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让小淘气变成大麻烦
57310900000002

第2章 推荐序 重视“法官妈妈”的忠告

全国法院系统最资深的少年案件审判法官尚秀云同志撰写的《别让小淘气变成大麻烦》一书将要出版了,我听说后非常高兴并向她表达了我的期待。在付梓之前,她把书稿发给我,很谦虚地要我提出意见,这也使我得以有机会先睹为快。我看完这本书稿以后的印象是,作者采取以案说法、以人说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家长及其他成年人应该如何对待进入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如何预防和阻止淘气的未成年人变成麻烦的未成年人,如何教育和挽救出了麻烦的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自身如何学法守法和自我教育等十分重要的问题。书稿虽然部头不大、内容不多,总共只有七章、十多万字,但提出了很多既显大气又接地气的独特见解。而且书中的案例生动,语言亲切,说理朴实,特点鲜明,富有启发。我认为该书值得广大家长、青年学生、司法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一读。

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真”。书中使用的案例大都是尚秀云法官30年来亲自审理的真实案件,列举的人物都是她当年打过交道甚至后来还继续关注的未成年人。虽然他们早已成为成年人,而且已经焕然一新甚至成了成功人士,但正因为这样,才更显出尚秀云同志当年所做工作的巨大价值。书中讲述的观点、理念和心得体会,都来自尚秀云同志的工作实践,百分之百的真情实感,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书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均是她长期反复思考后的真知灼见。她在书中提出的全社会尤其是家长、学校要正确、认真地对待孩子,正确、认真地教育孩子,正确、认真地处理好出了问题的未成年人,正确、认真地做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以及正确、认真地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观点和理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爱”。尚秀云同志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至今已经30多年,依然初心不改、爱心不变,是全国法院少年审判领域爱岗敬业的模范典型。在我看来,尚秀云同志对工作的热爱,归根结底来自她对孩子的关心疼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对相关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爱心,超越了血缘亲情,超越了好坏美丑,体现出平等的爱、无疆界的爱和发自内心的爱。正因为她对孩子的无私爱心,促使她开拓性地延伸审判职能,尽最大努力在法庭内外、审判前后做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学校等方面的工作。她的工作卓有成效,很多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因为她的努力而改变了命运,她也因此赢得了未成年人的信赖和社会的肯定,被大家赞誉为“法官妈妈”。如今的她虽然已经升到祖母的级别,但人们仍然亲切地称她“法官妈妈”。爱孩子是她工作的动力,也是她思想的源泉。我们看她讲述的一个个未成年人昨天的悲剧故事,以及经过各方努力由坏事变成好事、由坏孩子变成好青年的欢喜故事,无不洋溢着她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大爱情怀。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善”。有人说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有人说司法是惩恶扬善的职业,还有人说法官最好的品质是善良。我想,至少在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工作中,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尚秀云同志就是用她生动的审判工作实践,反复印证了司法审判就是要弘扬善念、实践善行的价值观。她几十年如一日,面对的不是“小淘气”的未成年人,而是已经变成“大麻烦”的未成年人,很多问题少年的陋习、劣迹甚至连他们的家长都感到厌恶乃至不能容忍。然而,尚秀云法官却能不嫌弃,耐心细致地与这些“大麻烦”们打交道,既有善心又有善行,始终秉持着将“大麻烦”们变成好公民的善良愿望和不懈追求。如果说,帮助他人一次即是行善,那么,帮助一名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变恶人为善人,就是行大善,而帮助一个深受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拖累困扰的家庭走出阴影,重新获得欢声笑语和美好明天,那更是行至善。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这是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论断。该论断既充分肯定了公正的司法案例对于引领社会公正、弘扬法治精神和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作用,又明确提出了司法人员要公正办理案件并重视发挥案例价值作用的工作要求。就法官而言,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就是既要做好依法公正裁判的“司法民工”,也要当好深挖案例价值的“司法矿工”,让司法案例充分发挥推动法治建设的巨大能量,成为全民共享的优质法治资源。值得钦佩的是,尚秀云法官在这方面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她几十年来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甘做一名“司法民工”和乐做一名“司法矿工”的职业追求,审理了大量堪比文件的典型司法案例,本书所引用的司法案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仅此一项,我就有足够的理由向广大读者推荐“法官妈妈”尚秀云同志的这一力作!

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法学教授 胡云腾

2019年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