游走的野鸡远比困在樊笼里的孔雀要幸福,因为自由永远都是无价的。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
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野外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
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的老虎安逸。一天,一只老虎对另一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
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的老虎也十分快乐,他再不用为食物而发愁。
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
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中走出来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