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商务经济学
55897300000004

第4章 成本与收益

第一节 成本—产量—利润分析的实质

企业从产品销售中获得收益。企业在制造和提供产品时会耗费成本。下面以巨型跨国公司BIC为例,分析企业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BIC因其规模经济特征而受益。规模经济是指大企业在进行大规模生产时获得的单位生产成本的节约。

例如,BIC可以把它的营销成本分散到全球范围内数以亿计的产品中。

例如,BIC作为一家国际企业,主要生产碧诺斯(化妆品)、剃须刀和打火机。BIC的核心生产线能够迎合顾客需要,生产物有所值的产品。BIC的企业模式包括通过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最大化总收益,通过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以控制生产成本。相关规模经济包括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分销。

成本—收益关系决定了企业利润。

第二节 平均生产成本

计算给定产量的平均生产成本很重要。

平均成本通常是一条U型曲线。这表明当产量较小时,平均成本很高。随着产出增加,平均成本逐渐下降。常识对此提供了一种解释。生产行为是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结合。当少量生产要素结合时,它们不能有效结合。

经济学家用生产要素报酬递增与递减规律描述上述分析。

假设一开始某种生产要素(机器)的数量就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可变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增加,可变要素的回报是递增的。在某点处,报酬开始递减。超过最有效率的生产点,增加的可变要素将导致效率逐渐下降和单位成本的上升。

第三节 收益

对一个企业而言,弄清楚平均收益很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与平均成本进行比较。通过揭示市场价格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市场价格指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商品价格。以一个主要生产体育用品的生产者制造的足球为例,供求相交时的市场价格是10英镑。在该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每周向体育用品商店供应1000个足球,而体育用品商店乐意每周购买1000个足球。

那么,总收益是多少?

1000乘以10=10000(英镑)

总收益是供给者(企业)所得的收入总额。

第四节 结合成本与收益分析利润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盈利。企业有多种目标,诸如建立商品质量的信誉,或者帮助建立更强大的团体,但是大多数企业都强调盈利。

对利润极为感兴趣的团体是股东。股东是企业所有者。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要分配给股东。这被称为“分红”。股东基于所持股份获得分红。股东们希望看到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盈利。股东们对如下数据感兴趣:营业利润率:与销售量相应的盈利额。营业利润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例如,百分之六营业利润率表示每1英镑销售收入能带来6便士的利润。每股盈利率:企业每一股份所获得的利润。每股盈利率即利润总额除以企业股份总数。资本回报率:企业单位资本所获得的利润,这里的企业资本既包括股东的资本,也包括借入的资本。

第五节 利润最大化的边际方法

本章一开始介绍了一家企业如何通过成本—数量—利润分析确定不同产量水平上的盈利数额。现在我们介绍经济学家们用来确定一个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以边际分析为基础,包括:(1)解释如何从需求曲线推导出边际收益曲线;(2)解释解释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3)说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即为利润最大化的点。

为了增加销量,企业需要降低单位产品价格。结果导致边际收益总是小于企业索要的产品价格(因为企业必须降低价格才能增加销量)。

边际收益曲线始终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

平均成本等于给定产量的总成本除以该产量。边际成本是额外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当企业产出较小时,由于报酬递增,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随着企业产出增加,企业开始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然而,超过某一产出水平时,生产的无效率(报酬递减)又会发生。报酬递减的最初影响是导致边际成本开始上升。然而,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就会持续下降。但是,一旦边际成本超过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也开始上升。

现在我们把成本与收益曲线放在一个图中来确定利润最大化的点。为此,我们需要作图表示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我们回到的边际分析。此前,我们指出利润最大化的点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