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14至2015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热点探析(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7687700000001

第1章 就业篇

推动上海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研究

陈丽芬、张爽等

一、高质量就业的基本理论

(一)理论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二)“就业质量”的内涵定义与评价指标

1.就业质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就业质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指标,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保护程度以及劳动者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借鉴有关国际组织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共十八大报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任务以及我国的国情,宏观层面定义的高质量就业内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具有七个维度:

(1)充分的就业机会

(2)合理的就业结构

(3)公平的就业环境

(4)良好的就业能力

(5)合理的就业收入

(6)完善的就业保障

(7)和谐的劳动关系

2.建立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战略意义

1.是建设国际大都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3.是上海劳动力结构转变的必然选择

4.是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途径

5.是影响劳动供给格局的决定力量

二、上海促进更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形成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登记失业率保持在低水平

(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劳动者素质得到提高

(四)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初步建立,职工工资收入稳步提高

(五)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六)逐步建成劳动关系协调调解机制,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三、推进上海实现更高质量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

(二)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仍需优化

(三)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劳动者技能素质低下难以实现稳定就业

(四)不同就业群体收入差距过大,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需有效建立

(五)劳动者就业权益保障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不同身份劳动者公平的保障待遇需从政策层面给予关注

(六)劳动关系趋紧,群体性争议缺乏有效疏导手段

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国际借鉴和思路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启示

1.不断健全劳动者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

2.加强企业与劳动者的信息互动

3.注重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4.制定特殊地区或岗位的优惠政策

5.提供直接雇用或薪资补贴方案支持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

6.增强社会对话与劳资协商

7.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对青年就业加以扶持

8.加快第三部门与小微中型企业成长

(二)推动上海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基本思路

1.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

2.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3.坚持政策支持、市场导向

4.坚持创业带动、托底保障

5.坚持能力建设、培训优先

6.坚持优化环境、服务创新

五、推动上海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重点人群就业机会,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二)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四)有效建立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缩小不同职业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五)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完善劳动者就业保障机制

(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张爽、刘彩云等

一、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创业服务体系的相关基本概念与内涵界定

1.“创业”是劳动者发挥自身能动性,发现机会、整合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以及财富的经济活动。

2.“创业环境”是指与创业活动相关联的因素的集合,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微观环境。

3.“公共创业服务体系”是由公共创业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

(二)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内文献综述

1.公共创业服务体系概况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中国就业促进会创业专业委员会,结合东、中、西地域因素和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特点,在河北、辽宁、江苏、湖北、四川和陕西六个省开展创业公共服务调研,通过摸底典型省份创业公共服务现状和需求情况,研究和分析创业公共服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完成“创业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报告”,就我国创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主体、服务方式、服务布局、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性的制度设计。

2.特定对象创业服务体系成效

(1)为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需做到:政策支持、教育支持和金融支持;

(2)科技创业上,需从重构制度环境、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业、构筑科技人才的创业网络与社会资本、营造全社会“宽容失败、尊重创业”的文化氛围等,构建区域科技人才创业服务体系;

(3)海外创业人才上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要解决的后续服务分为政策落实服务,团队建设服务,融资渠道服务,社会保障服务,销售扶持服务,税收减免服务,信息资源服务及人文关怀服务;

(4)针对农民工回流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创业受益少、创业风险高、创业资金单###一、政府支持政策不足等问题,地方政府应出台针对性措施,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

3.公共创业服务绩效评估与实证研究

探究创新型的青年创业就业社会支撑模型,并借鉴负载均衡思想提出合适的资源调度算法,构建一个动态的导师资源分配调度模型,以期大幅提高导师资源利用率。

(三)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外文献综述

1.创业促进的行动指南和基本准则

2.积极营造良性创业生态的努力

3.汇聚社会创业力量与目标团体

二、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状况

1.公共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初见成效

2.公共创业服务的提供属地化特性显著

3.公共创业服务体系的地方探索多彩纷呈

(二)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意义

1.公共创业服务体系是构建创业生态系统的奠基石

2.公共创业服务体系是打造“创业型经济”的源动力

3.公共创业服务体系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助推器

(三)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分析

1.外部环境

2.文化氛围

3.创业能力

三、我国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公共创业服务体系组织管理不明晰,创业服务的部门合力不够

(二)创业扶持政策的隐性限制多,“落地难”不同程度地显现

(三)公共创业服务机构职能不明确,创业服务市场组织发育不充分

(四)公共创业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服务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薄弱,创业服务的专业化需升级

(六)创业环境仍有欠缺,创业生态系统仍应优化

四、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

国外经验总结:

1.鼓励形成区域公共创业服务的多元竞争格局

2.重组再造全国创新创业的权责机关

3.适时设置产业化运作的国家创业基金

4.松绑创业准入监管与营造创业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

5.打造区域志愿者模式的创业天使资本网络

五、我国公共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与目标模式

(一)推动我国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

(二)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2.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协调原则

3.社会文化与创业激情相交互的原则

六、我国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厘清公共创业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促进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

(二)不断健全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确保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三)明确公共创业服务机构职能,注重培育市场化的力量

(四)加强专项队伍建设,形成专业规范的公共创业服务供给能力

(五)切实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和指导,推动创业服务不断深入发展

(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全力打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

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就业的政策治理模式研究

——以上海为例

董良坤、寿莉莉等

一、长期失业青年现象研究的背景及综述

(一)背景

1.青年失业长期化现象是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性难题

2.长期失业青年现象渐显为国内青年就业的重要社会问题

3.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将持续作为上海促进就业的重点工作

(二)综述

1.青年失业问题研究的发端

2.青年失业长期化的影响研究

3.青年失业长期性的成因研究

4.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就业的治理“新政”

二、上海市长期失业青年的基本现状及主要特征分析

(一)基本现状

1.人数规模

2.性别比例

3.年龄结构

4.学历分布

5.区域分布

(二)主要特征分析

1.群体性求职意愿低迷,自愿性失业特征明显

2.低学历、低技能和低人力资本的群体特征

3.劳动参与呈现不稳定性和短期化的特征

4.生活来源多以接受亲人资助的普通家境为主

5.择业求职的期望理想化,缺乏创业意愿

6.就业的紧迫感不足,对失业心理危害认知度偏低

(三)成因探讨

1.观念原因:群体性择业期望值偏高而影响理性就业

2.教育原因:教育培养体系与就业市场需求相脱节

3.市场原因:城市转型导致青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改变

4.社会原因:社会结构变化影响长期失业青年就业机会选择

5.体制原因:促进青年就业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不足

(四)青年失业长期化后果及危害分析

1.个体发展层面

(1)危及就业机会及职业信心

(2)弱化个人的职业技能积累

2.家庭生活层面

(1)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

(2)加剧代际间的不公平传递

(3)助长“啃老族”现象的蔓延

3.经济发展层面

(1)影响青年人力资本价值积累

(2)损耗青年劳动力的优势资源

4.社会影响层面

(1)加剧长期青年失业群体边缘化

(2)增加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加剧青年群体的心理失衡

三、上海市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就业的政策治理评价

(一)普适性政策综述

1.就业援助

2.自主创业

3.青年见习

4.技能培训

(二)专项措施:实施“启航”计划

四、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就业政策治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一)基本概况:形势严峻,总量突增,区域差异显著

(二)各国长期失业青年现象的表现特征

1.英国:长期失业青年数量翻番,政府缩减求职津贴缓解财政压力

2.德国:青年失业率低水平,双重职业教育高水平

3.美国:长期失业青年造就“空等的一代人”,导致国家危机

4.加拿大:青年受教育水平明显提升,长期失业风险却居高不下

5.韩国:“本国青年失业与外国劳动力拥入”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6.埃及: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长期失业现象蔓延严重

(三)国际社会青年失业治理经验及启示

1.跨区域的专项就业促进计划

2.跨国合作的财政专项计划

3.市场化导向的教育培训项目

4.探索推广形式不同的学徒制度

5.推行各具特色的国家援助项目

五、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就业的治理模式定位及基本框架

(一)治理模式定位

通过合理界定不同治理主体的职能定位,明确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公共治理的多元主体到位,探索适合国际大都市特点的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就业的主体多元、统一高效和职能协调的多元治理模式。

(二)治理模式导向

1.坚持源头上治理

2.坚持市场化治理

3.坚持长期化治理

4.坚持协同式治理

(三)总体治理思路

1.明确政策治理目标

2.突出政策治理重点

3.优化公共治理组合

4.形成政策治理合力

5.提高公共治理效率

(四)基本框架及关键要素

1.政府的治理定位

2.市场治理的定位

3.教育治理的定位

4.家庭治理的定位

5.社会治理的定位

六、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就业政策治理的策略建议

(一)观念治理:激活长期失业青年的群体性就业意愿

(二)源头治理:提升长期失业青年群体的就业能力

(三)政府治理:整合促进失业青年就业的政策效应

(四)市场治理:扩大长期失业青年的稳定就业机会

(五)社会治理:营造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就业的良好文化氛围

(六)专项治理:打造升级版的服务援助“启航”计划

完善上海市就业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董良坤、寿莉莉等

一、就业保障体系的内涵

(一)就业保障体系的含义

最简单的含义应该是保障公民实现就业权利的一整套政策和措施体系总和。

(二)就业保障体系的主要构成

围绕就业保障体系的含义,其基本的要素应该包括两个状态和一个过程:

1.失业生活保障

2.就业权益保障

3.求职过程保障

推动劳动者从失业向就业状态转换的通道大体上有两类:

1.市场化的通道

2.政府托底的通道

求职过程保障这一就业保障体系的中心环节,包括四个核心要素:

1.扩大需求

2.有效供给

3.高效配置

4.托底保障

(三)就业保障体系的支撑条件

1.政策法规

2.服务体系

3.资金投入

4.责任考核

二、完善上海市就业保障体系面临的形势

(一)宏观环境的变化

1.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政府就业管理制度提出新要求

3.人口发展趋势出现新变化

4.技术变革创造就业新模式

(二)在宏观环境改变中就业工作本身面临的挑战

1.就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转变

2.就业工作重点对象由传统“4050”向“2030”转变

3.促进就业的主要手段由政策激励、扶持和引导向政策和服务并重转变

4.就业结构从###二、三产业并重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就业方式从以正规就业为主向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转变。

(三)完善就业保障体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本市就业保障体系的新机遇

三、促进就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一)国外促进就业保障的主要措施及做法

从欧美主要国家促进就业的措施看,美国主张通过刺激经济来为民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认为就业与教育密切相关。德国则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就业促进模式进行了重大调整,把原有带有消极性质的保障变为积极保障。英国强调就业立法和社会福利改革,实施促进就业的补贴政策、提升技能的培训政策、促进失业保险与就业的联动政策,以及稳定就业的管理政策等。

(二)国外就业促进的主要模式及发展趋势

在解决其失业和促进就业过程中的政策取向,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失业保障政策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相结合、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保障性的平衡,以及多元主体共同推进解决失业问题的全球行动等则是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三)国外促进就业服务完善的主要经验及借鉴

国际经验表明,建立促进就业的法律体系,完善劳动者的就业法律保障,这是不同经济社会制度国家的普遍做法。

四、进一步完善上海市就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关于完善就业保障体系的目标设定

(二)关于完善就业保障体系的手段选择

(三)新形势下上海市就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四)完善上海市就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