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种“传染病”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内务,表示自己将早到晚归,并针对员工上班迟到的问题下了一道命令:以后谁迟到,就扣谁的奖金!可是偏偏在这一命令生效的第一天,董事长就由于上班途中闯红灯被扣住了,不仅挨了罚,而且自己“首先”迟到了。他一肚子无明火不知道朝谁发,正在办公室里生闷气时,恰好一名主管向他请示工作,董事长便把一肚子无明火朝主管发,这名主管被骂得一头雾水。主管带着一肚子火回到部门,秘书来请示问题,主管又把秘书当成了出气筒。秘书不知道为什么挨了一顿骂,把一股恶劣情绪带回家,这时她儿子扑进怀里撒娇,秘书把儿子往旁边一推,喋喋不休地责骂起儿子来。儿子受了委屈,只能向更弱者发火,正好这时小猫在旁边撒娇,儿子便狠狠踢了小猫一脚。这就是“踢猫效应”。
如果你还觉得情绪只是你个人的事,那可是大错特错了,因为情绪确实是种“传染病”。你的正面情绪,如热情、开心等可带给人们同样的欢欣鼓舞;反之,你绷着一张脸,或怒发冲冠,那受到影响的除了你自己的身心之外,还有他人。
俄亥俄州大学社会心理生理学家约翰·卡西波指出,人们之间的情绪会互相感染,看到别人表达的情感,会引发自己产生相同的情绪,尽管你并未意识到在模仿对方的表情。这种情绪的鼓动、传递与协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人际关系互动的顺利与否,便取决于这种情绪的协调。
良好的情绪会带给周围人无尽的欢乐。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一下,一定能够想得到许多因良好情绪而感染我们的例子。比如某小区的物业人员总是真诚、友善地和你道一句:“你好!”“再见!”之类的话语,你可能本来因忙碌而觉得心烦,但一听到他人的问候、看到他人的笑脸,你的内心也会绽放出一枝花来。许多经常来往的人会互相影响,也是基于这样的道理。但如果是坏情绪的传染,有时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一点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了解,张飞的命运以及蜀国的前程都受到过“情绪”的影响。
张飞得知关羽被东吴杀害后,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他“旦夕号泣,血湿衣襟”。刘、关、张桃园结义,手足之情极为深厚,如今兄长被害,张飞的悲痛也算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他在悲痛之中丧失了起码的理智,任由此种不利情绪发展,并深深感染了刘备,不仅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也极大地损害了三人为之奋斗的事业。刘备得知关羽为东吴所害,悲愤之下准备出兵伐吴,赵云向刘备分析当时的形势:“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赵云所主张的先公后私,就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若听任自己情绪的指挥,当然要先为关羽报仇雪恨;若从光复汉室的大局着想,则应以伐魏为先。刘备在诸葛亮的苦劝之下,好不容易“心中稍回”,却被张飞无休止的号哭弄得又起伐吴之心。
张飞痛失兄长,恨不得立刻到东吴杀个血流成河,他“每日望南切齿睁目怒恨”。由于报仇心切,一腔怨怒无处发泄,在不知不觉之间把怒气出到了自己人头上,“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他的情绪失控到了杀自己人出气的地步,并传染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张飞的情绪失控,不仅使自己,也使刘备在理智与情绪的抗衡中败下阵来,冲动地做出了出兵东吴的错误决定,结果使蜀汉的力量在这场战争中大大削弱,为蜀汉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当一个人的怨恨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时,他去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张飞向手下将士发出了“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披孝伐吴”的命令,根本不考虑手下能否在那么短的期限内完成任务。当末将范疆、张达为此感到犯难时,张飞不由分说,将二人“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还威胁道:“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
刘备得知张飞鞭挞部属之事,曾告诫他这是“取祸之道”,说明刘备也认识到了张飞丧失理智背后隐藏的危险。然而张飞仍不警醒,不给别人留任何退路,连“兔子急了也咬人”的道理都忘到了脑后。最后,范疆、张达无法可想,只好拼个鱼死网破,趁张飞醉酒,潜入帐中将其刺死。
由于张飞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尽管他有勇猛、豪爽、忠义之名,却不受部属的拥戴。作为一员大将,没有战死沙场,却死于自己人之手,这的确是负面情绪酿成悲剧的一个典型例子。
情绪的感染通常是很难察觉的,这种交流往往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专家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请两个实验者写出当时的心情,然后请他们相对静坐等候研究人员到来。
两分钟后,研究人员来了,请他们再写出自己的心情。这两个实验者是经过特别挑选的,一个极善于表达情感,一个则是喜怒不形于色。实验结果,后者的情绪总是会受前者感染,每一次都是如此。
这种神奇的传递是如何发生的?
人们会在无意识中模仿他人的情感表现,诸如表情、手势、语调及其他非语言的形式,从而在心中重塑自己的情绪。这有点像导演所倡导的表演逼真法,要演员回忆产生某种强烈情感时的表情动作,以便重新唤起同样的情感。
同样,你听同一首歌,在家听的感受与到演唱会现场去听,结果肯定是大相径庭,因为你在现场情绪受到了感染。
认识到情绪这种特殊的“传染病”,我们就要重视它,并积极利用正面情绪,克制、舒缓负面情绪,这样才能拥有赢得成功的品质。
与其一天到晚怨天怨地,说自己多么不幸福,不如从改变自己的情绪个性来改变命运。
没有人是天生注定要不幸福的,除非你自己关起心门,拒绝幸福之神来访。千万不可做个喜怒无常的人,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完全被情绪左右,那样伤害的不只是别人,你自己也会因此失去拥有幸福的机会。
一个周末的傍晚,凯勒在后阳台上整理白天拿出来曝晒的旧书,正巧看见与他相隔一条防火巷的邻居在阳台上洗碗。邻居动作十分利落,水声与碗盘声铿锵作响,像发自她内心深处的不平与埋怨。这时候,她丈夫竟从客厅端来一杯热茶,双手捧到她面前。
这感人的画面,差点使人落泪。
为了不惊扰他们,凯勒轻手轻脚地收起书本往屋里走。正要转身时,听到那天生与幸福无缘的女人回赠那同样无缘幸福的男人:“别在这里假好心啦!”
丈夫低着头又把那杯茶端回屋里。那杯热茶一定在瞬间冷却了,像他的心。
邻居继续洗碗,边洗边抱怨:“端茶来给我喝?少惹我生气就行了。我真是苦命啊!早知道结婚要这么做牛做马,不如出家算了。”凯勒想,以后丈夫绝不会再自找没趣了吧。
也许妻子需要的不是一杯热茶,而是来分担她的家务。但是,在丈夫对她献殷勤的时候,实在没有必要把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这样只会让事态往更坏的方向发展,而自己的负担也不会因此而有半点的减轻。
情绪化将扼杀你的幸福
一时的情绪化,常常是你自身幸福的杀手。
众所周知《红楼梦》里的泪人儿林妹妹就是个极端情绪化的人。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使得她忽喜忽悲,一会儿涕泪纵横,一会儿又满腹欢喜,这让她原本就柔弱的身体更加憔悴。身体的不适也会令她伤春悲秋,如此循环往复竟造成了最终的悲剧。也许就是因其过分情绪化的表现掐断了她通往幸福的道路,因为王夫人等是不会让一个情绪多变的人来接掌贾府的,必然是选择性情老成持重的薛宝钗。林妹妹的多愁善感甚至掩盖了她技压群芳的才华,在面临“择媳”的事件上,她不是输给了宝钗,而是输给了自己的情绪化。
反之,一个会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即使面对困境,也依然会获得幸福。
1939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首都华沙,此时,卡亚和他的女友迪娜正在筹办婚礼。卡亚做梦都没想到,他和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纳粹推上卡车运走,关进了集中营。卡亚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悲伤之中,在不断的摧残和折磨中,他的情绪极其不稳定,精神遭受着痛苦的煎熬。
一同被关押的一位犹太老人对他说:“孩子,你只有活下去,才能与你的未婚妻团聚。记住,要活下去。”卡亚冷静下来,他下定决心,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一定要保持积极的精神和情绪。
所有被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他们每天的食物只有一块面包和一碗汤。许多人在饥饿和严酷刑罚的双重折磨下精神失常,有的甚至被折磨致死。卡亚努力控制和调适着自己的情绪,把恐惧、愤怒、悲观、屈辱等抛之脑后,虽然他的身体骨瘦如柴,但精神状态却很好。
5年后,集中营里的人数由原来的4000人减少到不足400人。纳粹将剩余的犹太人用脚镣铁链连成一长串,在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将他们赶往另一个集中营。许多人忍受不了长期的苦役和饥饿,最后死于茫茫雪原之上。在这人间炼狱中,卡亚奇迹般地活下来。他不断地鼓舞自己,靠着坚韧的意志力,维持着衰弱的生命。
1945年,盟军攻克了集中营,解救了这些饱经苦难、劫后余生的犹太人。卡亚活着离开了集中营,而那位给他忠告的老人,却没有熬到这一天。
若干年后,卡亚把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他在前言中写道:“如果没有那位老者的忠告,如果放任恐惧、悲伤、绝望的情绪在我的心间弥漫,很难想象,我还能活着出来。”
是卡亚自己救了自己,是他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救了自己。
与卡亚不同的是,总有许多人不停地抱怨命运的不公,自己付出了辛劳的汗水,得到的却是失败和痛苦。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过度的情绪化除了带给人不快乐的情绪,更多的则是与成功无缘。情绪化会让你周围的人认为你喜怒无常,不敢委以重任或信赖你,因为你显得不够成熟。情绪化还会让你丧失判断力,冲动之下说出错话,做出错误的决定。
总之,如果你想获得生活的幸福与美满,或者事业的成功与辉煌,那么你就要避免情绪化。
控制自我是能力的体现
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美国,有一位很有才华、曾经做过大学校长的人,竞选美国中西部某州的议会议员。此人资历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学多识,非常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
但是,一个很小的谎言散布开来:3年前,在该州首府举行的一次教育大会上,他跟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有那么一点暧昧的行为”。这其实是一个弥天大谎,而这位候选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尽力想要为自己辩解。
由于按捺不住对这一恶毒谣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次集会中,他都要站起来极力澄清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
其实,大部分选民根本没有听到或过多地注意这件事,但是,现在人们却越来越相信有那么一回事了。公众们振振有词地反问:“如果你真是无辜的,为什么要为自己百般狡辩呢?”
如此火上加油,这位候选人的情绪变得更坏,他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在各种场合为自己辩解,以此谴责谣言的传播者。然而,这更使人们对谣言确信不疑。最悲哀的是,连他的太太也开始相信谣言了,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消失殆尽。
最后,他在选举中败北,从此一蹶不振。
控制自我情绪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一个不懂得控制自我的人,只会任由情绪的发展,使自己有如一头失控的野兽,一旦不小心闯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则会伤人伤己。
人是群居的动物,不可能总是一个人独处,因此,一旦情绪失控,必将波及他人。控制自我绝对是种必须具备的能力。
传说中有一个“仇恨袋”,谁越对它施力,它就胀得越大,以至于最后堵死我们生存的空间。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设法还你两脚,即使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也必当日后补上——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这样做只能使对抗升级而无助于解决问题,更不论是谁对谁错了。
1754年,身为上校的华盛顿率领部下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值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据说,华盛顿与佩恩就选举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说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话。佩恩火冒三丈,一拳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当华盛顿的部下跑上来要教训佩恩时,华盛顿急忙阻止了他们,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就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约他到一家小酒馆见面。佩恩料定必有一场决斗,做好准备后赶到酒馆。令他惊讶的是,等候他的不是手枪而是美酒。
华盛顿站起身来,伸出手迎接他。华盛顿说:“佩恩先生,昨天确实是我不对,我不可以那样说,不过你已然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从此以后,佩恩成为华盛顿的一个狂热崇拜者。
我们在钦佩伟人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控制自我的重要性。许多伟人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与他们的从容豁达、宠辱不惊有很大的关系。而芸芸众生也许更多的是任由情绪的发泄,没有利用好控制自我的作用。
新的一届竞选又开始了,一位准备参加参议员竞选的候选人向自己的参谋讨教如何获得多数人的选票。
其中一个参谋说:“我可以教你些方法。但是我们要先定一个规则,如果你违反我教给你的方法,要罚款10元。”
候选人说:“行,没问题。”
“那我们从现在就开始。”
“行,就现在开始。”
“我教你的第一个方法是:无论人家说你什么坏话,你都得忍受。无论人家怎么损你、骂你、指责你、批评你,你都不许发怒。”
“这个容易,人家批评我,说我坏话,正好给我敲个警钟,我不会记在心上。”候选人轻松地答应。
“你能这么认为最好。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个戒条,要知道,这是我教给你的规则当中最重要的一条。不过,像你这种愚蠢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记住。”
“什么!你居然说我……”候选人气急败坏地说。
“拿来,10块钱!”
虽然脸上的愤怒还没退去,但是候选人明白,自己确实是违反规则了。他无奈地把钱递给参谋,说:“好吧,这次是我错了,你继续说其他的方法。”
“这条规则最重要,其余的规则也差不多。”
“你这个骗子……”
“对不起,又是10块钱。”参谋摊手道。
“你赚这20块钱也太简单了。”
“就是啊,你赶快拿出来,你自己答应的,你如果不给我,我就让你臭名远扬。”
“你真是只狡猾的狐狸。”
“又10块钱,对不起,拿来。”
“呀,又是一次,好了,我以后不再发脾气了!”
“算了吧,我并不是真要你的钱,你出身那么贫寒,父亲也因不还人家钱而声誉不佳!”
“你这个讨厌的恶棍。怎么可以侮辱我家人!”
“看到了吧,又是10块钱,这回可不让你抵赖了。”
看到候选人垂头丧气的样子,参谋说:“现在你总该知道了吧,克制自己的愤怒,控制情绪并不容易,你要随时留心,时时在意。10块钱倒是小事,要是你每发一次脾气就丢掉一张选票,那损失可就大了。”
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有良好控制能力的人,控制自我不是说不发泄情绪,也不是不发脾气,过度压抑会适得其反。良好的控制自我就是不要凡事都情绪化,任由情绪发展,而是要适度控制,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学会制怒
曾有智者说过人性中最大的两个弱点是愤怒与欲望。的确,在所有的负面情绪中愤怒是最激烈的一种,并且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愤怒的情绪除了能伤害他人外,更多的反作用力会指向自己。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将领巴顿在去战后医院探访时,发现一名士兵蹲在帐篷附近的一个箱子上,显然没有受伤,巴顿问他为什么住院,他回答说:“我觉得受不了了。”医生解释说他得了“急躁型中度精神病”,这是第三次住院了。巴顿听罢大怒,多少天积累起来的火气一下子发泄出来,他痛骂了那个士兵,用手套打他的脸,并大吼道:“我绝不允许这样的胆小鬼躲藏在这里,他的行为已经损坏了我们的声誉!”说完气愤地离开……第二次来,又见一名未受伤的士兵住在医院里,顿时变脸,问:“什么病?”士兵哆嗦着答道:“我有精神病,能听到炮弹飞过,但听不到它爆炸。”巴顿勃然大怒,骂道:“你个胆小鬼!”接着打他耳光:“你是集团军的耻辱,你要马上回去参加战斗,但这太便宜你了,你应该被枪毙。”说着抽出手枪在他眼前晃动。很快巴顿的行为传到艾森豪威尔耳中,他说:“看来巴顿已经达到顶峰了……”
狂躁易怒的性格,使本有前途的巴顿无法再进一步。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士兵,他不是认真了解情况,加以鼓励,而是大打出手,完全失去了一个指挥官应有的风度修养,破坏了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失去了晋升的机会,“遗憾”之余,让人想起了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要冷静下来确实有点难度,但如果不控制怒气,只会损失过多。看过著名影片《勇敢的心》的人们一定记得片中的一段关于英格兰国王临终前的景象:由苏菲·玛索饰演的王妃因求情也未能救下华莱士,而对老国王心怀恼恨,在国王不能行动也不能说话之际,靠在他的身边,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就将老国王置于死地。那么王妃说的是什么呢?她只是平静地报复他,说了她怀的孩子是华莱士的,而非王子的。国王一命呜呼是由于愤怒的情绪。有人会以为这是影片,所以会夸张一点以突出戏剧效果。然而,现实生活中,古今中外皆有相似的例子,三国中的周瑜就是这么一位被活活气死的人。
三国时期东吴水军都督周瑜,有勇有谋,自从跟随孙策打天下,南征北战,为东吴立下汗马功劳。但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也因此毁了自己的一生。
孙刘联合抗曹时,周瑜想烧毁曹营,因为没有东风而急得病倒了。诸葛亮去看望周瑜,一句话就说中了他的心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来诸葛亮借东风,周瑜才火烧曹营。周瑜觉得诸葛亮的才能比自己高,下决心要除掉他,于是派人去杀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早已洞悉了他的意图,已经安全地离开了。周瑜气得险些跌倒在地,此为一气。
周瑜为了将荆州夺回来,将刘备骗去娶亲,诸葛亮给赵云三条锦囊妙计。结果周瑜、孙权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昏死过去。周瑜本来箭疮未愈,因气愤而复发,经众人抢救才醒过来,大叫道:“诸葛亮,我绝不罢休!”此为二气。
周瑜佯装替刘备攻打西川,要求刘备在其路过时准备粮草前去慰问,意在伺机杀了他。诸葛亮看穿了周瑜的计策,将计就计,布下四路大军,在吴军到来后将其团团围住。士兵们高喊:“活捉周瑜!”而探马来报,说刘备、孔明正在军营中饮酒,周瑜气得口吐鲜血,仰天长叹道:“既生瑜,何生亮!”说罢又连吐数口鲜血而死,年仅36岁。
愤怒是一种很难控制的情绪,正因为难以控制,所以很容易酿成大祸,甚至丢掉性命。正如培根所说:“愤怒,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还是让我们以平和的心境来对待生活中繁杂的事情吧。小心别伤害了自己,只有平静才是生活的真谛。莎士比亚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当你的感情胜过理智时,你将成为感情的奴隶;只有战胜自己的感情,你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自己忍耐、心平气和的性情,培养交往中必需的情商,遇到一丝火星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就会把你的人缘全都炸掉。
大凡脾气暴躁的人,都有一点心胸狭隘。因为真正“有容乃大”的气魄是不会随便动怒的。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真正的成功者都是生活的智者,而非处处得理不饶人的强者。钢至强则易折,水至柔所以能克钢。
学会制怒是让自己心态平和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情商较低的人才会不懂控制怒火,成为怒气伤害的对象。对于怒火要学会自我疏导,而非一味克己忍让,只有让它用一个合适的渠道发泄才会不至伤人伤己。
情商的高低与人们对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有莫大的关系,它将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克制冲动
人们形容某些幼稚的行为举动,常会用“冲动”来说明。也有些不负责任的人,在做了错事之后不敢承担责任,用“一时冲动”来替自己辩解。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必须学会克制住冲动,否则会一发不可收拾,后果也许令我们难以承受。
古代有个尤翁,他开了个典当铺。
有一个年底,他忽然听到门外有一片喧闹声。
他出门一看,原来门外有位穷邻居。站柜台的伙计就对尤翁说:“他将衣服押了钱,空手来取,不给他,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吗?”
门外那个穷邻居仍然是气势汹汹,不仅不肯离开,反而坐在当铺门口。
尤翁见此情景,从容地对那个穷邻居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了度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他命店员找出邻居的典当之物,共有衣服蚊帐四五件。
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的东西不急用,就留在这里吧。”
那位穷邻居拿到两件衣服,不好意思闹下去,于是只好离开了。
当天夜里,这个穷汉竟然死在别人的家里。
原来,此人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因为负债过多,不想活了,于是就先服了毒药。他知道尤翁家富有,想敲诈一笔,结果尤翁没吃他那一套,没傻乎乎地当了他的发泄对象,他于是就转移到了另外一家。
事后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够事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说:“凡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立刻就会到来了。”
人们听了这话都很佩服尤翁的见识。
控制自己的冲动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理智与感情的斗争。
为情所动时,不要有所行动,否则你会将事情搞得一团糟。人在不能自制时,会举止失常;激情总会使人丧失理智。此时应去咨询不为此情所动的第三方,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谨慎之人察觉到情绪冲动时,会即刻控制并使其消退,避免因热血沸腾而鲁莽行事。短暂的爆发会使人不能自拔,甚至名誉扫地,更糟糕的则可能丢掉性命。
这是一个在印度广为流传的故事。一次,一对英国殖民地官员夫妇在家中举办丰盛的宴会。地点设在他们宽敞的餐厅里,那儿铺着明亮的大理石地板,房顶吊着不加任何修饰的椽子,出口处是一扇通向走廊的玻璃门。客人中有当地的陆军军官、政府官员及其夫人,另外还有一名美国的自然学家。
午餐中,一位年轻女士同一位上校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位女士的观点是如今的妇女已经有所进步,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见到老鼠就从椅子上跳起来。可上校却认为妇女们没有什么改变,他说:“不论碰到任何危险,妇女们总是一声尖叫,然后惊慌失措。而男士们碰到相同情形时,虽也有类似的感觉,但他们却多了一点勇气,能够适时地控制自己,冷静对待。可见,男士的这点勇气是很重要的。”
那位美国学者没有加入这次辩论,他默默地坐在一旁,仔细观察着在座的每一位。这时,他发现女主人露出奇怪的表情,两眼直视前方,显得十分紧张。很快,她招手叫来身后的一位男仆,对其一番耳语。仆人的双眼露出惊恐之色,他很快离开了房间。
除了这位美国学者,没有其他客人发现这一细节,当然也就没有其他人看到那位仆人把一碗牛奶放在门外的走廊上。
美国学者突然一惊。在印度,地上放一碗牛奶只代表一个意思,即引诱一条蛇。也就是说,这间房子里肯定有一条毒蛇。他首先抬头看屋顶,那里是毒蛇经常出没的地方,可现在那儿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再看餐厅的四个角,前三个角落都空空如也,第四个角落也站满了仆人,正忙着上菜下菜;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地方他还没看了,那就是坐满客人的餐桌下面。
美国学者的第一反应便是要向后跳出去,同时警告其他人。但他转念一想,这样肯定就会惊动桌下的毒蛇,而受惊的毒蛇很容易咬人。于是他一动不动,迅速地向大家说了一段话,语气十分严肃,以至于大家都安静了下来。
“我想试一试在座诸位的控制力有多大:我从1数到300,这会花去5分钟,这段时间里,谁都不能动一下,否则就罚他50个卢比。预备,开始!”
美国学者不急不缓地数着数,餐桌上的20个人,全都像雕像一样一动不动。当数到288时,他终于看见一条眼镜蛇向门外的牛奶爬去。他飞快地跑过去,把通向走廊的门一下子关上。蛇被关在了外面,室内立即发出一片尖叫。
“上校,事实证实了你的观点。”男主人这时叹道,“正是一个男人,刚才给我们做出了从容镇定的榜样。”
“且慢!”美国学者说,然后转身朝向女主人,“温兹女士,你是怎么发现屋里有条蛇的呢?”
女主人脸上露出一抹浅浅的微笑:“因为它从我的脚背上爬了过去。”
我们平时无论工作、生活都要尽力保持理性,用理智代替情感,客观的分析才会有助于找到问题的答案与真相,否则在冲动情绪下只会丧失敏锐的判断力,最终作出令我们抱憾的决定。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妻子因为难产死去了,孩子活了下来。丈夫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有些忙不过来,可是找不到合适的保姆照看孩子,于是他训练了一只狗,那只狗既听话又聪明,可以帮他照看孩子。
有一天,丈夫要外出,像往日一样让狗照看孩子。他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所以当晚没有赶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急忙忙往家里赶,狗听到主人的声音摇着尾巴出来迎接,他发现狗满口是血,打开房门一看,屋里也到处是血,孩子居然不在床上……他全身的血一下子都涌到头上,心想一定是狗的兽性大发,把孩子吃掉了,盛怒之下,拿起刀来把狗杀死了。
就在他悲愤交加的时候,突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只见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丈夫感到很奇怪。他再仔细看了看狗的尸体,这才发现狗后腿上有一大块肉没有了,而屋门的后面还有一只狼的尸体。原来是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
丈夫在一刀带来的痛快之后,很快就尝到了痛苦的滋味。他痛失爱犬,而所有的结局全由那冲动的一刀所致,这不能不说是件很遗憾的事。
在遇到一些情况时,我们需要的是冷静,而非冲动。我们也许该在冲动之前先重温下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思想——三思而后行。永远不要让自己的嘴巴和手脚跑得比大脑快,能克制住冲动的人才会具有成功的品质。
告别忧郁
有人说忧郁如一杯酒,越品越爱它;也有人说忧郁之于男女是不同的,一个和忧郁搭边的女人没有人愿意接近她,一旦换作了男人,那将完全是另外一番风景。其实,真正的忧郁没有人喜欢,试想你会愿意经年累月和一个动不动就唉声叹气、长吁短叹的人在一起吗?谁都不会拒绝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常常忧郁的人只会令我们望而却步。
某机关一个小公务员一直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有一天,他忽然得到通知,一位从未听说过的远房亲戚在国外死去,临终指定他为遗产继承人。
那是一个价值万金的珠宝商店。小公务员欣喜若狂,开始忙碌着为出国做种种准备。待到一切就绪,即将动身时,他又得到通知,一场大火烧毁了那个商店,珠宝也丧失殆尽。
小公务员空欢喜一场,重返机关上班。他似乎变了一个人,整日愁眉不展,逢人便诉说自己的不幸。
“那可是一笔很大的财产啊,我一辈子的薪水还不及它的零头呢。”他说。
“你不是和从前一样,什么也没有丢失吗?”他的一个同事问道。
“这么一大笔财产,竟说什么也没有失去!”小公务员心疼得叫起来。
“在一个你从未到过的地方,有一个你从未见过的商店遭了火灾,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呢?”这个人看得很开。
不久以后,小公务员死于忧郁症。
忧郁的来源多种多样,有可能是为已失去的事物或人而忧郁,也有可能是为得不到的东西而懊恼。忧郁的人多半比较情绪化,多愁善感,常常让人捉摸不定。
过度的忧郁会使人丧失对生活的热情,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著名演员张国荣,多才多艺但却英年早逝,令我们为之扼腕叹息。他生前的好友、合作过的人员,提到他时都称赞他演技佳、歌也好,人品自不必说,唯一遗憾的是有点忧郁。这种忧郁随着外部环境的刺激而日益加深,直到2003年从24楼的纵身一跃,从此让“4月1日”愚人节也染上了一些忧郁的色彩。
由美国医学协会发起的一项对10余个国家和地区约3.8万人的调查显示,有5%的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在25~30岁之间,其中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来自美国的资料显示,抑郁症病人中有2/3的人曾有自杀念头,其中有10%~15%的人最终自杀;所有自杀者中有70%的人有抑郁症状。
生性敏感、感情细腻的人容易因为患得患失而感染上忧郁症,忧郁症就像一束盛开的罂粟,看着美丽,然而一旦上瘾,危害极大。无数才华横溢的人,就因为患有忧郁症,最后走上了结束自己生命的道路。忧郁症的危害在于它的隐蔽性、潜伏性,因此不为我们所重视。但忧郁如同能导致发霉的细菌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啃噬我们的心灵,将所有的美好、快乐、希望都咬掉,徒留悲伤、灰心、绝望。
告别忧郁吧,何不拥抱美好,将心交给太阳来照耀呢?
拒绝自卑
不知你是否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邪恶的“神”,它的名字叫自卑。貌美如花的女子会忧虑自己没有足够的聪明,虽然她确实聪颖,但时常听别人说漂亮的女人没大脑,不禁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富可敌国的大商家,有可能为自己那鲜为人知的身世而自卑……总之,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内心的“邪恶之神”而痛苦,有认为自己不漂亮的,也有抱怨没能力赚大钱的,更有为自己没受过良好教育而自卑的……
有的是先天的,无法改变的——外表、家庭;也有的是后天自寻烦恼的——没学历、不聪明……一句话,自卑人人都有,原因却迥异。
自卑的人总是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结果越比越觉得不如别人,形成自卑心理。内心的自卑,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不利的,因而,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自卑心理,就要用理性的态度坚决把它铲除掉。
你可以从下面这个寓言中得到启发。
上帝想和人类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上帝想把一种叫作“自卑”的东西藏在人身上,于是他和天使们商量:“你们给我出个主意,我该把它放在人的哪个部位最为隐秘。”
有的天使回答说,藏在人们的眼睛里;有的说,藏在人们的牙缝里;有的说就藏在人们的腋窝里。
但一个聪明的天使笑着说:“上面这些地方,人们都很容易找到,他们马上会把自卑还给上帝。您最好把它藏在人们的心里,那里是他们最后才能想到的地方。”
“邪恶之神”就是这样住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动不动在关键时刻和我们作对。
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是一位从自卑走向成功的人。格林尼亚出生于一个百万富翁之家,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养成了游手好闲、摆阔逞强、盛气凌人的浪荡公子恶习。仗着自己长相英俊,他挥金如土,任意玩弄女人。但有一次,一直春风得意的格林尼亚遭到了重大打击。一次午宴上,他对一位从巴黎来的美貌女伯爵一见倾心,像见了其他漂亮女人一样,追上前去,但只听到一句冷冰冰的话:“……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花花公子挡住视线!”女伯爵的冷漠和讥讽,第一次使他在众人面前羞愧难当。突然间,他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那样被人厌弃,一种油然而生的自卑感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他满含耻辱地离开了家,只身一人来到里昂。在那里,他隐姓埋名,发愤求学,进入里昂大学插班就读。他断绝一切社交活动,整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这样的钻研精神赢得了有机化学权威菲利普·巴尔教授的器重。在名师的指点和他自己的长期努力下,格林尼亚发明了“格式试剂”,发表了两百多篇学术论文,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19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自卑的人随处皆是,有的被“邪恶之神”所打倒,但也有许多人从自卑中超越自己,走向成功。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曾为自己是孤儿,从小就流落街头而自卑;存在主义大师、作家萨特,两岁丧父,一眼斜视,一眼失明,失去亲情与身体的残疾使他产生极度的自卑;法国第一帝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年轻时曾为自己的矮小和家庭贫困而自卑;美国英雄总统林肯出身农庄,9岁丧母,只受一年学校教育就下田劳动,他也曾深深为自己的身世而自卑;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4岁家败,9岁辍学谋生,11岁亡父,他也一度陷于自卑中。
但凡自卑者,总是一味轻视自己,总感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也比不上别人。这种情绪一旦占据心头,结果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忧虑、烦恼、焦虑纷至沓来。倘若遇到一点困难或者挫折,更是长吁短叹、消沉绝望,那些光明、美丽的希望似乎都与自己断绝了关系。这与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自信的气质和宽广的胸怀是格格不入的,必须引起人们的警觉。
事实上,自卑只是一种徒然的自我折磨,因为它不会给人以激励,不会给人以力量,反而会摧残人的身心,盗走人的骨气。容忍它的存在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在《自觉与自贱》一文中明确指出:“若自觉有所短而存在自贱的心理,便是自甘居于卑劣的地位,所得的结果只能是颓废。”
有句话说:“天下无人不自卑。无论圣人贤士、富豪王者,抑或贫农寒士、贩夫走卒,在孩提时代的潜意识里,都是充满自卑感的。”但你若想成大事,就必须战胜自卑感。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那双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问:“爸爸,安徒生不是住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住在这栋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伊东布拉格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面临的成功机遇总是相同的,只要你不懈地奋斗,一定能够实现理想,从而达到成功。
想要成功,就必须拒绝自卑,而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相信自己只要有这个念头,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不再恐惧
恐惧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安、忧虑、嫉妒、愤怒、胆怯等,都是恐惧的表现。恐惧剥夺人的幸福与能力,使人变为懦夫;恐惧使人失败,使人流于卑贱;恐惧比什么东西都可怕。
恐惧能摧残一个人的意志和生命。它能影响人的胃、损伤人的修养、减少人的生理与精神的活力,进而破坏人的身体健康;它能打破人的希望、消退人的意志,使人的心力“衰弱”。
一个美国电气工人,在一个周围布满高压电器设备的工作台上工作。他虽然采取了各种必要的安全措施来预防触电,但心里始终有一种恐惧,害怕遭高压电击而送命。有一天他在工作台上碰到了一根电线,立即倒地而死,身上表现出触电致死者的一切症状:身体皱缩起来,皮肤变成了紫红色与紫蓝色。但是,验尸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当那个不幸的工人触及电线的时候,电线中并没有电流通过,电闸也没有合上——他是被自己害怕触电的自我暗示杀死的。
苏联也曾报道过类似的事例:有一个人被无意中关进了冷藏车。第二天早上,人们打开冷藏车,发现他已被冻死在里面,身体呈现出冻死的各种状态。但是奇怪的是,冷藏车的冷冻机并没有打开制冷,车中的温度同外面的温度差不多,依这种温度是绝对不可能冻死人的。大概这位死者被关进冷藏车之后,就不断地担心自己要被冻死,这种意念对他的身心发生了影响,他就真被冻死了。
一个成年人可能会因为过度恐惧而死亡,或者得了恐惧症。一位女士因为总是害怕鬼而导致晚上不敢独自睡觉;房间的门后不能挂衣服,因为她能想象出那是一个鬼站在那里,甚至连他的模样都想得逼真;大白天一个人逛商场,不敢在无人陪同的情况下去洗手间……
过度恐惧就是一种病症,需要多一点勇气战胜怯懦。有时候一个成年人的胆量甚至不及一个小女孩。
在美国19世纪50年代,有一天,黑人家里的一个10岁的小女孩被母亲遣到磨坊里向种植园主索要50美分。
园主放下自己的工作,看着那黑人小女孩敬而远之地站在那里,便问道:“你有什么事情吗?”黑人小女孩没有移动脚步,怯怯地回答说:“我妈妈说想要50美分。”
园主用一种可怕的声音和斥责的脸色回答:“我绝不给你!你快滚回家去吧,不然我用锁锁住你。”说完继续做自己的工作。
过了一会儿,他抬头看到黑人小女孩仍然站在那儿不走,便掀起一块桶板向她挥舞道:“如果你再不滚开的话,我就用这桶板教训你。好吧,趁现在我还……”话未说完,那黑人小女孩突然像箭一样冲到他前面,毫无恐惧地扬起脸来,用尽全身气力向他大喊:“我妈妈需要50美分!”
慢慢地,园主将桶板放了下来,手伸向口袋里摸出50美分给了那黑人小女孩。她一把抓过钱去,便像小鹿一样推门跑了,留下园主目瞪口呆地站在那儿回顾这奇怪的经历——一个黑人小女孩竟然毫无恐惧地面对自己,并且镇住了自己。在这之前,整个种植园里的黑人们似乎还从未敢想过。
要想战胜恐惧,最好的方法与最佳的人选还在我们自己身上,指望别人的帮助是无用的。走出恐惧的荒漠最终凭借的总是我们自身的力量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