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人的性格
57457200000005

第5章 讲究礼节

一般来说,中国人和东方人的礼节问题,可以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其一是赞赏,其二是批评。我们时常夸耀自己,盎格鲁——撤克逊人具备许多美德,而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内刚,外柔则无关紧要。因此,当我们来到东方的时候,发现如此多的亚洲人在调解人际关系的技巧方面,竟远胜于我们,内心就禁不住肃然起敬,就跟一事无成的人对无事不能的人所产生的那种敬意一样。即使最刁钻的西方批评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已经把礼节升华到一个完美的高度,这是西方人闻所未闻的,且在身临其境前会觉得是不可思议、难以臆断的。

我们知道,中国典籍上素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即礼仪准则300条,行为准则3000条。一个民族在繁文缛节的重压下,竟能很好地繁衍生存下去,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不过,我们很快发现,中国人早就把恪守礼节变成一种先天的内在本能,而不用后天去刻意学习,这跟他们对待教育的方式如出一辙。中华民族的先贤们,早已将繁文缛节潜移默化到中国人的日常交际中,而对于西方来说,礼节通常只适用于宫廷和外交往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会被这些繁文缛节所束缚,而是说这些礼节要合乎时宜。如同每逢节日需要穿上盛装,中国人全凭一种准确的本能,就可以判断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应该用到礼节。在一个需要用到礼节的场合,如果一个中国人不知道怎样做,那么他就会像一个受过教育的西方人偶然忘记9乘以9是多少一样,令人感到荒谬可笑。

西方人之所以难于接受中国的礼节,是因为我们心中早就有这样一个概念,即“礼节是某种善意的诚挚表达”。在西方,但凡是文明人,都会认同“个人的幸福就是全体的幸福”这一观念,但中国人的礼节却推翻了这个观念。像所有的技艺表演一样,中国人表示礼节时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整个复杂心态的个体部分的需要。他们制定和使用礼貌用语,完全是为了维护既定的尊卑关系。在西方人看来,这样做即使不令人发疯,也会令人不知所措;而在中国人看来,这样做不仅对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还对调解人际关系起到了润滑的作用。上有其下,下有其上,上下有序,这样才能各就其位,万事亨通。这好比下棋,先走棋子的人说:“在下先走一步!”对方则说:“在下也走一步!”当一方要赢得一步棋的时候,会预先告知另一方说:“在下的士要吃掉兄台的卒,走到九宫中的象位。”这就是下棋,尽管一局棋的输赢不会因双方说了几句客套话而受到影响,但如果下棋的人不事先说出下一步棋的走向,就会使自己显得荒唐可笑。同样,如果下棋的一方不按照礼节回应另一方的棋路,也会被人们贻笑大方。对中国人来说,客套就等同于下棋,不懂得说客套话就等同于不会下棋。

同时,中国人讲究礼节的程度,会因为城乡分化而有所不同。一个乡下人,虽然他知道必须遵守礼节,但并不意味着他必须像城里人那样在礼节上有过细的讲究。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就算有很少一部分中国人不懂得怎样使用礼节,他们也比最有教养的外国人礼貌得多。在讲究礼节方面,外国人与中国人相比就如同襁褓中的婴儿。一般来说,外国人要想像中国人那样恪守礼节,除非他在中国有过长期的体验,并且要时刻谨言慎行,以防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正是由于西方人无法适应中国人礼节中的那些规矩,因而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才会毫不掩饰地用轻蔑的目光看待这些“野蛮人”。就算西方人学会了中国那些辞藻美丽的礼貌用语,也依然表现得顽固无礼、麻木无知。

礼节就像是一个气垫,虽然里面空空如也,但它却能很好地减缓颠簸。同时,客观地说,中国人对外国人以礼相待,与对自己的同胞以礼相待一样,并不是为了顾及客人的感受,而是为了向客人表明自己是知书达礼的人。比如说,你到一个中国家庭做客,你原本不想喝茶,但主人偏偏为你生火沏茶,结果你被生火产生的烟熏得直掉眼泪,喉咙还被烟火呛得像吞了一碗苦药似的。至于客人乐不乐意,那跟主人完全没有关系,起码主人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个懂得待客之道的人。再比如,你在乡下租了一间条件比较差的客房,房东认为他完全有责任把客房打扫一下,并象征性地布置一番。于是,尽管你已经进入房间了,但房东仍然固执地打扫着房间。你的眼睛被满屋的飞尘迷得很难受,你恳求房东别再打扫了,但他却置之不理、依然固我。也许,这就是《礼记》上所教诲的,待客的房间必须打扫,无论客人如何厌烦都要继续打扫。请客吃饭也是如此,这通常会让初来中国的外国人感到畏惧。饭局刚刚开始的时候,主人会热情地给你准备一大堆食物,他自认为你肯定喜欢吃,而事实上你一点也不想吃,甚至觉得难以下咽。可是,如果你连碗筷都不动的话,主人就会不高兴地说,那就是你的不对。主人则认为自己待客有加,毫无失礼之处。当然,别人不会说主人有失礼之处的。如果外国人不懂得这些规则,那是他自己的问题,与主人毫不相关。

正是按照中国礼节上的规则,一位中国新娘去拜访一位外国夫人时,竟然背朝着这位夫人,往完全相反的方向行礼,以至于这位夫人既诧异又恼怒。事后,这位夫人仔细打听了才知道,原来那位新娘朝北行礼是因为中国的皇帝住在北边,她完全没有理会女主人当时正站在屋子的南面。既然这位外国夫人不清楚自己究竟应该站在哪个方位,那位新娘也就不必在乎女主人的感受了,反正她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行礼就行了。

中国人的礼节通常体现在送礼上,在前面我们已经提过,这是给受礼人“面子”,而所送的礼物也都有固定的样式。一位外国人经常与中国人打交道,他总是收到装着油腻糕点的礼品盒。他根本不想吃这些糕点,但是送礼人却拒不收回。就算他被逼得走投无路而一再表示不愿接受,否则他只好拿去送给别人,送礼人也一样不会收回礼物。

中国人的礼节中并不反对人们“对礼物吹毛求疵”,比如受礼人经常会问购买礼物花了多少钱,而送礼人在跟主人告别时通常会说“给您添麻烦了”,“让您破费了”之类的客套话。

一位外国人应邀参加一次婚礼,看到宴席摆放着丰富多彩的糕点。婚宴进行中,有人给这位外国人端上来三块热气腾腾的糕点,可是这位外国人婉言谢绝了。令外国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行为竟然给正常婚宴投下了一片阴影。原来,按照当地的习俗,每一个参加婚宴的客人都要送出一份礼钱。但中国人认为,直接跟客人说收礼钱是不礼貌的,于是就以送热糕点为托词。参加婚宴的其他客人都知道送糕点的用意,唯独这位外国人不明就里,以至于他拒绝吃糕点后别人也不便当场拿出自己的礼钱了。后来,这位外国人又应邀参加这一家的举办的另一次婚礼。有趣的是,婚礼主持人显然吸取了上次的经验,竟然不再以送糕点当作收礼钱的托词,而是直截了当地对客人们说:“各位嘉宾,请吧,这是放礼钱的地方。”

虽然中国人的礼节中有一些令人厌烦的繁文缛节,但是在社会交往方面,我们仍有必要向中国人学习很多东西,因为他们的礼节中有一套完整的规则。如果我们能保持我们的诚实守信,抛却我们的野蛮鲁莽,并在我们坚定的独立性中融入中国人的彬彬有礼,那么我们将变得更好。然而,许多西方人根本不能以这样的观念看待事物。笔者的一位熟人在巴黎住了很多年后回到伦敦,每当他见到朋友时都会脱帽鞠躬,这是他不知不觉中从巴黎带过来的习俗。有一次,他向一位朋友鞠躬时,被朋友嘲笑说:“老家伙,仔细看清楚了,这里没有你的法国猴子可耍!”

笔者要说的是,如果人们能够将东西方的精华融为一炉,能够在布满荆棘的中庸之道上安然前行,那该是多么的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