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争与社会思想:霍布斯以降
56093700000003

第3章 前言

我们在2004年出版了《社会理论》(Sozialtheorie)一书,试图对“二战”以来德语、英语和法语世界社会学理论及相近领域的进展做一番全面总结。本书是我们在理论和思想史方面的最新合作成果。相比上一本书,本书的历史跨度大了许多,但主题却更为集中。我们在本书中侧重考察战争与和平方面的社会理论史。我们关注的时段始于近代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研究引发的关注政治现实的思想革命,迄于当下。当然,关于战争与和平,在霍布斯之前就有了哲学、神学和史学方面的广泛探讨。然而,我们从霍布斯开始,遵循的是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这在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和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等人的著述中都有鲜明的体现。我们的论述重点是社会学理论的进展,但也扩及那些因其著作而对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家,而不管他们究竟属于哪个学科。我们不求百科全书式的面面俱到,只求对理论史(而非学科史)做一番连贯的梳理。

这项研究最重要的理由是,在探讨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时,相关论点只有置于其历史情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评判。通过历史的再现,即便是今天才提出的假设和结论,我们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从原初状态(in statu nascendi)对其进行考察。我们并不是在倡导历史化约论——我们不认为一切当下的思想只是古典思想的“回响”。但在论及当下时,将论点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有助于我们认清思考的“距离”。

为此,我们决定基本按照年代顺序来梳理浩如烟海的材料。一个备选方案是按照范式来论述,无论是方兴未艾的范式还是年代久远的范式(例如“强权政治现实主义”)作为叙述的原则。我们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它会迫使我们陷入过度的公式化和人云亦云,而那些最令人感兴趣的思想家极少把自己限定在单一的“范式”中。

与我们上一次的合作一样,这本书的部分内容也源自教学;[6]就本书而言,政治主题的比重更大。此外必须提及的是,本书源于一个有所进展但最终弃置的研究计划。多年以前,我们打算写一本质量更高、内容更全面的书,来替代京特·瓦赫特勒(Günther Wachtler 1983)那本饶有教益却篇幅过短的书,以及其中对武装力量做出重要的社会科学分析的简短段落。这本酝酿中的书的引论部分越写越长,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计划。因此,我们做了进一步的扩充,现将其独立出版。两位作者已经将该理论史的若干部分分别发表。在这本新书中,我们还从早期作品中摘引了部分段落。这主要指汉斯·约阿斯(Hans Joas)的《战争与价值》(Kriege und Werte, 2000)中的段落,尽管理论史只是那本书的主题之一,且其侧重于价值元素与暴力冲突之间的关系。本书部分内容还来自沃尔夫冈·克内布尔(Wolfgang Kn?bl)和贡纳尔·施密特(Gunnar Schmidt)主编的《战争的在场》(Die Gegenwart des Krieges, 2000)导言部分,以及沃尔夫冈·克内布尔关于暴力市场矛盾的文章《作为生意的战争》(Krieg als Gesch?ft, 2006b)。

为了凸显这部社会思想与战争关系史的主题,我们采用了一个新的表述;据我们所知,迄今还没人使用过同样的表述。这就是“对战争的抑制”(Kriegsverdr?ngung)。这种表述基于这样一个观察:在我们所考察的整个时期——从霍布斯到哈贝马斯(Habermas),战争作为思想的经验背景,往往是理论建构的一部分,但在理论本身中,我们却从未或极少发现它们的痕迹。这至少让我们怀疑,其中存在着一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描述过的机制。在弗洛伊德看来,作为负面的东西被感受到的恐惧和威胁的经验虽被排除在意识之外,但其效力并未因此消失。正如我们的论述将要证明的,战争和紧张局势升级的时期往往是诠释性研究猛增的时期,此时就会出现对自我的强烈的正面神化,以及对他者同等程度的负面神化。一旦敌意消除,这些诠释往往被惭愧地抛于一旁或遭到否认。这可能也适用于思想家和学者本人,或其继承者和仰慕者。战争总是体现为对思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挑战,而人们往往对其采取逃避或神化策略,或加以历史意义上的自我安慰,即把一场战争诠释为和平来临之前的最后对决。

但若是认为我们试图对理论的产生进行某种心理分析,那就误解了我们选择这个术语的本意。我们既没有这样的知识,也没有这样的动机。我们不打算追溯抑制战争的倾向对受其影响最显著的作者的研究产生了哪些后果。我们感兴趣的是战争作为主题的凸显(Theamatisierung),而不管其多么边缘化,或被如何扭曲。对过去几个世纪的社会理论如何处理战争题材进行深入考察能够(也应该)克服“对战争的抑制”,从而使得当下的社会科学更加贴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