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吴建民谈公共外交
56563000000001

第1章 自序

本书记录了自2012年4月至2016年1月我出国参加各种会议的情况和感受。在这近4年的时间里,我先后去了北美、拉美、西欧、东亚、东南亚、中亚和南极。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化的过程中,变化的深度和广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变化引发了人类的大思考,我在出席各种会议中,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各个国家处境不同,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也不完全一样,各国外交上的重点和主要关切也不一样。这些在我所介绍的各种会议上的各方态度就可以反映出来。我把这些事情都写出来,奉献给大家,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帮助中国读者认识世界的变化

全中国像我这样应世界各地的邀请,出席各种活动的人并不多。由于干了一辈子外交,我在同各方接触时能够进行比较,看看这些国家过去什么态度,现在什么态度,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我把我的观察和思考奉献给大家,希望能帮助中国人准确地认识今天的世界。

准确认识世界太重要了。看一看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在世界处于一种割裂状态时,中华文明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多年。但是在近代我们大大落后了,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长时期眼睛向内,不抬头看世界。后来看世界是被迫的,但是对世界的认识有时比较准确,有时就误读了,给我们国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今天在世界发生前所未有大变化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太重要了。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与世界深度地相互依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准确地认识世界,就能帮助我们处理好同世界的关系。

处理同世界的关系,大的方向由中央把握。然而,今天参与和世界打交道的中国人,数量比过去大大增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海外已有3万多家企业,海外资产总量高达6.4万亿美元。我们在海外留学的有200万人,务工的有100万人。此外,2015年我们有1.2亿人次出境。中国人在走向世界的时候,碰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今天的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果对此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毫无疑问我们就能做得更好。

二、向世界说明中国

“向世界说明中国”,是当年担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赵启正先生首先提出的。他提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到位。中国可能是世界大变化中最大的变量。中国的崛起是近14亿人的崛起,人类历史上没有人口如此多的国家崛起的先例。因此中国的崛起,有点像庞然大物一下子起来,外部世界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人高兴,有人沮丧,有人欢迎,有人担心,有人叫好,有人骂街。我们的媒体把这些情况向国人做了报道,报道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突出了对中国崛起的各种负面反应。有时会给国人一种印象,好像世界上很多人都不喜欢中国崛起。

实事求是地说,全世界70多亿人,大概绝大多数不太了解中国。一方面,要让世界逐步了解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太重要了。另一方面,世界也非常希望了解中国。外国的各种机构,出钱负担我的路费和食宿,要我在会议上讲一讲我的看法,这反映出他们也想听一听中国人的声音,了解中国。我们必须坚信一条,人群的多数是好的,人类的大多数是好人,是讲道理的。只要我们把中国的事情对外讲清楚,像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那样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就能够逐步争取世界人民对中国崛起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绝非一蹴而就。

三、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我们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我们形成了对中国事情的很多看法。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和世界已经连成一体了。我们同世界交往,看一看世界各国的情况,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拿中国的情况和对方比较。毛主席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这话很有道理。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一定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看到中国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同世界交往的过程,从本质上看也是与世界各大文明进行对话的过程。

看一看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看一看人类文明是如何进步的,就会认识到文明对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我们通过与世界交往,学习人类各大文明的长处,来丰富我们自己,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是永无止境的。习近平主席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5年7月,中国出版集团邀请我去对他们的骨干讲国际形势,会见了中国出版集团的总裁谭跃。那时候我的《顺势:吴建民谈外交》一书刚刚出版,谭跃总裁看了我这本书,认为讲得很有道理。他问起我的近况,我介绍了最近几次出席国际会议的情况。我告诉他我已经写过一本《公共外交札记》并出版了,现在我想继续写。谭跃总裁当即表示,希望这本书能交给中国出版集团来出版。中国出版集团是中国出版界的国家队,他们愿意出我这本书,我深受感动。此后刘海涛总编辑和石松主任先后多次与我联系,了解我写书的进展情况。他们的关心对我写这本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要感谢赵启正先生,我们是交往了20多年的朋友,是他最早建议我把我出席各种国际会议的情况以“公共外交札记”为题写出来。没有他的建议,我是不会动笔的。

我要感谢我的夫人施燕华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感谢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烨对我的大力支持。

感谢在我身边工作的赵婷婷、胡佳裕、白岩松。为了写这本书,我经常加班加点,他们几位不辞劳苦,毫无怨言。佳裕出力较多。

中国正处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人们对世界,对中国国内的各种事情议论纷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本书记述的只是我的一家之言,难免有局限性和不当之处,切望读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吴建民

2016年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