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莲舞倾城,妃你莫属
5685900000212

第212章 中药里的细作

“细观此病证,热随汗出,从溲便下,走之外,尚有湿毒,上发一途。兵士小便短少,温毒无从溲泄,故上发于耳,从耳道,渗出大量,黄色黏液,波及整个颜面。临证遇此,实为罕见,但湿毒,有排泄之路,实为向愈佳兆。”

刘文儒从,随身携带的,药袋中,取出了,几只条直肥壮,被有白色粉霜,头足及各节,均清晰,可辨的,干燥虫体,以及几颗,黄棕色,半透明,光亮润泽的,虫体蜕壳,继而侃侃而谈。

“中医中药的,灵魂是什么?是配伍。所谓配伍,就是将,药材依照,‘君臣佐使’的方法,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中药治病的,本质是以,组方这个整体,调理人体,这个整体。中药治病,如同打仗,打仗需要军队,一大群士卒,没有元帅、将军,与校尉,能称为,军队吗?不能。没有组织的士卒,成不了军队,因为没有,战斗力,无法打仗。没有配伍的,药材亦,不能称作中药,一般也,治不了,多少大病。

一支军队,只有一位将军,一副药方之中,亦只能,有一种君药。一些名贵药材,都可以,用做君药,但未经配伍,简单放在一起,服用下去,非但不能,治疗疾病,尚还会在,病患的,身体内,相互打仗,引致出,严重的问题。因此,郎中医士用药,就如同,将军指挥军队,打仗一样。治病诊疗,就是打仗,需要攻伐之战,有的时候,会遇到细作,会遇到诈降,那么中药里的,细作是,什么呢?

上古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中,提出:‘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荣为充,而毒药,则以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傅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尊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这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忧,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指出:‘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用药如用兵,用兵打仗,细作的作用,至关重要。那么,中药里面,有没有,细作之药呢?

白僵蚕,为蚕蛾的幼虫,患病而,僵死的全虫。蚕蛾患病,往往都是,同筐皆病,就仿佛世人,罹患瘟疫一般,四处传播流行。由此,先古圣贤之人,则认为僵蚕,与疫毒之气,有同气,相求的作用,类似于,瘟疫肆虐世人,故而可以,治疗瘟疫,一类病症。

蚕喜食桑叶,桑树五行属木,其虫属阳,喜燥恶湿。蚕变化出的,蚕蛾本身,就是一味,补阳药。而且,蚕只排解粪便,不向体外,排泄水液,故其也,具有火性。因此,可以认为,蚕禀受的,是木火之气。但蚕僵死后的,虫体变硬,其色白,故又禀受金气。木柔金硬,故僵蚕,可以破结滞,如瘰疬、痰核等。

综合僵蚕,与瘟疫,邪毒同气,相求的认识,可以认为,其金性可,开破结,滞深入,瘟疫邪毒之中,借火之性,将邪毒,‘升发’而出,且因其,木性而,更适合,‘升发’肝木中,之邪毒。

蝉蜕,为蝉虫,羽化后的蜕壳。蝉的蛹,在地底下,度过它,一生中的,头二至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汁液。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蜕壳,一般是在清晨。故其久居土中,禀受浊阴之气,但是,一旦它,离开地面就会发生变化,顺应清晨,天地阳气的初生,由浊阴,化为清阳。蝉虫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蝉虫还有,一个特性,是不排解粪便,只排泄尿液,这与蚕蛾,恰恰相反,可以认为,其性属水,药性偏凉。

蝉蜕可以,配合僵蚕,可以深入,肝木中,之邪毒,将其引出,蝉蜕的,凉性还可以,缓解僵蚕,之火性,使邪毒,和缓‘升发’。中医的‘胁痛’、‘肝瘟’,等疾病,病机主要为,湿热疫毒侵蚀、肝脾损伤、气血阴阳失调,所引起,即毒瘀互结,正虚邪盛。因此,传统的治疗,以解毒,化瘀治标,扶正健体,治本为主,但效果,仍不理想。

我在平常的,诊治中,发现以,升降散为主加味,治疗‘胁痛’、‘肝瘟’,效果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