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是方,放弃是圆
南怀瑾先生讲到太极拳与道功的时候,讲到自己的一段经历。他年轻时曾经想去跟杭州城隍山跟一老道学剑术。结果这个老道以南怀瑾先生底子不厚为由,让先生颇为难堪。先生当时立志学文兼学武,想经世济时,所以先生考虑再三,放弃了学武的念头,避免了心不专一导致一事无成的麻烦,一心学文,终成一代大家,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事实上生活一直在考验我们如何善用理智平衡冲动的感情,又如何在理性与感性的制衡中有所取舍。南怀瑾先生一生贯通佛、道、儒三学,又有所偏重,可见他在舍与得之间、坚持与放弃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人们常说“舍得”一词,却未必知道这舍得二字的禅意。舍得舍得,一舍一得,有所舍弃,才有所得到。取舍与舍得,恰恰包含了人生方圆的大道理。
舍是圆,得是方。人们愿意获得,可是获得要在正确的道德的指引之下,而不能面对不良事物的诱惑而迷失方向。该得的要得,不该得的就要放弃,所以做人既要方正,又要圆融,既要懂得坚守自己应得的利益,又要能够放弃不该面对的诱惑。
这样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尽管理智会告诉自己放弃,可是很多人还是经不住诱惑,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非洲土人抓狒狒有一绝招:故意让躲在远处的狒狒看见,将其爱吃的食物放进一个口小腹大的洞中。等人走远,狒狒就欢蹦乱跳地来了,它将爪子伸进洞里,紧紧抓住食物,但由于洞口很小,它的爪子握成拳后就无法从洞中抽出来了,这时,猎人只管不慌不忙地来收获猎物,根本不用担心它会跑掉,因为狒狒舍不得那些可口的食物,越是惊慌和急躁,就将食物抓得越紧,爪子就越无法从洞中抽出。
听说过这个故事的朋友都大呼“妙”!此招妙就妙在人将自己的心理推及到了类人的动物。其实,狒狒们只要稍一撒手就可以溜之大吉,可它们偏偏不!在这一点上,说狒狒类人,亦可说人类狒狒。狒狒的举止大都是无意识的本能,而人如果像狒狒一般只见利而不见害地死不撒手,那只能怪他利令智昏或执迷不悟了。
失恋者只要肯对抛弃自己的恋人撒手,何至于把自己弄得失魂落魄、心灰意冷?失业者只要肯对头脑中僵化的择业观撒手,何至于整天萎靡不振、怨天尤人?赌徒只要肯对侥幸心理撒手,何至于血本无归、倾家荡产?瘾君子只要肯对海洛因撒手,何至于如行尸走肉、浑噩一生?贪赃枉法者只要肯对一个“钱”字撒手,又何至于锒铛入狱甚至搭上自己性命?
该放手时请放手,不可陷得太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实上,放手可以减轻许多麻烦和折磨,可以轻松地去开始另一件更有意义的事业。做人应该灵活点,不能像狒狒那样一根筋。这就是所谓不舍就不得,舍弃才能得到的道理。
“舍得”在某种情况下就是一种变通。
从前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小山,一个叫小水,他们住在同一村庄,成为最要好的朋友。由于居住在偏远的乡村谋生不易,他们就相约到远地去做生意,于是同时把田产变卖,带着所有的财产和驴子到远地去了。
他们首先抵达一个生产麻布的地方,小水对小山说:“在我们的故乡,麻布是很值钱的东西,我们把所有的钱换取麻布,带回故乡一定会有利润的。”小山同意了,两人买了麻布,细心地捆绑在驴子背上。
接着,他们到了一个盛产毛皮的地方,那里也正好缺少麻布,小水就对小山说:“毛皮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我们把麻布卖了,换成毛皮,这样不但我们的本钱回收了,返乡后还有很高的利润!”
小山说:“不了,我的麻布已经很安稳地捆在驴背上,要搬上搬下多么麻烦呀!”
小水把麻布全换成毛皮,还多了一笔钱。小山依然有一驴背的麻布。
他们继续前进到一个生产药材的地方,那里天气苦寒,正缺少毛皮和麻布,小水就对小山说:“药材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你把麻布卖了,我把毛皮卖了,换成药材带回故乡一定能赚大钱的。”
小山拍拍驴背上的麻布说:“不了,我的麻布已经很安稳的在驴背上,何况已经走了那么长的路,卸上卸下太麻烦了!”小水把毛皮都换成药材,还赚了一笔钱。小山依然有一驴背的麻布。
后来,他们来到一个盛产黄金的城市,那充满金矿的城市是个不毛之地,非常欠缺药材,当然也缺少麻布。小水对小山说:“在这里药材和麻布的价钱很高,黄金很便宜,我们故乡的黄金却十分昂贵,我们把药材和麻布换成黄金,这一辈子就不愁吃穿了。”
小山再次拒绝了:“不!不!我的麻布在驴背上很稳妥,我不想变来变去呀!”小水卖了药材,换成黄金,又赚了一笔钱。小山依然守着一驴背的麻布。
最后,他们回到了故乡,小山卖了麻布,只得到蝇头小利,和他辛苦的远行不成比例。而小水不但带回一大笔财富,而且把黄金卖了,成为当地最大的富豪。
人一定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变通,无谓的坚持是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的。常常觉得执著跟放手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在追求自己的执著时,往往要作出牺牲,而那样的牺牲就叫做放手。在决定放手的时候,又经常是为了追逐别的。想要天底下出现事事完美的好状况,几率实在是低得可以,鱼与熊掌有九成九的机会不可兼得。
这就是抉择。
舍得之间,成大方圆。
坚守责任才能践行使命
世界上很少有报酬丰厚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便宜事,想要一时不负责任当然有可能,但要免除世间所有的责任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当责任从前门进来,你却从后门溜走,你失去的是伴随责任而来的一切回报!对大部分的职位而言,回报和所承担的责任有直接的关系。
一个公司有三个大分厂,一分厂历来管理基础较好,但规模较其他两个分厂小一些。一分厂的厂长姓林,正是在他的一手经营下,一分厂才有了良好的业绩。后来,董事长决定调林厂长到三分厂当厂长。三分厂是公司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管理却是最混乱的一个分厂。之前已经有好几个厂长去那里,都无功而返。因此,得知调动消息时,林厂长很矛盾:不去吧,董事长可能不高兴。去吧,一旦搞砸了,想再回一分厂都不行了。而且,由于多年管理一分厂,一切工作运作程序早就规范化了,管理起来很轻松。
思量再三,林厂长还是答应去三分厂,因为他有责任把这个管理混乱的分厂搞好。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原来最混乱、生产能力最低的三分厂,一跃成为整个公司的生产管理标杆厂,各项指标均居首位。
后来,董事长把三分厂的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了林厂长,并给他80万的年薪,而林厂长原来的工资,每月只有5000元!
有多大能力,担当多大责任,林厂长勇于担当责任,由此不仅带动了公司的发展,并且也让自己在担当责任中得到了发展。责任来自于良心,而不是来自于薪水。坚守住了责任,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就坚守住了自己的前途。
有一位在一家公司担任人力资源总监的丁先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2002年10月,我们公司的营销部经理带领一支队伍参加某国际产品展示会。在开展会之前,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展位设计和布置、产品组装、资料整理和分装等,需要加班加点地工作。可营销部经理带去的那一帮安装工人中的大多数人,却和平日在公司时一样,不肯多干一分钟,一到下班时间,就溜回宾馆去了,或者逛大街去了。经理要求他们干活,他们竟然说:“没加班工资,凭什么干啊。”更有甚者还说:“你也是打工仔,不过职位比我们高一点而已,何必那么卖命呢?”
在开展会的前一天晚上,公司老板亲自来到展场,检查展场的准备情况。
到达展场,已经是凌晨一点,让老板感动的是,营销部经理和一个安装工人正挥汗如雨地趴在地上,细心地擦着装修时粘在地板上的涂料。而让老板吃惊的是,其他人一个也见不到。见到老板,营销部经理站起来对老总说:“我失职了,我没能让所有人都来参加工作。”老板拍拍他的肩膀,没有责怪他,而指着那个工人问:“他是在你的要求下才留下来工作的吗?”
经理把情况说了一遍。这个工人是主动留下来工作的,在他留下来时,其他工人还一个劲儿地嘲笑他是傻瓜:“你卖什么命啊,老板不在这里,你累死老板也不会看到啊!还不如回宾馆美美地睡上一觉!”
老板听了经理反映的情况,没有作出任何表示,只是招呼他的秘书和其他几名随行人员加入工作中去。但参展结束,一回到公司,老板就开除了那天晚上没有参加工作的所有工人和工作人员,同时,将与营销部经理一同打扫卫生的那名普通工人提拔为安装分厂的厂长。我是人力资源总监,那一帮被开除的人很不服气,来找我理论。“我们不就是多睡了几个小时的觉吗,凭什么处罚这么重?而他不过是多干了几个小时的活,凭什么当厂长?”他们说的“他”就是那个被提拔的工人。
我对他们说:“用前途去换取几个小时的懒觉,是你们自己的行为,没有人逼迫你们那么做,怪不得谁。而且,我可以这件事情推断,你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偷了很多懒。他虽然只是多干了几个小时的活,但据我们考察,他一直都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他在平日里默默地奉献了许多,比你们多干了许多活。提拔他,是对他过去默默工作的回报。”
这个生动的例子让人深深地感觉到了责任的重要性。对公司负责,就是履行你作为员工对公司、对老板的责任。任何一名员工,都不能忘记对公司的责任和使命。无论一个人担任何种职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都对企业负有责任,这是社会法则,这是道德法则,这还是心灵法则,更是生存法则。
一家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曾经做过一次这样的试验:试验的参加者们都被告知连续跑完五个四百米接力赛是他们这次行动的使命。参加试验的人被分成两个团队,每个团队又按照四人一组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其中一个团队的各小组成员均被告知:“在规定时间内跑完全部赛程,这是你们必须尽到的责任,不能尽到自己职责的人将被淘汰。”而另一个团队则没有接到任何有关责任的提示。
试验的结果表明,第一团队90%的小组都在规定时间内跑完了全程,另外的10%虽然超过了规定时间,但他们仍然尽全力跑完了全程。而在第二团队中,只有20%的小组在规定时间之内跑完了全程,另外80%的小组跑完了全程,但是所用的时间却远远超过了规定时间。
一个伟大使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完成它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要想完成一个伟大的使命,必须依靠高度责任心的有力推动。人类从一生下来就要承担上天赋予的神圣使命,但是如果失去了责任心,任何使命都无从谈起。
认真但不“较真”
两千多年前,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曾经给人类说过一句忠言:“请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于一些小事了!”这句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值得品味和借鉴。
我们每天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小事:挤公共汽车时,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买菜时,有人无意间弄脏了你的裙子;走在路上,可能不巧从道旁楼上落下一个纸团,正打在你头上……受了委屈,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是,如果我们揪住这些小事不放,口出污言秽语,大发雷霆之怒,就一定会凭空给自己惹出很多不必要的事端。
20世纪80年代末,在辽宁某地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看电影时,被后面的男观众无意间碰了一下脚,尽管男观众当面道歉,但那名女子仍然不依不饶。她硬说对方是要耍流氓,竟然回家叫来丈夫将那个人用刀砍伤解气。结果,因触犯刑律,夫妻俩双双锒铛入狱。
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常常成为损害人际关系的一大诱因。这种悲剧不仅在平常人中屡见不鲜,就是在一些卓有成就的名人中也时有发生。俗话说“祸从口出”,人们常常会犯把话说满的错误。话说得太满,一般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听者不服,故意找碴儿使绊儿;二是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无论哪种,都不是好结果。在这方面还要学学纪晓岚。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在任左都御史时,员外郎海升的妻子吴雅氏死于非命,海升的内弟贵宁,状告海升将他姐姐殴打致死,海升却说吴雅氏是自缢而亡。案子越闹越大,皇上就派左都御史纪晓岚来审理此案。
纪晓岚接过这桩案子,也感到很头痛。因为牵扯到阿桂和和珅。他俩都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两人有矛盾,长期明争暗斗。海升是阿桂的亲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纪晓岚敢推翻吗?
而贵宁之所以告不赢不肯罢休实际是得到了和珅的暗中支持,和珅的目的是想借机除掉位居他上头的军机首席大臣阿桂。
打开棺材,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看来看去,纪晓岚看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心中明白,口中不说,他要先听听大家的意见。
众大臣看过后,都说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缢死的。纪晓岚有了主意,于是说道:“我是短视眼,有无伤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无,既然诸公看得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与差来验尸的官员,一同签名具奏:“共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这下更把贵宁激怒了。他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说因为海升是阿桂的亲戚,这些官员有意回护,徇私舞弊,断案不公。
乾隆看贵宁不服,也对案情产生了怀疑,又派人复验。这回问题出来了:吴雅氏尸身并无缢痕。乾隆心想这事与阿桂关系很大,便派阿桂、和珅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这回终于真相大白:吴雅氏被殴而死。
于是审讯海升,海升见再也隐瞒不住,只好供出实情:他将吴雅氏殴踢致死,然后制造自缢的伪象。
乾隆一怒之下发出诏谕:“此案原验、复验之堂官,竟因海升系阿桂姻亲,胆敢有意回护,此番而不严加惩戒,又将何以用人?何以行政?”阿桂革职留任,罚俸五年;叶成额、李阂、庆兴等人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皇上在谕旨中一一判明。唯独对纪晓岚,谕旨中这样写道:“朕派出之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且他于刑名等件素非诸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即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著交部议严加论处。”只给了他革职留任的处分,不久又官复原职。
纪晓岚在这个案件中之所以得到皇上的原谅,主要是他在验尸中以“我是短视眼”、“看不太清”为由,给自己留了退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以为认真的态度就无法放过任何一件小事,可是认真不代表要较真,不代表我们凡事都要问个究竟,凡事都说个明了。无法做明确决定时,注意使用“模糊语言”,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主动。对于某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好回避的问题,不妨含糊其辞,以给自己留有余地。总之,对于一些不太能做决定的事情就不要随意做决定。低下头含糊过去,有时候退路无限。
圆融之人不会恪守老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得圆融变通的人习惯于遵循老传统,恪守老经验,宁愿平平淡淡做事,安安稳稳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重复性劳动,不敢有一丝的“出格”行为,对于那些未知的东西更是心中充满了畏惧。
这些人思想守旧,心不敢乱想,脚不敢乱走,手不敢乱做,凡事小心翼翼,中规中矩,虽然办事稳妥,但也不会有创造力,不懂得如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也就不可能将工作做到卓越。
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主人翁,就是由于固守老经验不放手而有了那次悲惨的遭遇。事后,他悔恨地感叹:都是老经验害了他们,如果当时能够冒险试一试,哪怕只试一次,其他的船员也不会丧身孤岛。
那一次,他所在的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船上包括他在内的9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暂时得以幸存下来。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暴晒下,每个人都口渴得冒烟,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都是水——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饮用过后反而会更加口渴,最终会因严重脱水而死亡。现在9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等啊等,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他们支撑不下去了。
其他8名船员相继渴死,只剩下他一个。饥渴、恐惧、绝望环绕在他的四周,当他也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跳进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海水。他喝完海水,一点儿也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非常甘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死前的幻觉吧,便静静地躺在岛上,等着死神的降临。
他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每天靠喝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过往的船只。
他得以生还后,大家都很奇怪这片海水为什么是甘甜的可饮用水,后来有关专家化验岛上的海水发现,这片海下有一口地下泉。由于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以,这儿的海水实际上是可口的泉水。
谁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这是基本的常识,因此8名船员被渴死了。追根究底,还是老经验害死了他们。而第9名船员在求救无望的生死之际,颠覆了老经验,作出了异于常人的举动,而正是这一举动使他找到了一线生存的希望。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再好的经验也会成为过去,如同高科技产品一样,今天是博览会上的高、精、尖,明天就可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古董”。下面小虎鲨的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
小虎鲨长在大海里,当然很习惯大海中的生存之道。肚子饿了,小虎鲨就努力找大海中的其他鱼类吃,虽然有时候要费些力气,却也不觉得困难。有时候,小虎鲨必须追逐很久才能猎到食物。这种难度,随着小虎鲨经验的增长越来越不是问题,并不对小虎鲨的生存造成影响。
很不幸,小虎鲨在一次追逐猎物时被人类捕捉住了。离开大海的小虎鲨还算幸运,一个研究机构把它买了去。关在人工鱼池中的小虎鲨虽然不自由,却不愁猎食,研究人员会定时把食物送到池中。
有一天,研究人员将一片又大又厚的玻璃放入池中,把水池分割成两半,小虎鲨却看不出来。研究人员把活鱼放到玻璃的另一边,小虎鲨等研究人员放下鱼后,就冲了过去,结果撞到玻璃,疼得眼冒金星,却什么也没吃到。小虎鲨不信邪,过了一会儿,看准了一条鱼,咻地又冲过去,这一次撞得更痛,差点没昏倒,当然也没吃到鱼。休息10分钟后,小虎鲨饿坏了,这次看得更准,盯住一条更大的鱼,咻地又冲过去,情况仍没有改变,小虎鲨撞得嘴角流血。它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虎鲨趴在池底思索着。
最后,小虎鲨拼着最后一口气,再冲!但是仍然被玻璃挡住,这回撞了个全身翻转,鱼还是吃不到。小虎鲨终于放弃了。
不久,研究人员又来了,把玻璃拿走,又放进小鱼。小虎鲨看着到口的鱼食,却再也不敢去吃了。
西点军校的教官告诫学员:人类也很容易像小虎鲨一样被过去的经验所限制,如果你不想没有食物吃,那就勇敢地跨过经验这道门槛。
经验告诉我们的只是过去成功的过程,而不是未来如何成功。你千万不要以为在人生这个广袤的大海里,只能抱着那些曾经的经验,在祖辈开辟的领海中游弋。与恪守老经验的人不同,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长了一身的“反骨”。别人拿苹果直着切,他偏偏横着切,看看究竟有什么不同;别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偏不听,偏要自己闯闯看。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不愿死守传统,不愿盲从他人,凡事喜欢自己动脑筋,喜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思想开放,不拘小节,兴趣广泛,好奇心重,喜欢标新立异,最爱别出心裁。因此,具有创新思维的人脑瓜活、办法多,最能创造出好成绩。
我们都很钟爱老经验,因为经验毕竟是前人智慧的积累,是我们伸手即可取之的做事准则。但是,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经验已经不能代表一切,恪守老经验也不等于永远正确,更加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挥。所以,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利用好老经验,而不是受它的束缚。
计划赶不上变化
工作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计划,生活也是一样。所以,让这些计划变得更加灵活些吧,然后一些美妙的事情就开始发生——你会觉得轻松了许多。
1919年,希尔顿来到了当时因发现石油而兴盛的得克萨斯州,那里云集着大批来发石油财的冒险家们。德州似乎遍地都是黄金。希尔顿迫不及待地想以买进卖出银行而致富,他连续跑了两个城镇,问了十几家银行,回答都是不卖。他碰了一鼻子灰,却并未因此气馁,他又来到第三个城镇——锡斯科。
锡斯科这片热情的土地拥抱了希尔顿。他刚下火车,走进当地第一家银行,一问,就被告知它正待出售。卖主不住这儿,要价是7.5万美元。希尔顿知道这价格一点也不高。他立即给卖主发了份电报,愿按其要价买进这家银行。
然而,没过多久,卖主在回电中却将售价涨至8万美元。希尔顿气得火冒三丈,当即决定彻底放弃当银行家的念头。他后来回忆道:“就这样,那封回电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在碰壁之后,希尔顿余怒未消地来到马路对面的一家名为“莫布利”的旅馆准备投宿,谁知客已经满了。看到一个先生在清理、驱赶人群,他忽然灵机一动地问:“你是这家旅馆的老板吗?”对方却诉起苦来:“是的。我赚不到什么钱,不如抽资金到油田去赚更多的钱。”“你的意思是,”希尔顿心中猛地一喜,压抑住自己的兴奋,故意慢条斯理地问,“这家旅馆准备出售?”
“任何人出5万美元,今晚就可以拥有这儿的一切。”
3个小时后,希尔顿在仔细查阅了莫布利旅馆账簿的基础上,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卖主最后同意以4万美元出售。这以后,希尔顿立即四处筹借现金,终于在期限截止前几分钟将钱全部送到。莫布利旅馆易了主,希尔顿干起了旅馆业。他随即给母亲打电报报喜:“新世界已经找到,锡斯科可谓水深港阔,第一艘大船已在此下水。”
当天晚上,莫布利旅馆全部客满,连希尔顿的床也让给客人住下了。他只好睡在办公室里。就这样,希尔顿开始了他旅馆大王的第一页。
看起来好似阴差阳错,实则凸显出希尔顿灵活机变的头脑和圆融的处世态度。
人生的旅程是一个不断变幻的景观,向前跨进,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因此,我们要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随时随地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抵达目的地。
别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苦恼,学会变通,你会发现那些苦恼其实是机会。
一天,公司一名仓库保管员上顶楼大房间里去取东西。
他打开门一看,只见密密麻麻的一大群鸽子停在这间房里,到处是鸽子粪、羽毛。这名保管员想把鸽子轰出去,可是又怕弄乱了仓库,于是就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总经理。总经理一听,也想不出可以妥善处理掉鸽子的办法,正在一片沉默之时,一个主意涌上了总经理心头,既然解决不掉,何不去加以利用呢?
于是他们立即打电话给动物保护委员会,请他们迅速派人前来协助处理这件有关保护动物的“大事”。
动物保护委员会也从未听说过如此稀奇的事,立即派人带上工具前往大楼捕捉鸽子。
与此同时,公司又电告各大小电台、报纸等媒体,说在本公司总部大楼发生了一件以前从未发生过的有趣而又有重大意义的捕捉鸽子“事件”。报社、电台等新闻机构纷纷派出记者现场采访和报道。
在房间里为什么会聚集这么多的鸽子?难道这是动物世界的神秘现象?这些疑问吸引着众多的市民,他们都想了解这一事件的情况。
这家公司把这件事演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人们每天都收看收听有关的新闻报道,每天都议论。
从捕捉第一只鸽子起,到最后一只鸽子落网,花了三天时间,各新闻媒介也对捕捉鸽子的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到最后一天,他们还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盛大而隆重的“鸽子放生活动”,邀请了许多人参加。电台以直播的形式报道了这一事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他们还在公司内部成立了一个动物保护协会分会。深化公司这次事件所获得的影响。他们还制造了纪念章,以纪念这次奇特事件。许多动物爱好者争相收藏,他们知道这种纪念章很有收藏价值,将来一定会增值。这些都扩大了这家公司的影响。
恪守计划的人,是不懂变通的。所以,即使有鸽子飞到了他的眼前,他也不会抓住机遇。而懂得变化的人,才能利用这次机会给自己宣传造势,让自己从中获利。
所以,在生活里,不要总是死守你的计划,有时候适当的变通,将会给你带来更好的受益。
创新思想不局限于常规
谁也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唯有一种突破常规的超越力量,唯有基于解放思想束缚后所产生的巨大能量释放,才能有柳暗花明的惊喜和峰回路转的开阔。
培养创新思维,首先就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敢于超越常规,超越传统,不被任何条条框框所束缚,不被任何经验习惯所制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宽广的思绪与触觉。
1831年,曾以成功进行人工合成尿素实验而享誉世界的德国著名化学家维勒,收到老师贝里齐乌斯教授寄给他的一封信。
信是这样写的:
“从前,一个名叫钒娜蒂丝的既美丽又温柔的女神住在遥远的北方。她究竟在那里住了多久,没有人知道。”
“突然有一天,钒娜蒂丝听到了敲门声。这位一向喜欢幽静的女神,一时懒得起身开门,心想,等他再敲门时再开吧。谁知等了好长时间仍听不见动静,女神感到非常奇怪,往窗外一看:原来是维勒。女神望着维勒渐渐远去的背影,叹气道:这人也真是的,从窗户往里看看不就知道有人在,不就可以进来了吗?就让他白跑一趟吧。”
“过了几天,女神又听到敲门声,依旧没有开门。”
“门外的人继续敲。”
“这位名叫肖夫斯唐姆的客人非常有耐心,直到那位漂亮可爱的女神打开门为止。”
“女神和他一见倾心,婚后生了个儿子叫‘钒’。”
维勒读罢老师的信,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脸苦笑地摇了摇头。
原来,在1830年,维勒研究墨西哥出产的一种褐色矿石时,发现一些五彩斑斓的金属化合物,它的一些特征和以前发现的化学元素“铬”非常相似。对于铬,维勒见得多了,当时觉得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就没有深入研究下去。
一年后,瑞典化学家肖夫斯唐姆在本国的矿石中,也发现了类似“铬”的金属化合物。他并不是像维勒那样把它扔在一边,而是经过无数次实验,证实了这是前人从没发现的新元素——钒。
维勒因一时疏忽而把一次大好时机拱手让给了别人。
种种习惯与常规随时间的沉淀,会演变成一种定式、枷锁,阻碍人们的突破和超越。生活中常规的层层禁锢所产生的连锁效应不仅止于此,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打破一切规则,只有敢于超越,才能赢得创造。
现在市场上的罐装饮料,很重要的一种是茶饮料。罐装茶饮料始于罐装乌龙茶,它的开发者是日本的本庄正则。
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开水在茶壶中泡茶,用茶杯等茶具饮茶,或是品尝,或是社交,或是寓情于茶。而易拉罐茶饮料则是提供凉茶水,作用是解渴、促进消化、满足人体的种种需求。将凉茶水装罐出售是违反常识的,它抛开了茶文化的重要内涵,取其“解渴、促进消化”的功能。将乌龙茶开发成罐装饮料的成功创意,产生了经营上“出奇制胜”的效果。在公司经营上,这种看似违反常规的行为,实则是一种不错的经营之道。
本庄正则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涉足茶叶流通业,他购买了一个古老的茶叶商号——伊藤园,并把它作为自己公司的名称。
伊藤园发展成茶叶流通业第一大公司,本庄正则投资建设了茶叶加工厂,把公司的业务从销售扩大到加工。1977年,伊藤园开始试销中国乌龙茶,并在短时间内取得畅销。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乌龙茶的销售达到了巅峰并开始出现降温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本庄正则必须思变,否则事业将遭受沉重的打击。乌龙茶不好销了,茶叶的新商机在哪里呢?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本庄正则就萌生了开发罐装茶的创意,但当时的技术人员遭遇到了“不喝隔夜茶”这一拦路虎,因为茶水长时期放置会发生氧化、变质现象,不再适宜饮用。因此,罐装乌龙茶的创意暂时不可能实现。
要使罐装乌龙茶具有商机,必须攻克茶水氧化的难关,从创造的角度上讲,这也是主攻方向。
于是,本庄正则投资聘请科研人员研究防止茶水氧化的课题。时隔一年,防止氧化的难题解决了,本庄正则当机立断开发罐装乌龙茶。
在讨论这项计划时,12名公司董事中有10名表示反对,因为把凉茶水装罐出售是违反常识的。然而,长期销售茶叶的经验告诉本庄正则,每到盛夏季节,茶叶销量就要剧减,而各种清凉饮料的销量则猛增。他坚信,如果在夏季推出易拉罐乌龙茶清凉饮料,一定会大有市场。在本庄正则的坚持下,伊藤园开发的易拉罐乌龙茶清凉饮料于1988年夏季首次上市,大受消费者欢迎。乌龙茶销售又再现高潮,而且经久不衰,直到今天。
试想,如果不是本庄正则有超越常规的创新思维,敢于不按常理出牌,也就不会有乌龙茶销售的再一次热潮,更不会有茶饮料丰富样式的出现。
这也说明了进行创新性活动切不可把创造的方向确定在某一样式上,而应不拘一格,超越常规也未尝不可,这样反而能出奇制胜,开创佳绩。
从路径依赖走出来
路径依赖的意思是思维会受既定的标准所限制,而难以有所突破。它常常会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春秋时的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马棚里的大小诸事,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这时,在一旁的管仲代他回答道:“从前我也当过马夫,依我之见,编排用于拦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齐桓公奇怪地问道:“为什么呢?”管仲说道:“因为在编栅栏时所用的木料往往曲直混杂。你若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你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笔直的木料就难以启用。反之,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用不上了。”
管仲虽然不知道“路径依赖”这个理论,却已经在运用这个理念来说明问题了。他表现上讲的是编栅栏建马棚的事,但其用意是在讲述治理国家和用人的道理。如果从一开始就作出了错误的选择,那么后来就只能是将错就错,很难纠正过来。由此可见“路径依赖”的可怕性,如果最初的思维是错误的,也就难以得到正确的结果了。
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路径依赖”的现象,使思维陷入对传统观念的依赖中。这种依赖是创新路上的一块绊脚石,要想有所创新,就要努力突破“路径依赖”,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像下面故事中的B公司销售人员一样。
A公司和B公司都是生产鞋的,为了寻找更多的市场,两个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很多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搜集人们对鞋的各种需求信息,并不断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公司。
有一天,A公司听说在赤道附近有一个岛,岛上住着许多居民。A公司想在那里开拓市场,于是派销售人员到岛上了解情况。很快,B公司也听说了这件事情,他们唯恐A公司独占市场,赶紧也把销售人员派到了岛上。
两位销售人员几乎同时登上海岛,他们发现海岛相当封闭,岛上的人与大陆没有来往,他们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他们还发现岛上的人衣着简朴,几乎全是赤脚,只有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蛎子的人为了避免礁石硌脚,才在脚上绑上海草。
两位销售人员一到海岛,立即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他们注视着陌生的客人,议论纷纷。最让岛上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客人脚上穿的鞋子,岛上人不知道鞋子为何物,便把它叫做脚套。他们从心里感到纳闷:把一个“脚套”套在脚上,不难受吗?
A公司的销售人员看到这种状况,心里凉了半截,他想,这里的人没有穿鞋的习惯,怎么可能建立鞋的市场?向不穿鞋的人销售鞋,不等于向盲人销售画册、向聋子销售收音机吗?他二话没说,立即乘船离开海岛,返回了公司。他在写给公司的报告上说:“那里没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建立起鞋的市场。”
与A公司销售人员的情况相反,B公司的销售人员看到这种状况时心花怒放,他觉得这里是极好的市场,因为没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销售潜力一定很大。他留在岛上,与岛上人交上了朋友。
B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岛上住了很多天,他挨家挨户做宣传,告诉岛上人穿鞋的好处,并亲自示范,努力改变岛上人赤脚的习惯。同时,他还把带去的样品送给了部分居民。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松软舒适,走在路上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扎脚了。这些首次穿上了鞋的人也向同伴们宣传穿鞋的好处。
这位有心的销售人员还了解到,岛上居民由于长年不穿鞋的缘故,与普通人的脚形有一些区别,他还了解了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然后向公司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公司根据这些报告,制作了一大批适合岛上人穿的鞋,这些鞋很快便销售一空。不久,公司又制作了第二批、第三批……B公司终于在岛上建立了市场,狠狠赚了一笔。
按照传统路径,海岛上的居民不穿鞋子,鞋子又怎会在这里有市场呢?然而,B公司的销售人员却突破了对这一路径的依赖,用创新的方法使居民认识到穿鞋的好处,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打开了一片新的市场。
“路径依赖”理论不仅为我们显现了禁锢思想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解除这种禁锢的方法,那就是从源头上突破对某一种观点或规范的依赖,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方法,走一条全新的道路。尝试为创新思维开辟一片发展的空间,在这片自由的天空下,将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取得生活与事业的双赢。
以己变应万变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主观意志去发展变化。我们要获得成功,就要首先去认识事情的性质和特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方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应事物变化的同时,驾驭变化。
动物学家们在做青蛙与蜥蜴的比较实验时发现:青蛙在捕食时,四平八稳、目不斜视、呆若木鸡,直到有小虫子自动飞到它的嘴边时,才猛地伸出舌头,粘住飞虫吃下去。之后,它又开始那目不斜视的等待,看得出来,青蛙是在“等饭吃”。而蜥蜴则完全不同,它们整天奔忙在私人住宅区、老式办公楼、蓄水池边等地方,四处游荡搜寻猎物。一旦发现目标,它们就会狂奔猛追,直到吃到嘴里为止。吃完后,它们在略事休息,喝口水后,就整装待发,又去“找饭吃”了。
我们不妨将青蛙与蜥蜴的捕食方法当作两种不同的处世风格。青蛙的捕食方法也有可能会吃饱,但它对环境的依赖性过高,不能对随时变化的环境做出迅速的反应,池塘一旦干涸了,青蛙也就消失了;而蜥蜴的方法却很灵活,它们能够快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所以,即使这一片池塘干涸了,蜥蜴仍能够活跃在另外一个池塘边。
我们生活的社会瞬息万变,别人在变,自己不变,自己就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环境在变,自己不变,最后只能惨遭淘汰。
推销员戴尔做了一年半的业务,看到许多比他后进公司的人都晋升了,而且薪水也比他高许多,他百思不得其解。想想自己来了这么长时间了,客户也没少联系,可就是没有大的订单让他在业务上有所起色。
有一天,戴尔像往常一样下班就打开电视若无其事地看起来,突然有一个名为“如何使生命增值”的专家专题采访栏目引起了他的关注。
心理学专家回答记者说:“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完全可以把握生命的深度!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超出自己想象10倍以上的力量。要使生命增值,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职业领域中努力地追求卓越!”
戴尔听完这段话后,决定从此刻作出改变。他立即关掉电视,拿出纸和笔,严格地制订了半年内的工作计划,并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中……
两个月后,戴尔的业绩明显大增,9个月后,他已为公司赚取了2500万美元的利润,年底他当上了公司的销售总监。
如今戴尔已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每次培训员工时,都不忘说:“我相信你们会一天比一天更优秀,只要你决心作出改变!”于是员工信心倍增,公司的利润也飞速增长。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由改变自己而改变命运。”戴尔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这句话,那就是:有些时候,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应该迫切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是找不到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在问题面前,我们没有真正地作出努力。相信在完善自己的同时,我们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环境的变化,虽然对一个人的命运有直接影响,但是,任何一个环境,都有可供发展的机会,紧紧抓住这些机会,好好利用这些机会,不断随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观念,就有可能在社会竞争的舞台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站稳脚跟。所以,每个人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有中途应变的准备,这是市场环境下的生存之本,也是强者的生存之本。
问题面前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面对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要及时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及时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终走向成功。
1930年日本初秋的一天清晨,一个只有1.45米的矮个青年从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来,徒步去上班,他因为拖欠房租已经在公园的长凳上睡了两个多月了。他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虽然工作勤奋,但收入少得甚至租不起房子,每天还要看尽人们的脸色。
一天,年轻人来到一家寺庙向住持介绍投保的好处。老和尚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不会有什么前途可言……”
从寺庙里出来,年轻人一路思索着老和尚的话,若有所悟。接下来,他组织了专门针对自己的“批评会”,请同事或客户吃饭,目的是请他们指出自己的缺点。
“你的个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气……”
“你有些自以为是,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你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所以必须加强进修,以便能很快与客户找到共同的话题,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
年轻人把这些可贵的逆耳忠言一一记录下来。每一次“批评会”后,他都有被剥了一层皮的感觉。通过一次次的“批评会”,他把自己身上那一层又一层的劣根性一点点剥落。
与此同时,他总结出了含义不同的39种笑容,并一一列出各种笑容要表达的心情与意义,然后再对着镜子反复练习。
年轻人开始像一条成长的蚕,随着时光的流逝悄悄地蜕变着。到了1939年,他的销售业绩荣膺全日本之最,并从1948年起,连续15年保持全日本销售量第一的好成绩。1968年,他成了美国百万圆桌会议的终身会员。
这个人就是被日本国民誉为“练出价值百万美金笑容的小个子”、美国著名作家奥格·曼狄诺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推销大师原一平。
改变自己,然后才能改变命运。有时候,迫切应该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不学会去变,或者没有能力去变,终将被社会淘汰。所以,做一切事、解决一切问题,我们都必须随着客观事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这样才能为自己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
改变思维,改变人生
在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马尔比·D·巴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成功依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成功的要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那就是正确的思维。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而是由他自己的思维所制约。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信对大家会有启发。
一对老夫妻结婚50周年之际,他们的儿女为了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送给他们一张世界上最豪华客轮的头等舱船票。老夫妻非常高兴,登上了豪华游轮。真的是大开眼界,可以容纳几千人的豪华餐厅、歌舞厅、游泳池、赌厅等应有尽有。唯一遗憾的是,这些设施的价格非常昂贵,老夫妻一向很节省,舍不得去消费,只好待在豪华的头等舱里,或者到甲板上吹吹风,还好来的时候他们怕吃不惯船上的食物,带了一箱泡面。
转眼游轮的旅程要结束了,老夫妻商量,回去以后如果邻居们问起来船上的饮食娱乐怎么样,他们都无法回答,所以决定最后一晚的晚餐到豪华餐厅里吃一顿,反正最后一次了,奢侈一次也无所谓。他们到了豪华的餐厅,烛光晚餐、精美的食物,他们吃得很开心,仿佛回到了初恋时候的感觉。晚餐结束后,丈夫叫来服务员要结账。服务员非常有礼貌地说:“请出示一下您的船票。”丈夫很生气:“难道你以为我们是偷渡上来的么?”说着把船票丢给了服务员,服务员接过船票,在船票背面的很多空栏里划去了一格,并且十分惊讶地说:“二位上船以后没有任何消费么?这是头等舱船票,船上所有的饮食、娱乐,包括赌博筹码都已经包含在船票里了。”
这对老夫妇为什么不能够尽情享受?是他们的思维禁锢了他的行动,他们没有想到将船票翻到背面看一看。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经历,总是死守着现状而不愿改变。就像我们头脑中的思维方式,一旦哪一种观念占据了上风,便很难改变或不愿去改变,导致做事风格与方法没有半点变通的余地,最终只能将自己逼入“死胡同”。
如果我们能够像下面故事中的比尔一样,适时地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会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视野更加开阔,做事的方法也会灵活多变,自然就会取得更优秀的成就。从某种程度上讲,改变了思维,人生的轨迹也会随之改变。
从前有一个村庄严重缺少饮用水,为了根本性地解决这个问题,村里的长者决定对外签订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每天都能有人把水送到村子里。艾德和比尔两个人愿意接受这份工作,于是村里的长者把这份合同同时给了两个人,因为他们知道一定的竞争将既有益于保持价格低廉,又能确保水的供应。
获得合同后,比尔就奇怪地消失了,艾德立即行动了起来。没有了竞争使他很高兴,他每日奔波于相距1公里的湖泊和村庄之间,用水桶从湖中打水并运回村庄,再把打来的水倒在由村民们修建的一个结实的大蓄水池中。每天早晨他都必须起得比其他村民早,以便当村民需要用水时,蓄水池中已有足够的水供他们使用。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但艾德很高兴,因为他能不断地挣到钱。
几个月后,比尔带着一个施工队和一笔投资回到了村庄。原来,比尔做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并凭借这份计划书找到了4位投资者,和他们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并雇用了一位职业经理。比尔的公司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修建了从村庄通往湖泊的输水管道。
在隆重的贯通典礼上,比尔宣布他的水比艾德的水更干净,因为比尔知道有许多人抱怨艾德的水中有灰尘。比尔还宣称,他能够每天24小时、一星期7天不间断地为村民提供用水,而艾德却只能在工作日里送水,因为他在周末同样需要休息。同时比尔还宣布,对这种质量更高、供应更为可靠的水,他收取的价格却比艾德的低75%。于是村民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并立刻要求从比尔的管道上接水龙头。
为了与比尔竞争,艾德也立刻将他的水价降低了75%,并且又多买了几个水桶,以便每次多运送几桶水。为了减少灰尘,他还给每个桶都加上了盖子。用水需求越来越大,艾德一个人已经难以应付,他不得已雇用了员工,可又遇到了令他头痛的工会问题。工会要求他付更高的工资、提供更好的福利,并要求降低劳动强度,允许工会成员每次只运送一桶水。
此时,比尔又在想,这个村庄需要水,其他有类似环境的村庄一定也需要水。于是他重新制订了他的商业计划,开始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村庄推销他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并且卫生的送水系统。每送出一桶水他只赚1便士,但是每天他能送几十万桶水。无论他是否工作,几十万人都要消费这几十万桶的水,而所有的这些钱最后都流入了比尔的银行账户中。显然,比尔不但开发了使水流向村庄的管道,而且还开发了一个使钱流向自己钱包的管道。
比尔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就在于他懂得及时变换思维。当得到送水合同时,他并没有立即投入挑水的队伍中,而是运用他的智慧将送水工程变成了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的人物各有分工,通力协作。当这一送水模式在本村庄获得成功后,比尔又考虑到其他的村庄也需要这种安全卫生方便的送水服务,更加开拓了他的业务范围。比尔正是运用了巧妙的思维变通达到了“巧干”的结果。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改变人生。应对人生难题,如果不懂得变化,只会让发展停滞。而懂得变化的人,则能在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
安于现状就是自我套牢
我们所处的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果只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懂得以自身的变通来应对社会的变化,那么就像股票被套牢一样,到最后只能输得一败涂地。
一条鲷鱼和一只蝾螺在海中,蝾螺有着坚硬无比的外壳,鲷鱼在一旁赞叹着说:“蝾螺啊!你真是了不起呀!有一身坚强的外壳,一定没人伤得了你。”
蝾螺也觉得鲷鱼所言甚是,正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发现敌人来了。鲷鱼说:“你有坚硬的外壳,我没有,我只能用眼睛看个清楚,确知危险从哪个方向来,然后决定怎么逃走。”说着,鲷鱼就迅速游走了。
此刻呢,蝾螺心里在想,我有这么一身坚固的防卫系统,没人伤得了我啦!我还怕什么呢!便关上大门,等待危险过去。
蝾螺等呀等,等了好长一段时间,也睡了好一阵子了,心里想:危险应该已经过去了吧!就想探出头透透气,伸出头来一看,蝾螺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此时,它正在水族箱里,对面是人流熙攘的大街,而水族箱上贴着的是:蝾螺××元一斤。
因为安于现状,所以即使有坚硬外壳的蝾螺也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最终成为人类的贩卖品。可见安于现状的坏处。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仅有一种想法比任何事物都可怕。”只有主动变通、积极进取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吴士宏从一个“毫无生气甚至满足不了温饱的护士职业”(吴士宏语),先后当上IBM华南区的总经理、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TCL集团常务董事和副总裁,靠的就是一种主动晋升、绝不安于现状的精神。
外表温文、满脸笑容的吴士宏曾经是北京一家医院的普通护士。用吴士宏自己的话说,那时的她除了自卑地活着,一无所有。一天,她看到报纸上IBM公司在招聘,于是她通过外企服务公司准备前去应聘,在此前外企服务公司向IBM推荐过好多人都没有被聘用,吴士宏虽然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外企工作的资历,但她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绝不允许别人把我拦在任何门外”,结果她被聘用了。
据她回忆,1985年,她为了离开原来毫无生气甚至满足不了温饱的护士职业,凭着一台收音机,花了一年半时间学完了许国璋英语三年的课程。正好此时IBM公司招聘员工,于是吴士宏来到了五星级标准的长城饭店,鼓足勇气,走进了世界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IBM公司的北京办事处。
IBM公司的面试十分严格,但吴士宏都顺利通过了筛选。到了面试即将结束的时候,主考官问她会不会打字,她条件反射地说:“会!”
“那么你一分钟能打多少字?”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说了一个标准,吴士宏马上承诺说可以。因为她环视四周,发觉考场里没有一台打字机。果然,主考官说下次录取时再加试打字。
实际上,吴士宏从未摸过打字机。面试结束后,吴士宏飞也似的跑回去,向亲友借了170元买了一台打字机,没日没夜地敲打了一星期,双手疲乏得连吃饭都拿不住筷子,竟奇迹般地敲出了专业打字员的水平。以后好几个月她才还清了这笔对她来说不小的债务,而IBM公司却一直没有考她的打字水平。
吴士宏就这样成了这家世界著名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
靠着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吴士宏顺利地迈入了IBM公司的大门。进入IBM公司的吴士宏不甘心只做一名普通的员工,因此,她每天比别人多花6个小时用于工作和学习。于是,在同一批聘用者中,吴士宏第一个做了业务代表。接着,同样的付出又使她第一批成为本土的经理,然后又成为第一批去美国本部从事战略研究的人。最后,吴士宏又第一个成为IBM华南区的总经理。这就是多付出的回报。
1998年2月18日,吴士宏被任命为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全权负责包括香港在内的微软中国区业务。据说为争取她加盟微软,国际“猎头公司”和微软公司做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艰苦努力。吴士宏在微软仅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年销售额的130%。
在中国信息产业界,吴士宏创下了几项第一:她是第一个成为跨国信息产业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的内地人;她是唯一一个在如此高位上的女性。在中国经理人中,吴士宏被尊为“打工皇后”。正是这种不安现状、主动晋升的进取精神,成就了吴士宏事业上的辉煌。
社会形势瞬息万变,每天都在演绎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剧目。在这里,“优”与“劣”的衡量标准不仅局限在本身的能力上,能否快速适应变化成为又一制约发展的关系因素。别人变化快,你变化慢,你就会落后;别人都在变化,你仍保守于过去的成绩不知改进,你就会被淘汰。
因事而变,让人生总处在不败的状态
一棵小草,在风势来临时,要么折断,要么弯曲。只有因事而变,随风而动,看似柔弱,实则坚韧,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总是处于不败的状态。
清末民初,被人称为三朝元老的徐世昌在慈禧掌权时,曾做过军机大臣;载沣当政时,做过邮传尚书;袁世凯任总统时,做过国务总理;段祺瑞执政时,做过总统。为什么他能屹立不倒、一直得势呢?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一派是皖系,以段祺瑞为首;一派是直系,以冯国璋为首。徐世昌则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黎元洪下台,冯国璋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政府总理。
冯、段二人貌合而神不合,双方谁也不买谁的账,虽说段祺瑞把持着政府,掌握实权,但据此就想把冯国璋当做黎元洪一样成为他操控的机器,也是不可能的。冯国璋同样也处处拆段祺瑞的台。
段祺瑞对南方用兵,想统一天下,派皖系军人傅良佐入主湘中,而冯国璋则指示直系军队不战而退,使皖系军队失利。
冯国璋与段祺瑞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梁士怡请徐世昌出面调解,徐世昌说:“往昔府院明争,我能解;今乃暗斗,我没办法,做不到。”他不想得罪任何一方。
南北双方再战,北洋军直系的后起之秀吴佩孚一路取胜,一直打到衡阳。但不久,吴佩孚就通电主和,公开攻击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实亡国之政策”。
为了倒冯,段祺瑞表示要与冯国璋同时下野,这样给冯国璋一个面子。
正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徐世昌却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
有人说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人说徐世昌的总统是捡来的。但不管怎么说,他终归是总统。
徐世昌做官时间长,对上层的钩心斗角了解最深。所以他做官尽量避免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对官员们能保则保,能帮则帮,是个“大好人”。
后来,徐世昌见上层斗争太激烈,难以应付,就请调东北三省总督,远离了北洋政府激烈斗争的旋涡。
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去世,溥仪继承大统,其父载沣做了摄政王。
载沣为了打击北洋势力,让袁世凯“回籍养疴”。徐世昌在此危急关头,急流勇退,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疏请开缺,清廷却以他向来办事认真为由驳回了他的辞职申请。
不久,徐世昌离开东北,入京就任邮传部尚书。
1910年,载沣又提徐世昌任军机大臣,授体仁阁大学士,享受清代文臣的最高荣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派北洋军前去镇压,但北洋军“只知有宫保(袁世凯),不知有朝廷”,因而作战不力,很快南方各省纷纷独立。
这时,精明的徐世昌看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时机,必须靠他的密友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于是他开始加紧活动。后来有人说,袁世凯下野后,徐世昌是他在北京的“灵魂”,此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不管怎么说,徐世昌却是由科举之路,靠“中庸之道”,在仕途上飞黄腾达的。虽说有些做法颇具两面派的意味,但宦海风波,恶浪滔天,如果没有一点心机,光凭做个老好人,是难以生存下去的。
做人也一样,尽管很多时候我们想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不想被环境所左右,可是大局势已经摆在那里了,如果你还不懂得应变,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与其这样被动变化,倒不如在看清事情发展的方向的时候,就主动改变自己,让自己因时而动,因事而动,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取巧不投机,圆融走捷径
懂得圆融的人是思路异常灵活的一群人,他们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获得最佳结果。所以,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懂得圆融的人通常会比因循守旧的人更能找到做事的捷径,以较少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功。
彼得来这家快餐店工作的时间不长,却很快拿到了最高的薪金。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其他人提出了异议。面对周围人的牢骚与不解,老板让他们站在一旁,看看彼得是如何完成服务工作的。
在冷饮柜台前,顾客走过来要一杯麦乳混合饮料。
彼得微笑着对顾客说:“先生,您愿意在饮料中加入1个还是2个鸡蛋呢?”
顾客说:“哦,1个就够了。”
这样快餐店就多卖出1个鸡蛋,在麦乳饮料中加1个鸡蛋通常是要额外收钱的。而其他人一般会问:“您愿意在饮料中加鸡蛋吗?”顾客一般会回答:“不用,谢谢。”
看完彼得的服务过程,其他人恍然大悟。
彼得是一个懂得圆融的人,他的成功在于其做事讲究方法和策略,让顾客无论怎样选择,他都至少会卖出一个鸡蛋。所以,他在销售上的成绩,自然要比别人好很多。
圆融的人,往往能够很快地找到捷径。他们会突破思维定式,及时的转换脑筋,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他们的圆融,并不是建立在没有道德约束的前提之下的,他们寻找到的捷径,也势必是正当的,而非投机取巧,损害他人的利益。
一个年轻的经理带了些未完成的工作回家处理,为第二天的一个重要会议做准备。他5岁的儿子每隔几分钟就跑过去打断一下他的思路。
几次之后,他看见了一张有世界地图的晚报,于是他把地图拿过来撕成几片,让他的儿子把地图重拼起来。他以为这样能使那小家伙忙上一阵子,借此他能完成工作。没想到3分钟后,儿子又跑过来兴奋地告诉他已经拼好了,这个经理十分吃惊,问儿子怎么能拼得这么快。小家伙说:“图的背面有一个人,我只要把它翻过来,人拼好了,地图就拼好了。”
按照经理的想法,拼一个地图是要费很长时间的,可是儿子因为懂得变通,换了一个角度,也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了。他的做法就是做事的一种圆融。
圆融的精髓就在于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要达到目的有时并不需要像老黄牛般艰难,恰恰相反,走捷径在某些时候是最好的方法。
圆融的工作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善于用圆融变通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是一个人决胜的根本。
美国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摩根,原来并不富有,夫妻二人靠卖蛋维持生计。但身高体壮的摩根卖蛋远不及瘦小的妻子。后来他终于弄明白了原委,原来他用手掌托着蛋叫卖时,由于手掌太大,人们眼睛的视觉误差害苦了摩根。他立即改变了卖蛋的方式:把蛋放在一个浅而小的托盘里,出售情况果然好转。摩根并不因此满足。眼睛的视觉误差既然能影响销售,那经营的学问就更大了,从而激发了他对心理学、经营学、管理学等的研究和探讨,终于创建了摩根财团。
而日本东京的一个咖啡店老板则利用人的视觉对颜色产生的误差,减少了咖啡用量,增加了利润。他给30多位朋友每人4杯浓度完全相同的咖啡,但盛咖啡的杯子的颜色分别为咖啡色、红色、青色和黄色。结果朋友们对完全相同的咖啡的评价不同,他们认为青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淡”;黄色杯子中的咖啡“不浓,正好”;咖啡色杯子以及红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浓”,而且认为红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浓”的占90%。于是老板依据此结果,将其店中的杯子一律改为红色,既大大减少了咖啡用量,又给顾客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结果顾客越来越多,生意随之愈加红火。
取巧不是投机倒把,而是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这就是变通的妙处所在。
比别人更快、更吸引眼球、更投其所好……这些看起来不“老实”,不循常规的“小聪明”,其中却隐藏着变通的大智慧。善于在问题面前走捷径的人,一定比只知拉车、不懂看路的人能获取更大的成功。
脚踏实地,拒绝浮躁
小鹰对老鹰说:“妈妈,总有一天,我要做一件举世交口称赞的事。”
“什么事?”
“飞遍全球,发现前人未发现的东西。”
“这太好了!不过你必须学习和掌握各种飞行技术,以免疲劳时无法继续飞行。”
于是,小鹰苦练飞行技术,专心致志,其余的事一概不闻不问。
几天后,老鹰对小鹰说:“咱们一起觅食吧!”小鹰不耐烦地说:“妈妈,您去吧,我没有工夫干这种没有价值的事!”老鹰吃惊地说:“这是什么话?”“是您让我集中精力进行训练,为什么又用这些毫无意义的小事分我的心呢?”老鹰循循善诱地说:“孩子,你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但对于长途飞行来说却是一件大事。你不会寻找食物,飞起的第一天就要挨饿,第二天就无力升空,第三天就会饿死。”
小小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大事都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去打基础。如果没有稳固的地基,又怎能盖起坚实的大厦呢?
不脚踏实地的人,是一定要当心的。假如一个年轻人不脚踏实地,我们用他时就会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厦,如果地基打不好,上面再牢固也还是会倒塌的。李嘉诚如是说。
在今天这个充满着浮躁和功利的社会,很多人每天都在想办法寻求成功的捷径,尽可能地钻空子、占便宜,而不愿意踏踏实实地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做,最终白白地丢掉了成功的机会,也丧失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的可能。
还有许多人刚步入职场,就梦想明天当上总经理;刚创业,就期待自己能像比尔·盖茨一样成为富人。要他们从基层做起,他们会觉得很丢面子,甚至认为这简直是大材小用。尽管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但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脚踏实地是我们每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也是实现梦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因素,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是脚踏实地工作的最大敌人。你若时时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处处表现得比别人聪明,那么你就会不屑于做别人的工作,不屑于做小事、做基础的事。
因此,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打消投机取巧的念头,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最基础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雄厚的实力。
“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许多“大事”都是由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组成的。但无论多么平凡的小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
我们都是平凡人,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平常心,踏实肯干,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我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肯定不比那些禀赋优异的人少到哪里去。
有一位老教授这样说过:
“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许多在校时资质平凡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没有特殊的天分,有的只是安分守己的诚实性格。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不爱出风头,默默地奉献。他们平凡无奇,毕业分手后,老师、同学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但毕业几年、十几年后,他们却带着成功的事业回来看老师,而那些原本看起来会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却一事无成。这是怎么回事?”
“我常与同事一起琢磨,认为成功与在校成绩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与踏实的性格密切相关。平凡的人比较务实,比较能自律,所以有许多机会落在这种人身上。平凡的人如果加上勤能补拙的特质,成功之门必定会向他大方地敞开。”
一个人如果有了脚踏实地的习惯,具有不断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为一技之长下工夫,那么成功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一个肯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人,总有一颗热忱的心,他们甘于做小事,肯干肯学,多方向人求教,他们出头较晚,却在不同职位上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知识。
脚踏实地的人,能够控制自己心中的激情,避免设定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不会怀着侥幸心理去瞎碰,而是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地用好每一分钟,甘于从基础做起,在平凡中孕育和成就梦想。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只有埋头苦干的人,才能显出真正的聪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稳住方寸,静对非议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在面对别人的攻击时很多人都会方寸大乱、手足无措。可是,你的这种情绪的混乱并不能拯救你,反而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不管别人怎样攻击和指责,都一定要稳住情绪,做最冷静的自己。因为你应知道: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令所有的人都满意。
来自别人的批评和攻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有时候也会不自觉的攻击别人和批评别人,可是想到自己在那种境况下的心情,就应该多给予别人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批评,即使是批评,也要相应提出良好的建议。在面对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时,要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而对一些特殊情况,则要区别对待。
有一位咨询专家在作一次大型的演讲,当时有一名听众显然难以接受他的某些观点。最后这位观众再也忍不住了,他抓住演讲人提出的一个枝节上的问题发难,说出了许多带有侮辱性的话。他企图使演讲人上钩,诱使他卷入一场无意义的舌战。可是,演讲者在听到这一大通发难之词后,只是说了声“OK”,便继续进行他的演讲。他根本没有理会这些不敬之词,从而表明他不会依照别人的思想感情来确定他自己的价值。这样,发难者自己就是自讨没趣。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白宫的一次谈话中说:“如果要我读一遍针对我的指责,更不用说逐一作出相应的辩解,那我还不如辞职算了。我在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尽力工作,而且将始终不渝。如果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那些反对意见就会不攻自破;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有10个天使启示说我是正确的,也无济于事。”
有些无事生非的人是一种习惯性的找茬生事,如果你受他们影响或分散精力去反击,那就如同艾伯拉姆斯将军说的那样:“别跟猪打架——到时候你弄得一身泥,而它们却乐得很呢。”
卡耐基在他的大作《人性的弱点》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家营建公司的安全检查员,他的职责是检查工地上的工人有没有戴安全帽。一开始当他发现有不戴安全帽的违规行为时,他便利用职位上的权威要求工人改正,其结果是:受指正的工人常常显得不悦,而且等他一离开,便又常常把帽子拿掉表示对抗。于是他总结经验改变方式,他看到有工人不戴安全帽,就问是不是帽子戴起来不舒服,或是帽子的尺寸不合适。并且用愉快的声调提醒工人戴安全帽的重要性,然后要求他们在工作时最好戴上。这样的效果果然比以前好很多,也没有工人显得不高兴了。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往往都是不经意地脱口而出,而且还会声明:“我这是对事不对人,也是为了你好。”但是这并不能减轻批评对别人的伤害,也不能减少批评所带来的副作用。还有一些人似乎养成了不以为然的坏习惯,他们动不动就批评、指责他人,好像不如此不足以显示他的权威力量。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射出批评之箭,中伤他人:“你怎么总是这样,说过你多少回了。”其结果往往是要么伤害他人,要么被人抵挡,弄得自己反被人伤害。
高论高见满肚子都是,可就是什么都不做,而且无论你做什么怎么做,他都会找你的错。这种人就是中国历来盛产的清议派人物,他们的势力范围很大,从古到今,从朝到野,莫不有此类人物的存在。这些人物的特点是:从不在事先说话,总在事后评论是非,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用以训斥别人;他们深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总是超然地把自己置身事外,只是“置嘴其中”,不负责任地乱讲话;批评性意见多,建设性意见少;他们高声大喊,引经据典,你碰巧成功了,他们会把你捧到天上,你不幸失败了,他们会把你踩到脚下;或见风使舵,或推波助澜,或摇旗呐喊,或落井下石……
任事艰难,非身在局中,非亲临其境,很多内情实际情况是难以知晓的。正如一位前线将军对后方评论家说的那样:“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时紧急情况下,敌情不明,我只能依据我的判断、经验去做出决策,为我士兵的性命负责。你现在心平气和地和我探讨各种可能性,我告诉你,当时没时间也不可能像你这样想,等不到你想明白,敌人的刺刀已刺进你的肚子了。”任劳任怨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任劳难,任怨更难,况且但凡做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点滴疏漏。从主观上讲,做事者多会尽力而为,从客观上讲,总难免有差错。不犯错误的人就是只说不干的人。所谓空谈误国。我们首先不要做这样的人,不要养成动不动就不负责任地大发议论的习惯,再者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清议人物,你不要去理他,做自己的事就好。
风雨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瑞士英雄威廉·退尔的故事发生在14世纪初,那时瑞士人正在为争取独立而同奥地利统治者作斗争。这是一个在强权面前保持镇静和勇敢的故事。
瑞士人过去并不像今天这样自由和幸福。许多年以前,有一个名叫盖斯勒的暴君统治着他们,让他们饱尝痛苦。
一天,这个暴君在公共广场竖起了一个高高的杆子,把自己的帽子放在上面。然后他下令每一个进城的人都必须向它鞠躬。但是有一个名叫威廉·退尔的人却没有这样做。他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站在那里嘲笑上面晃来晃去的帽子。他绝不会向盖斯勒卑躬屈膝。
盖斯勒听说了这件事后,大为恼火。他害怕其他人也会这样不听话,那么很快整个瑞士就会起来反对他。于是他决心惩罚这个胆大妄为的人。
威廉·退尔的家在山中,他是个出名的猎手。整个瑞士没有人的弓箭功夫能胜过他。盖斯勒知道这一点,于是他想出一个残忍的方法,让这个猎手尝尝自己的技艺带来的痛苦。他下令让退尔的小儿子站在广场上,头上放一个苹果,然后再让退尔用箭把苹果射下来。
“你是要我杀了我的孩子?”他问道。
“不要再说了,”盖斯勒说道,“你必须一箭射下那个苹果。如果你失败了,我的士兵就会在你面前杀死你的儿子。”于是,退尔一言不发,把箭搭上弓。他瞄准目标,把箭射了出去。
小男孩稳稳地站着,一动也没动。他并不害怕,因为他相信父亲的功夫。
“嗖”的一声箭划过空中,正中苹果的中心,把它射落在地。人们看到后,纷纷欢呼起来。
当退尔转过身走开时,一支藏在他外套下的箭掉在了地上。
“你这家伙!”盖斯勒喊道,“你的第二支箭是什么意思?”
“暴君!”退尔自豪地回答,“假如我伤到了我的孩子,这第二支箭就是给你的。”
然后,故事的结尾又是老生常谈:此后没过多久,退尔果然用箭射杀了暴君,他因此成为民族英雄。
故事中的退尔即使面对危难,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害怕和恐慌,而是利用自己的镇静战胜了困难,成就了自己。所以,在面对危难的时候,一定要镇静,因为你越慌乱就越想不出来解决的办法。
镇静,是勇敢性格的一种表现。能于非常情况下做到镇静自若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超常勇气的人。鲁迅先生说:“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对一切的不幸!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心胸和勇气!”镇静,让我们不轻易被危险吓倒;镇静,是一份闲庭信步的自若;镇静,是内心里非凡力量的体现;镇静,能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魄力……美国男孩约翰·汤姆森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这一切。
汤姆森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却成为现代美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楷模之一。
18岁的约翰·汤姆森是一位美国高中生。他住在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场。1992年1月11日,他独自在父亲的农场里干活。当他在操作机器时,不慎在冰上滑倒了,他的衣袖绊在机器里,两只手臂被机器切断。汤姆森忍着剧痛跑了400米来到一座房子里。他用牙齿打开门闩。来到了电话机旁边,但是无法拨电话号码。于是,他用嘴咬住一支铅笔,一下一下地拨动,终于要通了他表兄的电话,他表兄马上通知了附近有关部门。
明尼阿波利斯州的一所医院为汤姆进行了断肢再植手术。他住了一个半月的医院,便回到北达科他州自己的家里。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已能微微抬起手臂,并已经回到学校上课了。他的全家和朋友为他感到自豪。人们由衷地佩服他的勇气和忍耐力。
必须提到的一点是,汤姆森的故事里还有这样一个细节:他把断臂伸在浴盆里,为了不让血白白流走。当救护人员赶到时,他被抬上担架。临行前,他镇静地告诉医生:“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带上。”
这样的镇静,竟有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当人生的风雨来临,不曾恐惧,也不曾慌乱,而是冷静的想办法,让问题得到最快最好的解决。
我们应该向这个孩子学习,即使面对风雨,也要永远铭记普希金曾经充满热情的咏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风雨的日子里需要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