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5868500000043

第43章 调整省地两级领导班子工作完成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继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第一步工作基本完成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开展省、地两级党政机关的机构改革工作。1982年10月,中央决定成立以宋任穷为首的省、市、自治区机构改革指导小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领导下,负责指导该项工作,同时从中央党政机关中抽调一批退居二线三线的部局级干部,组成工作组,分赴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帮助工作。1983年3月,省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基本完成;省属部、委、厅、局和地、市领导班子的调整,除广西等个别地区外,于1983年底基本结束。

省地两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调整后的新班子人数普遍减少,平均年龄下降;文化程度提高,向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前进了一大步。

全国省级领导班子党委常委、正副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的人数从698人减为463人,减少了34%;平均年龄降低了7岁(从62岁降低至55岁),其中55岁以下的由占15%提高到占49%;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由原来占20%提高到占43%。新提拔的省级党政领导干部有204人,占新班子成员的44%,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45人(含专家、教授76人),占新提拔省级领导干部总数的71%。

地、市(州、盟)和省属部、委、厅、局的领导班子,党委常委、正副专员(市长、州长、盟长)和正副厅、局长(部长、主任)人数,减少了36%(从16658人减少到10603人),平均年龄降低了8岁(从58岁降低至50岁),其中61岁以上的只占3%;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由原来占14%提高到44%。这次新提拔的地、市和厅、局级党政领导干部占新班子总人数的近1/2.新提拔的成员中,有1/3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下,2/3的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

这次调整,改革的步伐迈得比较大,选拔了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的优秀中青年干部,一大批老同志退到二、三线传、帮、带,原来的领导班子结构同“四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实践表明,新上来的干部绝大多数表现是好的,他们有朝气,有干劲,事业心强,许多过去从事专业的干部能够从事党政领导工作;留在班子里的老同志继续发挥骨干作用,新老合作一般都比较好。

这次干部调整工作所以步子迈得较大,主要因为在以下五个方面有较大突破:(1)纠正了各种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充分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性,敢于放手使用知识分子。(2)克服了“论资排辈”的思想,敢于破格选拔人才。(3)打破了只从党政系统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框框,扩大选拔人才的视野,注意从各部门、各行业选拔优秀干部,特别是注意从专业技术干部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有组织管理才能,或者在领导才能方面有发展前途的人进入党政领导班子。(4)改变神秘化和手工业式的选拔干部方法,采取个别了解、小型座谈、民意测验等方式反复酝酿,充分走群众路线,实行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相结合。(5)冲破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束缚,做到职务能上能下,排列可前可后,认真执行干部离休退休制度,树立“革命到底”的新观念,认识到退出第一线不是革命生涯的结束,而是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活动方式继续为党做贡献。

这次调整省、地两级领导班子,省委领导核心中的老同志起了很好的作用,许多老同志积极荐贤举能,主动退到二、三线,支持中青年干部到第一线挑重担。许多老同志退出第一线后,一般都能做到放手让中青年干部大胆工作,不当司令当参谋,大事出谋献策,讲话慎思行,要求适可而止,服从党委决定。

各地在这次酝酿领导班子时,一般都大胆放手走群众路线,发动各级领导干部民主推荐人选。

1983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批转中组部、省、市、自治区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调整省地两级领导班子的工作报告》,对本项工作作了总结。

1984年1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以新姿态开创新局面》,指出,机构改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场革命,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保证。调整领导班子是个经常性的任务。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使领导班子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坚强的战斗力。