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道路辩证法:社会主义探索四个三十年(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5726200000001

第1章 实践的知行辩证法

1937年7月,毛泽东撰写《实践论》,并以“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为副标题,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此,实事求是成为指引中国前行的认识论。

知行统一之难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指个体理论认知与行动的统一。毛泽东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的创立者。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陈云同志有句格言,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字格言是对于毛泽东《实践论》的很好补充。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人就问:能不能开出一套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来?还有人说是否就按照国际上某一个模式?

事实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一切都要留待实践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开放性的探索,是一个实践的创造。

实践:知行统一体

马克思指出:不能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实践,也要从主体方面与能动性方面去理解。对于马克思而言,实践是知行统一体,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方。

知与行两端的连接、统一与一致就是实践。实践就是创造,是人类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当然,这种创造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全部的人类历史就是实践知行辩证法展开的进程,是行动与认知的对立统一体相互批判、相互展开的进程。同样,任何人类有意义的行动,也只有进入认知世界,才能指导未来。

只有掌握了客观规律,才进入了认知的自由世界,总结前后三十年中国道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要实现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两次飞跃,需要实现实践知行辩证法的三个统一:实践的客体性与认知性的统一;理论的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行动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统一。

实践是所伟大的学校

习近平同志说:“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

中国革命战争的成功恰恰是由于毛泽东这种“山沟沟的”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博古、王明这些教条马克思主义获得了领导权。摸着石头过河,采取试错的方式来探索发展道路,是中国道路认知论的鲜明特点。这种试错过程知行两者是不分的。

中国人遵循的做事逻辑是,考虑到一定程度就去做,边做边调整,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人的认知与行动都是不完善的,事情要一步步才能做起来,而认识也是一步步到位的。

让马克思活起来

让马克思活起来,需要破除教条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坚持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而不是生搬硬套某些结论来剪裁现实。

习近平同志说,“道不欲杂”,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定于一”、“不欲杂”,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和“多”,就是以中国实践为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人文社科三种思想为用,创新中国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推动“一体三用”的中国学派形成。

回顾社会主义上百年历史,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真正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的命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既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提供了契机,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路径。

做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共产主义既是一个非常高远的理想,又是现实的运动。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看成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现实运动,看成是人类本质实现的进程,看成整个人类历史的谜底。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前提,要是抛开这个前提,就完全变成了实用主义。

我们要做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合理地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将坚定的方向、远大的理想与灵活的策略、务实的手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