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5868500000023

第23章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是从1982年7月1日开始的。在此之前,我国曾于1953年和1964年分别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的规模之大,项目之多,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关心,而且受到世界的瞩目,同时,还得到了联合国的资助与合作。搞好人口普查,查清我国基本国情,是关系到搞好四化建设,安排好人民物质和文化建设,安排好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和规划的大事,所以党中央高度重视,在正式普查之前,国务院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准备工作在1979年就已开始。1979年底,国务院成立了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之后,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1980年7月1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在江苏无锡市和无锡县进行了普查试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343万人口中进行了省一级的普查试点。1982年1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对各省、市、自治区人口普查的准备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对全国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同年5月,电子计算机安装工作完成,人口普查工作人员也逐级负责,分期培训完成。

198.2年7月1日开始全面登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持下,经过广大普查人员深入细致的工作,到7月10日,除了个别遭受水灾的地区略有推迟外,全面完成了普查登记,并在7月底以前全面进行了复查核实工作。

7月10日,人口普查工作基本结束。10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普查公报:1982年全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其中男性519433369人,占51.5%,女性488741919人,占48.5%;汉族人口936703824人,占93.3%,各少数民族人口67233254人,占6.7%;具有大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人口4414495人,具有大学肄业文化程度的(包括大学在校生)人口160247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647002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827714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5160310人,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35820002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第二次人口普查的38.1%下降为23.5%;市镇总人口为206588582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64年的18.4%上升为20.6%。

普查公报发布后,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人口分析小组根据公报,对人口状况作了如下分析:(1)中国人口迅猛增长的势头已经得到控制,但要实现本世纪末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还要做很大的努力。(2)全国人口密度显著增加,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布有所变化,中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7人,比1964年普查时每平方公里74人增加了33人。(3)市镇总人口的控制得到一定成效,但还要继续控制。与1964年人口普查数字相比,市镇总人口共增加了79485541人,增长62.5%,高于全国总人口增长41.5%的速度。18年来,中国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964年的18.4%增至20.6%,这个速度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低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于大城市而带来的许多问题。(4)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汉族,同1964年相比汉族增长43.8%,各少数民族增长68.4%。(5)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1964年相比,18年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增加314156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增加573612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增加14593026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增加了159335851人。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64年普查时的38.9%下降到23.5%,从总体上看,中国教育事业还相当落后,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要求还有极大差距。

人口普查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国情调查。通过这次普查,我们得到了关于全国人口的总数、人口的地理分布、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行业、职业、婚姻状况和妇女生育状况等各方面的比较详尽的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进行了交叉比较和演算,取得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情、省情、县情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